下午在吃下午茶,媒體來電要采訪,什么問題?“網上自由貿易區”。聽了幾乎要噴飯。前幾天開會聽人提起過,說某地要搞“網上自貿區”,以為是外行在炒概念,不曾想是政府一項大舉措,據說還有“專家”論證。
自貿區什么概念?國際上有兩種:一種是國與國之間建立的一體化組織,這基于雙邊或多邊國際協議。北美自貿區或中國-東盟自貿區就屬這類;另一種是一國政府單獨設立的出口加工區、保稅區或自由貿易港,這基于國別單邊立法基礎。沿海許多城市都有。去年推出的中國(上海)自貿區也可歸入后一種,但有些“另類”,除了延續保稅區、出口加工區或自由貿易港功能外,還加上了別的更重要的功能,這便是試點全面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故而承擔了“深化改革試驗區”的功能。
但無論什么樣的自貿區,兩個“要件”不可或缺:一個是區域與邊境。上海自貿區有這個。國家劃定了28平方公里,在那個區域內外設立了明確的邊界,跨境是要付成本的。互聯網是個全球化的產物,互聯網上沒有邊界,跨界也無須支付任何成本。沒聽說過中國網民上白宮網要跨境并要付費!但要去白宮參觀得去簽證、購買機票,費用不菲!另一個是零關稅或優惠關稅。上海自貿區內可以實行貨物交付的零關稅,但一旦跨越這個區域邊界,就得照章納稅。
主辦官員說,這相當于建立一個虛擬的跨境電子商務園區,將電商、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企業和相關數據納入其中,形成一個單一窗口平臺,并實現監管體系、金融服務體系、智能物流體系、電商信用體系等信息共享。政府職能部門,比如海關,最簡便的服務與監管做法,當是盯住現實世界,亦即“網下”的現實交付,把網上訂單和現實交付報關做個信息貫通,這當不是很難的,充其量讓商家在網上訂貨、申報后拉個單據出來。實際上是對現實報關體系的電子化延伸,談不上多少創新!
我想要說的有兩層:一層是,把實體經濟監管思維套入虛擬世界,怎么看都不大通!實際上,自貿區要搞的那些業務整合,尤其是金融和物流,電商們自己已經在搞了。電商們目前遇到的一大障礙,發生在向金融領域擴張,以及和物流環節整合方面。這方面電商們眼巴巴望著政府早出規則,就是看不到!另一層是,“深改”對于地方政府著實是一場“智力測驗”,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是出手前必須得考量清楚的事情。否則可能事與愿違!說實在的,深改第一步要的是政府給出“負面清單”,就是不改做什么,而非盲目上項目,擴張行政事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