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我們要進京趕考,要考個好成績,決不能當李自成。”1949年3月,由西柏坡挺進北平前夕,毛澤東說的這句嚴肅的玩笑話,在紀錄片和回憶錄中被反反復復提及。對于李自成這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毛澤東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和特殊情結。從蘇區到延安再到北京,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多次拿李自成說事兒,他欽佩其革命精神,惋惜其功敗垂成,也擔憂自己領導的政黨重蹈覆轍。
《甲申三百年祭》引發輿論戰
1935年,毛澤東率領部隊到達陜北——李自成的故鄉,他們以這里為中心,逐漸開辟出廣大革命根據地。近十年生聚,中共隊伍壯大,并獲得了海內外越來越多的輿論支持。抗日戰爭接近勝利,將來的中國誰主沉浮,已是無法回避的問題。1943年,蔣介石出版了《中國之命運》,全書十萬字,核心理念是只有國民黨和三民主義才能領導革命,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種觀點為中共和左翼人士不能接受,他們開始在報刊上回擊。黃仁宇這樣形容:“兩黨領導人針鋒相對地以傳媒既作武器也為戰場地鏖戰。”
郭沫若的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20世紀40年代初,郭沫若迷上歷史劇創作,他把歷史戲劇和歷史研究結合起來,寫劇本同時寫史論文章,借古諷今,在進步人士中很受追捧。當時他偶然翻閱了乾隆年間的“禁書”《剿闖小史》,對李闖王身邊的智囊李巖產生濃厚興趣。書中說李巖提出了很多有益策略,幫助李自成獲得勝利,但大順朝建立后,李巖進諫不再起作用,反而遭奸人陷害被冤殺。其實,李巖此人是否存在是大有疑問的,但同為熱衷政治的知識分子,郭沫若對李巖有相惜之情,他堅信這是歷史上存在的真人,很想為他寫部歷史劇。他最終沒有寫出這部劇,而是應編輯之約寫了近兩萬字的史論文章《甲申三百年祭》。
文章于1944年3月10日脫稿,郭沫若修改后交給董必武審閱。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連載4天。4月,《群眾》雜志也刊載了一組紀念明王朝滅亡的文章,有柳亞子的《紀念三百年前的甲申》,翦伯贊的《桃花扇底看南朝》,魯西良的《明末的政治風氣》等,配合《甲申三百年祭》,形成一股輿論風潮。
國民黨宣傳機構對郭沫若的文章反應激烈,《中央日報》很快發表了題為《糾正一種思想》的社論,指責郭沫若“為匪張目”。社論說:“三百年前,蔓延于黃河流域及黃河以北的流寇,以李自成為首領,于外患方亟之時,顛覆了明朝。其所得的結果是什么?就是二百六十年的亡國局面。”所謂“蔓延于黃河流域及黃河以北的流寇”,在外敵入侵時顛覆政府,影射之意昭然若揭。起草社論的是《中央日報》總主筆陶希圣,國共兩大筆桿子對陣,一時引發轟動。
一則政治寓言的誕生與普及
從史學研究的眼光看,《甲申三百年祭》并無多少新穎觀點,學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有數篇文章重新評價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肯定其革命精神。在基本史實上,《甲申三百年祭》錯誤百出,郭沫若把江湖手抄本《剿闖小史》視為史料來源,把李巖、紅娘子、陳圓圓這些民間傳說中的人物當作確鑿歷史人物來寫,甚至把他們寫成決定李自成起義軍成敗的關鍵。郭沫若提出大量“假使”,以假設眼光看待歷史,也是一種不學術的以論帶史的寫法。
盡管《甲申三百年祭》遠不是一篇合乎治學規范的文章,但這不妨礙它引起毛澤東的興趣,并進而成為全黨整風文件。郭文的核心論題是明末政治腐敗導致國家傾覆和李巖的悲劇命運,正如國民黨宣傳機構所斥:意在“影射政府”。在整篇文章中,寫到李自成的段落只占很小一部分,然而這一部分是毛澤東真正關心的“文眼”,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勝利后的驕奢表現令他大感興趣。
1944年4月至5月間,毛澤東演講中談道:“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全黨同志對于這幾次驕傲,幾次錯誤,都要引為鑒戒。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甲申三百年祭》在延安和各地解放區普遍印發,中共中央發布通知,要求各級黨委和各級政治部組織學習《甲申三百年祭》,展開討論,對于閱讀能力差的同志,要給予解釋幫助其理解文章。
解放軍基層干部和戰士,對《甲申三百年祭》展開了運動式的學習,開討論會,寫對照檢查筆記。某宣傳大隊分隊長寫道:“我們現在還沒有進城,但是已經被城里的花花世界迷了眼,總想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還要打扮打扮,怕人家說自己土氣,要是進了城,還能不被金錢、美女俘虜了去嗎?李自成起義軍的悲慘下場,真該我們警惕啊!”某大隊干事寫道:“我們還未進城,自居抗日功臣;將來若是進城,難保不像李自成。這面歷史鏡子要照,不照革命難成。”
老百姓也被發動起來,以觀看戲劇、話劇的形式學習《甲申三百年祭》,阿英寫了話劇《李闖王》,夏征農寫了話劇《甲申記》,馬少波寫了改良京劇《闖王進京》。這些劇本在革命根據地由文工團巡回演出。在當時的條件下,搭土臺子演古裝戲是很困難的,演員們想辦法租來服裝,用汽燈模仿火光,戰士和群眾看戲勁頭很足,往返幾十里看“闖王”是常事。這些劇目一直演到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結束后,華東野戰軍文工團演出了《李闖王》,劉伯承說:“戲寫得好,演得也好,破壞黨的政策,得了天下還會失掉天下。”
郭沫若后來說:“我沒有寫成的歷史劇,有人替我寫了。”《甲申三百年祭》引起的反響恐怕是郭沫若沒有料到的,毛澤東寫信給他說:“我雖然兢兢業業,生怕出岔子,但說不定岔子從什么地方跑來;你看到了什么錯誤缺點,希望隨時示知。”毛澤東表示很羨慕郭沫若有時間寫出好文章,而自己在工作堆里沒有讀書鉆研機會。他還希望郭沫若能“大手筆”寫寫太平天國經驗,“但不敢作正式提議,恐怕太累你。”
李自成的故事就這樣成為解放區家喻戶曉的政治寓言,這則寓言隨著解放軍進北京、中共建立政權,進一步傳播至大江南北,并選入中學生課本,影響了幾代人。
“你們要做劉宗敏,我可不想當李自成啊!”
1949年3月5日,在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作報告告誡共產黨人,進城后不要被“糖衣裹著的炮彈”擊倒。會后,中共中央遷移至北平,根據衛士李銀橋的回憶,臨行前,毛澤東與周恩來進行了那段“進京趕考不能當李自成”的著名對話。
1950年2月,毛澤東結束在蘇聯的馬拉松式訪問乘火車回國,途經東北,對老工業基地進行考察。東北局書記高崗一路部署高調接待,在沈陽安排了東北特產宴席,菜肴名貴,其中還有熊掌。據毛澤東衛士李家驥回憶,毛澤東在高崗陪同下走進餐廳,當場臉就沉下來,只吃了眼前的幾道菜,喝了幾口葡萄酒,就放下筷子開始吸煙。飯后毛澤東來到一樓會議室,閑談了一會兒,突然欠欠身子,嚴肅地說:“我在哈爾濱提過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陽一看比哈爾濱還厲害。我和恩來不是為了吃喝,搞那么豐盛干什么?”說到這里他把吸完的煙頭往煙罐中一捻,憤憤地說:“你們要做劉宗敏,我可不想當李自成啊!”
劉宗敏是李自成手下大將,《甲申三百年祭》中寫道,劉宗敏入京后搜刮錢財,傳說還霸占吳三桂愛妾陳圓圓,造成吳三桂“沖冠一怒”,倒戈圍剿李自成。1950年,“東北王”高崗名聲在外,關于他生活上的奢侈也有傳聞。1954年,高饒事件爆發,毛澤東評價高崗“個人主義思想和私生活的腐化欲長期沒有得到糾正和制止,并且在全國勝利后更大大發展了,這就是他的黑暗面。”此時回首1950年關于李自成與劉宗敏的諷喻,顯得意味深長。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