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歷史上的北京城布局嚴謹,中軸明顯,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在世界城市中獨樹一幟……經過新中國60多年的建設,北京成為一個保有古都風貌的現代化大城市,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月25日在北京考察調研時作出的重要指示。3月1日,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同志在北京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對保護古都歷史文化風貌也進行了明確要求。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都對北京城市建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特別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和古都風貌保護工作。作為古都風貌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名園,對其的保護和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名園與北京歷史名城
北京城共有21家歷史名園,規劃總面積2823.6公頃。歷史名園歷經千年積淀,發揮著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提升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作用。
歷史名園是北京城市規劃的重要骨架。北京有3000余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歷經各朝發展形成了完整的古都格局,從城市山水空間上衍生發展而來的城市布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尊重自然的理念。北京舊城保留有完整的古都格局、完美的歷史建筑、井然有序的都市空間及遍布全城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筑,梁思成先生贊美北京是“都市規劃的無比杰作”。
紫禁城之南左設太廟,右設社稷壇,都城外近郊設各祭壇,形成了以紫禁城為中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環繞在城市周圍,構建出南北天地融合、東西日月交輝的意象,隨著明清時期中國園林鼎盛時期的代表頤和園、天壇等皇家園林的建成,北京城的古都形態至此成熟。
以紫禁城中軸線為中心向南北延伸,構成了北京城的中軸線,中軸線和遍布城市各空間的歷史名園組成了北京的城市骨架。與內城歷史名園相呼應的是外城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暢春園、圓明園,它們形成了北京的綠色護心干網,和西山寺廟園林共同形成一個綠色網絡,從西北維護北京。加上南有南苑行宮,西有潭柘寺和戒臺寺,北有十三陵園林寢宮,以歷史名園為骨干形成了從北、西、南三面維護北京城的護心網,成為保護北京的重要生態屏障,也塑造了北京特有的城市總體布局和城市風貌。歷史名園作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城市的總體布局、生態保護、水資源保護、社會發展等都密不可分。
歷史名園是北京古都風貌的直接體現。2003年,原北京市園林局與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共同認定21處北京歷史名園。從分布上看,包括城市中軸線歷史名園系統(天壇、陶然亭、中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景山、北海、什剎海、恭王府花園、宋慶齡故居、地壇)、二三環歷史名園系統(蓮花池、日壇、月壇、玉淵潭、紫竹院、北京動物園)以及西北郊三山五園系統(八大處、香山、北京植物園、頤和園、圓明園)。這些歷史名園整體關聯而又各自輻射周邊范圍,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北京歷史名園體系,使得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散發出非常獨特的魅力。具有千年歷史的北海,是迄今為止我國乃至世界上保留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史學家侯仁之曾說過,“沒有北海就沒有北京城”。應該說北京歷史名園是北京古都風貌的重要依托,是城市建設發展的縮影,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北京歷史古跡眾多,登記在冊文物單位共計3553處,大量歷史園林正在逐步認定。根據園林部門的調查統計,北京還存有13處皇家園林,55處私家園林,119處寺觀園林和15處含文物古建的園林,這202處園林可以被認為是北京第二批歷史名園。北京歷史名園由于其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是北京作為歷史名城的亮麗名片,更是城市核心價值的直接體現,可以說“沒有歷史名園就沒有古都風貌,沒有歷史名園就沒有北京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名園是北京歷史文化的核心承載。歷史名園所承載的中國園林文化悠遠深長,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性象征和重要載體。其師法自然、融入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的理念是中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哲學思想的重要體現,是華夏先民的生存智慧,也是生態文明觀的闡釋和體現。同時,歷史名園作為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展現出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歷史名園中的山水空間、文物古建、古樹名木等無不反映著時代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哲學意識、倫理道德、文化心態及審美情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象征和文化載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仇保興副部長2009年曾指出:歷史名園是歷史文化名城重要元素之一,它反映歷史發展特定階段的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是以往社會發展、城鄉變遷以及人類思維形態的直觀物證,代表著城市或地域的歷史和尊嚴。
歷史名園保護的重要意義
歷史名園是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形成的產物,同時也是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價值回歸所重點關注的對象。北京的歷史名園建設基本都處于我國古典園林發展的成熟時期,其園林的設計構建、工程技術、文化藝術等都達到了古典園林的頂峰,成為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傳世經典,成就了中國“世界園林之母”的地位。
隨著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2013年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首次將生態文明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北京歷史名園以其高超的設計建造水平,將城市的山水、建筑、植物和人們居住的環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輝煌成果。北京歷史名園在現代城市建設發展中正以其巨大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國際交往價值和經濟價值為推進北京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北京城市戰略目標、創建美麗中國和美麗北京作出巨大貢獻。
北京歷史名園是北京歷史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都風貌的突出體現。北京歷史名城保護經歷了由點至線到面再到整體的保護理念轉變,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構建了由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歷史文化名城3個層次共同組成的保護規劃格局。北京歷史名園保護對北京舊城、歷史水系、城市軸線、“凸”字形城郭、城市景觀線、建筑色彩、古樹名木等多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支撐,歷史名園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生態的好壞。從戰略高度上來講,歷史名園保護與管理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更是北京古都風貌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北京古都風貌保護二者的有機融合。
近年來,歷史名園保護工作正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和關注。2010年10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成立,市委書記、市長任委員會主任,由舊城保護、城市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頂級專家組成專家顧問組,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讓歷史名園更好地傳承下去
在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麗北京的重大歷史時刻,中央的指示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歷史名園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強歷史名園單體保護與管理,傳承歷史名園特性。各個歷史名園中的大量的文物建筑、山水空間格局和年代久遠的古樹名木等諸多要素共同構成歷史名園的自身特性。保護歷史名園要重視對這些要素的保護。因為歷史久遠,很多歷史名園中的文物建筑需要不斷維護和修繕。北京市以奧運會為契機,在兩年半時間內修繕了11處歷史名園中的7萬余平方米古建,其中包括頤和園佛香閣、天壇祈年殿等北京標志性建筑群,創百年來北京園林古建筑保護力度之最。同時升級改造歷史名園景區13萬平方米,調整綠化148萬平方米,文物保護、景觀環境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這項工作我們需要繼續堅持下去。與此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所造成的歷史名園內文物古建損毀、被外單位占用現象也較為普遍,要逐步恢復歷史名園自身完整性,清理被外單位占用的現象。山形水系、建筑、植物等構成的園林空間也要保持原有的意境,從管理的角度需要持續不斷地長期監測、維護和定期修繕,以保證歷史名園自身景觀特性和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保證歷史名園單體景觀和文化特性的基礎上才能傳承北京古都風貌。
完善歷史名園體系建設。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名園、讓歷史名園的文化精髓釋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需要在修繕、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統一規劃,加大歷史名園的整合力度,使其影響力能得以拓展、擴容和輻射。2011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重大文化遺產保護,推進以歷史名園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園建設,抓好以頤和園、天壇為代表的皇家園林文化展示區”的發展目標,將“建設以歷史名園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園體系”上升為北京的城市戰略。怎樣才能實現拓展、擴容和加大輻射的目標?舉個例子。《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研究過程中曾提出將北京內城七個歷史名園連接成城市景觀線也就是視線走廊的想法。銀錠觀山、鐘鼓樓至德勝門、鐘鼓樓至北海白塔、景山至鐘鼓樓、景山至北海白塔、景山經故宮至前門至永定門、正陽門城樓經箭樓至天壇祈年殿。通過這些景觀廊道建設,可以將北京歷史名園連成一個有機整體,增強歷史名園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品牌影響力。
加強歷史名園文化研究。文化性是歷史名園區別于其他城市綠地的最主要的特征。《佛羅倫薩憲章》第五條指出,歷史名園擔當著“某種文化、某種風格、某一個歷史階段”的表征。因此,對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遺留與見證的歷史名園進行文化研究,展示其無可取代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是歷史名園保護的應有之義。以皇家園林為代表的首批21處北京歷史名園和202處正在認定過程中的歷史名園,是北京古都風貌最直接的反映,其歷史的原真性、文脈的會聚性、實體的唯一性和生態的涵養性,已經深深融入北京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與之同生共進。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我們已進行了初步嘗試,比如,將歷史名園研究融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文化大發展格局,通過積極納入世界遺產保護、古建修繕工程、文化活動以及文化創意等方面彰顯其文化意蘊。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加大文化研究力度,通過培養自己的研究隊伍和充分利用社會專家資源,壯大研究力量,通過園林文化研究與展示充分弘揚歷史文化。在挖掘、保護、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還要堅持創新,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優秀的社會主義現代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揚傳統,賦予歷史名園新的生命力。
(作者: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