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
20世紀60年代上半葉是“三年困難時期”之后國民經濟的調整時期。黨在這一時期通過加強干部教育和干部作風建設,與群眾同甘共苦,領導和團結全國人民,努力克服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迅速好轉,進一步貫徹落實了民主集中制,加強了黨的領導和黨自身的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溫這一時期干部思想作風建設的經驗做法,對于當下正在進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960年11月,中央發出《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以下簡稱“《緊急指示信》”),并于1961年1月召開八屆九中全會,制定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標志著黨的對國民經濟指導方針的重要轉變。與此同時,中央以政治局為表率,部署并實施了調查研究、干部教育和轉變作風等一系列干部教育運動,為國民經濟的調整和人民生活的好轉打下了堅實基礎。
思想認識、制度建設、教育培訓三管齊下強化干部思想作風建設
調整方針確立后,加強各級領導干部思想作風建設成為調整任務順利實現的決定性因素。針對50年代后期以來干部隊伍中普遍存在的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作風,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提出:“加強黨和政府的各級組織和全體工作人員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在目前時期具有最重大的意義”,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風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
首先,把提高干部思想認識、改進工作作風同各項具體工作的調整結合起來,切實糾正思想上的“左”傾錯誤和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主觀主義作風。在《緊急指示信》中,中央要求全黨用最大努力糾正共產風、浮夸風、強迫命令風、生產瞎指揮風和干部特殊化等“五風”。《緊急指示信》發出當天,中央還發出《關于貫徹執行“緊急指示信”的指示》,明確指出貫徹執行《緊急指示信》的關鍵,首先在于提高干部的思想,提高他們的經濟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中央在八屆九中全會正式宣布“八字方針”的同時,還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分期分批進行整風,幫助干部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改進工作作風,初步帶動各級干部思想工作方法的轉變。1962年初召開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史稱“七千人大會”)在總結經濟工作經驗教訓基礎上,開創了黨內民主生活的新局面。正如劉少奇同志在“七千人大會”上總結到的:“我們應該很好地總結這些正面經驗和反面經驗,使我們能夠從兩種經驗的比較中更深切地懂得,什么是應該做的事,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事,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這樣,就能夠增強我們的‘免疫力,使我們更快地學好建設的本領。”
其次,通過制定各項條例和制度,明確規定對干部的職責要求,保證干部隊伍建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960年11月,中央先后以指示信和指示的形式出臺了12條政策和8項指示,對調整時期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風提出了具體要求。不久,毛澤東同志指示干部隊伍建設要借鑒紅軍的歷史經驗,要起草新形勢下適用的黨政干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把如實反映情況,正確執行黨的政策,實行民主集中制,參加勞動,以平等態度對人,辦事公道,不特殊化,工作要同群眾商量,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按照實際情況辦事,提高政治水平作為各級領導的思想和行為準則,并寫入《農業六十條》和《工業七十條》。“七千人大會”除重申這一紀律外,又提出了加強全局觀念,維護民主集中制,遵守黨的紀律,堅持實事求是,執行群眾路線,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等8項要求,使黨對干部的各項要求規范化、制度化、可操作、可執行。
第三,進行干部輪訓,在黨內開展學習教育運動。1961年5月,毛澤東同志針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建議用長期整風的方式,對干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此,中央決定采取短期訓練班的方法,對黨內及相關領導干部普遍地輪訓了一次。9月,《中央關于輪訓干部的決定》公布,對干部教育的對象、內容、方法、組織管理等具體工作作出詳細規定,要求用1年的時間分期分批地對縣以上15萬名干部進行每期一個半月的輪訓,并在今后若干年內每隔一兩年舉辦一次,形成制度。截至1962年10月,全黨共11.4萬干部參加了輪訓。通過輪訓,本著發揚民主、弄清思想、團結同志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黨的建設和黨的生活中存在著的問題,幫助干部進一步認識和掌握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掌握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克服了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提高了參訓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
自我批評、調查研究、艱苦奮斗三位一體發揮領導干部表率作用
在加強對各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黨的高級領導干部從自身做起,模范執行調整時期各項方針政策,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對改進和加強干部思想作風建設產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首先,帶頭進行自我批評,主動承認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毛澤東同志在1959年就曾表示:“有許多假話是上面壓出來的。上面‘一吹二壓三許愿,使下面很難辦。”在這之后的很多場合,他多次申明自己也犯了錯誤,“有些是和當事人一同犯了的”。在“七千人大會”上,他鄭重表示:“凡是中央犯的錯誤,直接的歸我負責,間接的我也有份,因為我是中央主席”,“第一個負責的應當是我”。劉少奇同志把造成困難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并代表中央承擔了相應責任。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也都在大會上和會場外作出深刻的自我批評,并主動要求與會的同志對自己負責的工作提出批評和意見。中央領導集體公開地誠懇地進行自我批評,主動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為調整時期黨內組織生活正常化和民主集中制的鞏固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其次,帶頭深入基層第一線,開展調查研究。1961年初,中央工作會議作出調查研究決定后,毛澤東同志不僅直接組織指導3個調查組,分赴3省農村進行調查,而且率先身體力行。八屆五中全會結束第8天,他便開始了對冀、魯、蘇等7省將近一個月的調研工作。劉少奇同志也于同年春末夏初赴湖南進行了44天的調查研究,其中32天深入農村進行蹲點,有18天住在農民家中,先后召開了11次座談會。隨后又于7月和8月再度前往東北和內蒙古林區進行25天實地考察調研。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則分別到河北、四川、北京等地了解掌握第一手情況,傾聽群眾意見。中央領導集體的調研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黨調查研究工作的開展,促進了各級干部工作作風的轉變,譜寫了我們黨調查研究史上的新篇章。
再次,帶頭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共渡難關。三年困難時期,黨中央發現部分干部存在多吃多占等特殊化風氣后,立即要求把特殊化作風列為“五風”之一加以批判和糾正。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更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節衣縮食,不吃肉,不喝茶,不超定量;劉少奇同志外出調查期間特別叮囑“不住招待所,直接住老鄉家,睡門板,鋪禾草,不擾民”,“一切輕裝簡行”。他們所表現出的高度自律精神和不搞特殊化的行動在全黨全國人民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正如薄一波同志在《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所寫: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個時期,我們黨的黨風雖然存在著帶有那個時期特征的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離開實事求是原則),但是,共產黨不謀私利,廣大黨員和干部同群眾同甘共苦,風里來,雨里去,這是群眾看得見的。現在群眾最痛恨的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在那個時候是比較少的。大批黨員和干部,能發揚黨的好傳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群眾同甘共苦,犯了錯誤,又能切實改正,這是60年代初期我們黨能夠經受嚴重困難考驗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深情地回憶這一時期黨與人民的密切關系,指出:“那個時候,黨和群眾心連心,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比較高,社會風尚好,廣大干部群眾精神振作。所以,盡管遇到困難,還是能夠比較順利地渡過。”當前,在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較以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今天,各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身傳勝于言教的精神仍然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低估的作用。否則,“你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臺上講反腐敗,臺下搞不正之風,群眾怎么會信任你呢?”
經過60多年艱辛探索、艱苦創業,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比調整時期有了顯著的提高。然而,人口多,底子薄仍然是現實國情,我國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當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成為嚴重影響黨群干群關系的突出問題。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并把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干部、領導班子作為這次教育活動的重點對象,突出解決作風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抓住了新時期新形勢下黨自身建設的關鍵環節。這正是調整時期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對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和啟示所在。
(作者: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習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