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玨
企業的軟件開發功能改由業務部門而非科技部門決定,這意味著商業數字化時代的全面建構。
時至今日,似乎所有的眼光都聚集在大數據與物聯網。而傳統行業的日漸式微,反襯出喧鬧的IT及互聯網行業的勃勃生機。
埃森哲發布的《2014年技術展望》報告指出,掌握數字化技術將會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這家全球最大的咨詢公司第一次提醒企業及各界社會人士。早在2012年埃森哲的年度報告中,就提出了融合型數據架構與產業化數據服務。而在2013年的技術展望報告中,提出了商業全面數字化。
新興大數據
埃森哲北京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東在財新“大數據構建未來”的財經沙龍上表示,2014年的趨勢與2013年有所不同,2013年提出了“無所不在的關系”。有了數字化,企業可以通過多個渠道跟成千上百萬的客戶打交道,通過人一天服務的人數也是有限的。用數字的手段可以服務很多,這叫無所不在的關系。
2014年數字化更進一步。劉東告訴記者,通過與上下游合作伙伴、跟業界的智庫交流,今年總結出來6個趨勢,其實這不只是技術趨勢,而是技術和商業混合起來的趨勢。
趨勢一:數字和現實邊界模糊。報告指出,智能物體、設備及機器賦予我們對物質世界更多的控制及更深刻的洞察。這不僅僅是物聯網,而是一種新的連接智能,可增強人的能力、自動化流程,并將機器納入人類的生活。
傳統的IT分析模式是,將信息收集上來進到云去做分析。但現在智能擴展到邊緣,信息就在很邊緣的地方,很靠近用戶的地方,導致過去的分析模式將不復存在。信息很靠近藍領用戶的地方就會發生效應。
趨勢二:無界企業,從勞動力到眾包。企業再無邊界,任何一位連接上互聯網的用戶都有可能成為企業的勞動力,這不僅能幫助企業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且有時候還能讓人免費幫企業打工。劉東指出,因為有了各種各樣技術的進步和文化上的變遷,大家非常習慣于用網站以及各種各樣的搜索工具做交互,所以企業利用自己單位之外的人力資源,不僅可能而且是必要的。
小米手機便是很好的案例。小米可以依賴粉絲的反饋需求把內部的研發體制和傳統意義上的手機甚至其它高科技產品的研發體制區別開,正是這種區別,造就了小米的成功。所以說,在有些行當,眾包應該成為必選項,不是可選項。
趨勢三:數據供應鏈。Daugherty認為,數據不僅僅是首要的IT資產,也應該是首要的業務資產。隨著企業數據規模的不斷暴漲,大企業應該考慮讓數據分析從一門藝術變成一種工業化的、能力。數據或者信息是筆財富,數據是應該像其它貨品一樣應該做促銷、應該做打折、應該做各種各樣處理的東西,我們管這叫數據供應鏈,一個是讓外面的數據流到企業內部,企業的數據流到外部。
國家電網把自己的供應鏈數據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表網絡。把一個地區過去十年用電量數據可視化出來,價值客觀。如果過去十年北京每一個電表的耗電量數據放在地圖上,動態顯示出來以后,可以看見這個城市向外擴展的軌跡,某些地區的人口流動等,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都會顯現出來。
趨勢四:硬件回歸。過去十年軟件定義一切,硬件從來不是舞臺的中心,為了支撐超大規模系統,企業對更大、更快、成本更低、伸縮性更強的數據中心的需求也在暴漲。企業在自建數據中心和用公有云數據中心的時候,需要考慮這些硬件的進展。通用汽車核心競爭力是汽車,但原來外包的數據中心,現在變成了通用自己的數據中心,這對大企業很有參考價值。
趨勢五:應用重新定位。軟件開發方式變了。盡管大型、復雜的軟件系統依然存在,但企業端也在效仿消費者世界,開始迅速轉向更加簡單、更加敏捷、更加模塊化的移動應用。
更大的區別是,軟件所體現的功能,很大程度上都由業務部門決定,不是由IT部門決定。App的開發并沒有傳統軟件那么復雜,也可以給業務部門更多的支持讓業務部門自己去開發。劉東補充說, App Store不是唯一的放App的地方,有時也可以把微信當成一個很好的應用發布平臺,比如招商銀行就利用微信渠道,完成了很多任務。
趨勢六:彈性架構。數字時代的企業必須滿足員工和利益攸關者對業務流程、服務及系統不休止的需求,這要求 IT基礎設施必須永遠在線。
真正的彈性構架是做到一兩臺機器壞掉的時候對業務沒有大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保證自己的系統穩定。因此,企業的這些系統應該是針對故障而非規范設計。
陽光與陰影
未來3-5年的業界展望,并非全是陽光坦途。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在沙龍上表示,對于未來,回答就兩個,一是陽光,一是陰影。對消費者來說都是陽光,對于信息化企業來說是陰影,障礙將非常多。
梅花網創始人任向暉認為,2014年開始是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整合點。在全面數字化的演進下,營銷模式也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對于企業來說,大的障礙是我們所有的客戶從上游到下游,簡直就是亂的一塌糊涂,關鍵是替代傳統廣告媒介的手段沒有很有效的形成,當舊事物式微,新事物還未興起時,像黎明前的黑暗,一片混沌。也許3-5年,在新的技術環境下,對怎么解決商家到消費者溝通問題,可能會產生更加有效的渠道。
知乎聯合創始人黃繼新表示一樣也感覺很頭疼。但是,在他看來,這是個然的階段,因為今天大的發表意見產品就是微博、微信,再往后解決單一需求的應用快速崛起,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應用,會去拿這些用戶,首先這個人群在極大的分散,即使在微博上也不確定你在哪,微信上也不確定你在哪。因此,對商家營銷最大的挑戰還是要找好用戶在哪。
陳金橋眼里的新營銷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精準化、精準營銷,精準化與移動有關。二是個性化,即每個用戶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得到了尊重,這點在今天已經出現了很多C2B的反向模式。三是智能化,智能化本身與大數據挖掘有很大關系。我們的數據挖掘太過簡單粗暴,比如在淘寶上買了一雙皮鞋,用大數據挖掘到用新浪的帳號給你推薦鞋墊襪子。值得關注的是,智能終端在記錄你的習慣和偏好,商家、廠家,比如小米在手機領域和樂視在智能電視領域,他們都有C2B的模式,以需求定產量,使得營銷成本降到最低。
陳金橋認為,無論是初創企業還是巨頭公司,用最好的數字化渠道,來以快致慢,是成功的關鍵。而對于那些還不善于應用數字化的企業,未來的商業社會將是陰影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