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就“三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這些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明確了“三農”工作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意義,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目標和實現路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問題的系列重要論述對黨員干部深入理解中央政策、深入了解“三農”現狀、正確貫徹中央決策具有指導性作用。
糧食安全 治國理政頭等大事
天下糧倉,國運所系??v觀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的中國由于戰亂、瘟疫、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饑荒、災荒頻發,僅人口數量就出現過數次銳減50%以上的情況,造成饑荒災荒的直接原因多是農業大幅減收和在此基礎上的分配問題。中國的歷史經驗表明,農業,特別是糧食豐收對國民經濟的正面影響不甚明顯。然而,一旦農業,尤其是糧食大面積歉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卻會相當嚴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業衰,則百業必定要衰。我國人口眾多,耕地稀缺,糧食不僅是餐桌上的食物,而且關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具有極端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堅持立足國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p>
少數發達國家一貫實施“糧食即武器”的國家戰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20世紀70年代就曾宣稱,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受人口過快增長、土地資源匱乏、水資源緊缺、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等客觀因素和政治、民族等主觀因素制約,由“糧食危機”引致的國家動蕩層出不窮。新世紀以來,局部和世界性糧食危機已經不是預言。在一些亞非國家,因食品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造成騷亂,進而演化成政治危機甚至社會動蕩的事例不勝枚舉。我國農產品總產量處于緊平衡、農產品質量處于準安全狀態。以水果、蔬菜、小雜糧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從2010年開始連續經歷了大漲大跌——過山車式的劇烈波動,對農產品穩定供給、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直至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產生了較大影響。
2013年,我國糧食產量超過6萬噸,實現了創紀錄的“十連增”。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容易產生麻痹思想,再加上農業生產投入大、見效慢、對財政貢獻少,顯示度弱,部分地區抓農業抓糧食生產有所松動。對此,我們首先應深刻認識我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當前面臨著四個重大現實問題,即:誰去種地的問題、如何種地的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問題;其次,應扎實貫徹執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4年“一號文件”精神,抓緊構建和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合理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強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深化改革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增多。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緊迫,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對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薄敖鉀Q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秉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將“三農”工作部分的標題定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并明確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更深層次上的闡釋:“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p>
四個現代化協調發展,城鄉居民共奔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環節和主要目標。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動力;“三農”問題的妥善解決,是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必要條件。只有把農業剩余人口有序市民化,推動農業向規?;?、集約化發展,使農村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充分改善,二三產業和城市的發展才會有持續的動力和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決定》從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部署。最近發出的《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8個方面對“三農”工作和城鄉一體化建設進行了更加全面系統細致的部署。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科技支撐。在農業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農產品數量和質量需求剛性增長的新形勢下,要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跨越,必須突出科技的特殊功能,用科學技術裝備農業、引領農業、支持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對具體措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薄兑庖姟窂臉嫿萍紕撔麦w系、保護知識產權、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平臺、打造新型農業全程信息化和機械化技術體系、推進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和農業金融及人才制度改革等方面制定了具體方案。一個理念改變一個社會、一項技術創造一個奇跡,堅持政策與技術相結合,把握好根本和關鍵的辯證關系,著重抓落實、強貫徹,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多點發力 全面部署“三農”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全國三分之一省級行政單位,在不同地區就“三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在湖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就主要產糧區糧食生產指出:“如何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的前提下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既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又通過合乎規范的流轉增加農民收入等一系列問題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彼麖娬{:“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好好研究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p>
在河北和湖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就農村貧困地區發展強調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薄爸灰行判模S土變成金。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各項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向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傾斜,進一步堅定信心、找對路子,堅持苦干實干,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p>
在海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發表重要論述,他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最大本錢,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他希望海南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在內蒙古考察時,他指出:“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綠化只搞‘奇花異草不可持續,盲目引進也不一定適應,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p>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各地的特色農業發展。在海南亞龍灣蘭德玫瑰風情產業園考察時,他對產業園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經營玫瑰花、示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強調:“要把中央制定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貫徹落實好,使熱帶特色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產業和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痹诳疾焐綎|菏澤堯舜牡丹產業園時,他強調,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在于找準路子、突出特色。欠發達地區抓發展,更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一樣,都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
這些重要思想和觀點,既新穎又樸實,既宏觀又具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客觀分析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基礎上做出的科學決策,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為不同地區推進農業現代化,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三農”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叭r”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必須深刻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關于“三農”問題的系列重要論述,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而不懈努力。
(作者: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習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