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保
間接稅采取的是“雁過拔毛”征稅模式,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即時經濟流量而不是累積經濟存量。
隨著經濟增長放緩,中國財政收入增速也開始了大幅回調。
財政部不久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3.5萬億元,同比增長9.3%,繼去年上半年之后增幅再次跌入個位數。而且增幅逐月回落,1-3月增幅分別為13%、8.2%、5.2%,3月份僅5.2%的增幅創20年來的新低。從財政收入走勢看,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以及去年下半年收入基數逐步提高等因素影響,預計后幾個月全國財政收入增長態勢可能更不容樂觀。
這就帶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財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穩增長”的財政支出從哪里來?
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給過我們建議:讓政府減少經濟性投入,同時增加公共服務性投入,這樣既可以避免過度干預經濟造成產能過剩,又能因為增加公共服務性投入拉動內需。
那么,這一建議真的可行嗎?
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談談中國的稅制結構。稅收來源包括直接稅和間接稅。在我國,直接稅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和房產稅等少量的財產稅,間接稅主要包括營業稅、增值稅和消費稅。初步統計,我國直接稅比例大致為三分之一,而間接稅比例占三分之二。由于間接稅采取的是“雁過拔毛”征稅模式,繳稅的多少取決于企業的營業流水多少,而不是企業的利潤好壞,從宏觀上來看,就是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即時經濟流量而不是累積經濟存量。
這種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會產生一個顯著的負效應,即政府稅收收入與宏觀經濟表現容易“同步共振”。外在的表現就是,越是在政府急需錢的經濟下行期,稅收收入就越會大幅下滑。對財稅部門而言,在經濟下行期往往喜歡“挖地三尺”式的強化征管,或者收過頭稅來代替本應對企業采取的減稅政策。而地方政府則甚至可能“堤內損失堤外補”,稅收不行就多多收費,或者把目光轉向土地收入。如此帶來的后果是政府投資公共服務的愿意不高;而且在經濟下行期企業包含“稅外費”在內的實際負擔很可能不降反升。
因此,在經濟下行期,如何保持稅收收入的穩定就顯得格外重要,但我們現有的稅制結構無法滿足這一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加快稅制改革。其核心要點就是提高直接稅比重,做大經濟存量對稅收收入的貢獻。
只是當前社會上有一個誤區,只要提到增設新稅種,或者提高某個稅率,媒體和民眾大多都是蜂擁而上地反對。但不管是提高起征點,還是降低個稅稅率,受益的都是相對富裕的少部分人,真正的普通老百姓和窮人是吃虧的。資本利得稅、遺產稅、房產稅就更是如此,我們普通老百姓有什么理由要反對呢?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間接稅是價內稅,在現有稅制下,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中承擔了大部分稅負卻毫不知情;二是普通老百姓沒有多少話語權,對稅制改革的新動向該反對還是贊成往往被小部分社會精英所主導。
所以說,中國的稅制改革也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掣肘,但在中國經濟整體下行的倒逼之下,這又何嘗不是一次推進改革的大好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