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因取得“仁安羌大捷”和四平之役的勝利,而被網友譽為“國軍戰神”。但蔣介石卻曾當面評價孫立人,說他“訓練部隊很好,不過打仗不行”。揆諸史實,蔣的看法恐怕更為客觀一些。
對仁安羌一役,通常說法是:1942年4月,“我軍僅以戰斗員1121名的113團,與7倍于我之敵軍兩個聯隊主力激戰……挽救7000多英軍的生命”“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余人被解救”。因113團團長劉放吾虛報戰況,其子又在數十年后著書虛構功績(甚至稱仁安羌之役為劉放吾獨立指揮),以致很多問題被以訛傳訛。
事實上,新38師113團參戰官兵約800人,被困仁安羌的有英軍4000余人、傳教士數人,敵方只是日軍33師團214聯隊(缺第一大隊)約2800人。這幾千英軍也不是如通常所描述的那樣坐等救援,而是與113團并肩作戰。孫立人在戰后謂此役“擊潰十倍于我之敵人,解救十倍于我之友軍”,自詡為“仁安羌大捷”。其實日軍并未覺得自己戰斗失敗。國民政府也沒有肯定所謂的“仁安羌大捷”。
再來看“四平之役”。新38師撤出緬甸后,改編為新一軍。至日本投降,孫立人游歷英、美,其所屬新一軍則在鄭洞國指揮下,于1946年4月參與進攻四平。直到5月,孫立人才抵達東北,重掌新一軍。5月18日,新六軍攻克關系四平安危的塔子山,迫使林彪全線撤退。由此,孫立人所部才得以率先攻入四平。因此一役,孫立人被一些網友視為擊敗林彪的“戰神”。其實當日統帥東北國軍,與林彪地位相當的對手乃是杜聿明。孫立人不過是在此役末期,恰到好處走馬上任,摘了桃子罷了。
由此可見,蔣介石評價孫立人“打仗不行”,有其事實依據。而蔣之所以在去臺之初,起用“打仗不行”的孫擔任陸軍總司令,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美國軍政兩界當日對蔣觀感惡劣,而對孫頗有好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