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于,提高在全球產業鏈條上的定位,對內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對外優化貿易結構。
近年來中國經濟崩潰論的信眾不斷壯大,反映了大家對“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蒙著面紗的惡魔的擔憂。中國在2010年前后已進入中高收入群體,國際經驗顯示,這一階段往往對應了“追趕效應”的尾端,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優勢枯竭、轉型升級的方向還不明確,同時經濟社會問題積聚。經濟崩潰的擔憂,即對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轉型升級的擔憂。
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發展陷阱”,“中等收入陷阱”與“低收入陷阱”都反映了在全球價值分工鏈條上升級不成功的結果。從主要經濟體的發展經驗來看,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區間向中低速增長區間的下臺階是必然,沒有哪個國家可以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區別在于,經濟增速的回落是由于轉型失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導致的下臺階,還是在成功步入高收入群體之后、隨經濟驅動因素轉向技術創新而出現的“自然”回落。
因此,“中等收入陷阱”更多提示的是一個或然的風險,而非必然的結果。 “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更多也是近些年才逐漸突出出來的問題,先發國家的發展歷程中比較少類似問題。早一批受益于全球“三元格局”(消費國-資源國-生產國)中生產國地位帶來發展機遇的經濟體,也沒有遇到“中等收入陷阱”,而是在繼續強化的全球“三元格局”中實現了產業升級或找對了自身定位,培養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陷阱”問題主要集中在過度依賴傳統增長模式、國內經濟結構相對脆弱、產業結構升級無望或升級失敗、戰略政策失誤、社會問題頻發的拉美國家及部分東南亞國家。
所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背后是傳統增長模式的枯竭與轉型升級的失敗。傳統增長模式的枯竭主要源自“追趕效應”的消失、不斷上漲的要素價格、內外失衡等等,而轉型升級的失敗則可能源自制度缺陷或戰略失誤、國內經濟的脆弱性、社會秩序的不穩定等等。
因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是:提高在全球產業鏈條上的定位,對內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對外優化貿易結構。全球價值鏈分工上的提升,反映在貿易結構上主要通過兩個方向實現:一是在商品貿易中,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逐步升級,提高單位要素投入的附加值,并繼續提高中高端產品出口占比;二是提高服務貿易的占比,提高貿易活動的附加值。
目前,商品貿易仍然是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出口商品結構在逐步優化,初級品與低端品出口占比已由早年的70%以上回落到當前的不足50%。中國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都遠低于其他主要國家,尤其服務貿易出口占總出口金額的比重遠低于其他國家,未來重視度會不斷提高。提高服務貿易占比,可以通過健全服務貿易體系來實現,也可以通過“買”的方式引入國外服務貿易的先進經驗。
而對內改革與產業轉型方面,亦可參考韓國的經驗,至少包括:重視從生產型創新向技術性創新的轉變;加大教育投資;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削減財閥權利;重視產業升級的頂層設計;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結構轉型;有效抑制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