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立莉
摘 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肓的主渠道、主陣地,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途徑,達成目標必須研究解決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著力點問題,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增強高校“原理”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基本原理 實效性 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ourse
ZOU Lil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Yunnan 657000)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rinciple") class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in channel, the main fro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Three Outlook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 for the need to addr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focal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hancements university "principl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argeted three areas.
Key words Marxism; basic principle; effectiveness; research
“原理”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途徑。“原理”課教學應體現黨和國家的意志,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實這一教學目標,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原理”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1 把握學生特點和時代特征,增強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時代性
(1)教學內容融入社會熱點、學生普遍關心問題,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當前的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相互影響、相互激蕩,文化越來越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們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手段。面對國內和國際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我們應更為清醒地認識到高校立德樹人的新要求。所以,講解“原理”課應聯系國際環境,聯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聯系高校改革發展和學生思想實際,讓學生感受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現實力量,引發學生對當代問題的思考,使“原理”課的內容進入到他們的頭腦中,變成他們真正理解、接受和喜歡的東西。
(2)教學方式實現多渠道、立體化,增強教學方式的時代性。教學方式不在滿足課堂講授,建立“原理”網絡課程,組織學生社會實踐,實現多渠道、立體化教學,增強教學方式的時代性。當今社會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收集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場所和陣地,已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組成部分,網絡給大學生帶來學習效率和生活樂趣的同時,也對他們的道德觀念提出了新的考驗,網絡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視。作為教師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能只滿足于實現課堂上的多媒體教學,應充分利用網絡空間,主動、自覺地占領網絡陣地的制高點,將網絡發展成為高校思想教育新的有效載體。
(3)把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增強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崇尚理性,追求新潮,尊重知識,樂于交往,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同時,面對多樣化思潮和復雜的社會現實,大學生也表現出迷失現象和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機,心理歸屬感減弱,功利價值取向日趨明顯。①因此,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找準大學生的興奮點,及時地把握好教學的切入點,采取相應的教育教學方式,達到在思維同構中使教師傳授的信息方式與學生接受方式和接受水平相一致。②“原理”課教學既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又要追隨時代發展的節拍,關注當前的社會實際,幫助大學生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理解和認識,加深對我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2 把握“原理”課程特點,改革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吸引力感染力
(1)加強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創新。要樹立研究型的教學理念,實現向研究型教學模式轉變。研究型教學理念是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師生互動推動教學相長。課堂教學模式要實現以下轉型:由教師授業解惑,向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轉型;由單一的學校課堂教學,向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轉型;由傳統的應試型考核方式,向以提升理論思維水平和注重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考核方式轉型。這種研究型的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切實提高“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
(2)堅持基礎與前沿相結合。在“原理”課教學中,首先要講好基礎理論,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如唯物的觀點、辯證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實事求是的觀點、生產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的觀點、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要求的觀點、人民群眾的觀點、資本主義一定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觀點、共產主義社會是最崇高理想的觀點等。這是能不能把本門課程開好的關鍵。在講授基礎理論的同時,也要注意熱點、難點和理論前沿問題的介紹和解答,使教學內容既突出重點,又能反映理論研究的前沿。
3 把握“原理”課程特點,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
“原理”課知識點多、內容龐大,在有限的課時內很難面面俱到,故提煉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成為提高“原理”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③
(1)突出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反映和代表了無產階級的利益、愿望和價值訴求,是科學性和價值性、科學真理和理想信念的有機統一。在“原理”課教學中,首先必須使大學生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真理,幫助大學生努力學習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學分析的理性基礎上,使大學生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來認識當今世界的變化及其發展趨勢,不斷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和信念。
(2)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延伸,理論教學要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的升華,而學生的實踐活動是完成認識的過程——從抽象回到具體。實踐活動的目的是收集更為豐富的實證材料,以印證、深化所學的理論知識,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學習理論的興趣和熱情,又可以引導大學生把所學的理論內化為世界觀、價值觀,外化為方法論,有效地達到教育教學目的。可見,處理好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是增強“原理”課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實效性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 “原理”課教學要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既要看到馬克思主義創立時的時代背景,又要根據發展了的實踐的要求,充分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豐富內涵和現實指導意義。
注釋
① 趙迎歡等.當代大學生特點及環境影響“研究報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
② 葉飛霞.耗散結構與改革開放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J].南京理工學院學報,2009(2).
③ 劉劍.關于如何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