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花蕊+于紅梅
摘 要 讀后感寫作是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三級作文考試主要類型之一。本文從讀后感寫作的一般結構,探討了少數民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 MHK 書面表達 讀后感 寫作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Several Issues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Writing Book Review Encounter
LUO Huarui, YU Hongmei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Book review writing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minority level Chinese Proficiency Examination (MHK) essay exams. From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book review writing, discusses the issue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writing process commonly encountered.
Key words MHK; Written expression; book review; writing problems
MHK(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三級作文考試屬于主觀性考試,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正確使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能否恰當地運用陳述、解釋、分析等寫作技能進行書面表達。其主要題型有句首語寫作、提綱寫作、看圖寫作、續寫、讀后感、書信等。這里著重談談讀后感的寫作問題。
所謂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就是根據所閱讀的文章,寫出自己的感想。其內涵有以下幾層意思:第一層:讀。一定要認真閱讀題目所提供的語言材料,通過事件中人物的行為、語言,理解事件所包含的意義,找出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確定寫作重點和中心思想。第二層:讀后。就是讀完、理解完有關信息。這是寫讀后感必不可少的過程,是中間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讀后要能簡單概括原文大意或把原文中跟你感受相關的部分做個簡單的概括,并進行引用。第三層:感。《說文解字》中釋:“感,動人心也。”人人都遇到過動人心的事,心不動則沒有感。只有讀者讀完信息,心動了,感就自然而生了。在寫自己的感想時,要亮明自己的基本觀點,用簡潔的句子表述出來。第四層:寫作形式。這一類作文基本屬于議論文,要采用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的寫作方法。要適當應用引證法、例證法、對比等方法來論述中心論點。在寫作時可以有不同的立足點:立論或駁論。
讀后感寫作的一般結構是:引—議—聯—結。具體步驟是:①引。這部分要概述材料,引出觀點。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立論、駁論均可; ②議。這部分是分析原文,談感想,進行初步論證; ③聯:這是最重要的部分。要聯系實際(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社會焦點、國際風云、歷史經驗、個人生活經歷、班級情況、家庭情況等);④結。強調論點,升華主題,引人深思。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讀后感寫作時,常常把握不好這一結構的寫作方式,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以下列內容為例:請閱讀下面文章,讀后自擬題目,寫出你的感想,字數不少于350字。
一位老和尚為了給自己選一個接班人,對他的兩個徒弟說:“去找一片你們最滿意的樹葉回來。”結果,第一個徒弟很快就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樹葉,說:“雖不完美,但卻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樹葉。”第二個徒弟很晚才歸,兩手空空,對師傅說:“我見到的樹葉很多,但沒有一片是完美的,所以沒有一片是我最滿意的。”老和尚看著第一個徒弟滿意地笑了。
例文中,主要事件是老和尚為了挑選接班人,采用找樹葉的方式,對兩個徒弟進行考察。兩個徒弟找樹葉不同的行為和各自所說的話,反映出了他們看待事物不同的態度。 兩個徒弟的不同認識是這段提示語的中心,讀后感就要圍繞他們不同的認識來展開。通過對比,對第一個徒弟的觀點表示贊同,對第二個徒弟的觀點表示否定。
學生作文如下例:
學生1: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讓人思考的事。(開頭第1自然段)
學生2:很多人讀完這個故事后,可能會想:和尚為什么選第一個徒弟,不選第二個徒弟呢?(開頭第1自然段)
學生3:讀了《和尚與徒弟》這個故事后,我覺得世界上真的沒有完美的東西。所以第二個徒弟找不到讓自己滿意的樹葉。其實,完美并不只在外表,有時也可以是指內涵。第一個徒弟很快找到了樹葉,雖不是最完美的,但卻是讓自己最滿意的。和尚最后選擇了第一個徒弟,這個選擇我認為是對的。
在這3個例子中,學生1既沒標明閱讀了什么文章,也沒概述文章內容,更沒有亮明個人的觀點,會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學生2雖對閱讀的內容略有交代,但仍給人以觀點不明,出處不清的感覺。而學生3的寫作則避免了學生1和學生2的問題,觀點清晰,內容概括簡單明了。
再如學生4:(原文)最滿意的樹葉
世界上沒有最完美的東西和事情,但我們對一件事的要求不能太高,因為我們的要求太高了,它就滿足不了我們的條件,所以我們知足就行了。
在故事里第一個徒弟拿來的樹葉不是完美的,在我的心里最完美的。第二個徒弟看了好多樹葉,但沒有找到完美的樹葉,他的要求太高,什么都滿足不了,最后,第一個徒弟當了他的接班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完美的東西和事情。它的各個方面都優秀,但它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說手機來說,現在的社會發展得快,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手機,它們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不滿意它們功能和輻射,那我們用什么呢?怎么跟別人聯系?你什么都不滿意,我要最完美的手機,這不可能的。你什么都不滿意,那你在這個社會上什么都不能得到,你什么都不滿意,那你失去的東西會很多,所以,要學會知足。
這里且不談論文中的語法錯誤等諸多問題,只著重從讀后感的結構方面去討論學生作文中的幾個突出問題:(1)“引”的問題。如上述學生1和學生2所出現的問題:閱讀文章出處不清,內容不詳,觀點不明。(2)“議”的問題。如學生4作文第三自然段:雖有論據(手機等),但論據敘述不清,關鍵點把握不當,說服力不強,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論據不足。(3)“聯”的問題。如學生4作文,幾乎沒什么聯系實際的具體內容。全班30位學生,只有極少數的幾個學生談到了自己的生活,如“作為現代的大學生,不可能學好各門功課……”“找一個你喜歡的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最好的朋友,也有讓你不滿意的……”等等。學生在寫作時,很少能產生豐富聯想的,只是在長篇大論地多次強調自己的觀點。(4)“結”的問題。由上述學生4的寫作,可以看出,此篇文章沒有結尾段。但也可從中得知學生最后的結論應是:人要學會知足。沒有結尾段,卻有總結性話語的現象,在學生作文中也普遍存在。
總之,學生在讀后感的寫作過程中,能較為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但不能例舉足夠的論據說明他們的觀點為什么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不能把正確和錯誤的認識分析清楚以后,由文章的故事擴大到社會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談談自己在生活中對待不同事物、不同人應該怎么去做。議論缺乏針對性,過于分散,偏離主題。文章的最后雖有對全文的歸納總結,但常常層次不清,觀點難以得到上升或推廣。
不過,只要給學生找準問題,加以正確的引導,多練習,不人云亦云地重復別人的觀點,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從新的角度寫出內容更為深刻,又頗具新意的讀后感,那么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會再上一個臺階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