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慧芳
摘 要 在回顧西方關于學習風格理論的基礎上,以Reid對認知風格的感知分類方式,對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獨立學院學生觸覺型和動覺型傾向明顯,視覺型次之,最不善于聽覺型;小組型學習傾向明顯高于個體型。此外,分級教學中的快班、慢班、普班學生的學習風格也有差異。
關鍵詞 學習風格 外語學習 獨立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On Learning Styles of Undergraduat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ZHAN Huifa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Beihai College of Beihang University, Beihai, Guangxi 536000)
Abstract The statistics shown in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learning styles suggest that more student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adopt tactile, kinesthetic, visual and group type of learning. They are not auditory type. Only the advanced students show the tendency towards the individual type.
Key words learning styl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dependent college
0 引言
對學習風格的研究源于威特金(Herman Witkin)20世紀40年代對認知風格的研究,而“學習風格”這一提法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塞倫(Herbert Thelen)于1954年提出來的,最初的目的是要研究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凱夫(Keefe)在1979年從信息加工角度把學習風格定義為:學習者特有的認知、情感和生理行為,是反映學習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并對之做出反應的相對穩定的學習方式。可見,不同的學習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相對穩定,且有一定的持久性。對學習風格的研究能幫助了解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能為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提供現實參考。
1 學習風格類型
對學習風格的分類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威特金的研究集中在認知方面;梅爾斯和布里格斯(Myers & Briggs,1962)把研究轉向了個性類型,七、八十年代柯伯(Kolb,1976,1985)在經驗理論基礎上進行研究,杜恩(Dunn,1984)做了學習感知模式方面的研究,里德(Reid,1984)在Dunn的基礎上增加了個體型和小組型,Oxford(1991)更傾向綜合分類。
Witkin提出兩種認知風格: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field-dependent & field-independent),這兩種認知風格與學習密切相關。場依存型學習者受環境影響較大,傾向從整體上認識事物,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更具優勢;場獨立型學習者獨立性較強,善于分析和推理,在常規的課堂中學習更具優勢。
Myers和Briggs在榮格(Carl Jung)的基礎上從人們如何感知世界和如何作出判斷方面研究個性類型,最初目的是幫助首次進入職場的女性了解適合自己的職場。她們把個性類型分為四大類,這四類個性類型與學習也有密切關系:(1)在態度上,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外向型喜歡先行動,再思考,再行動;喜歡與他人頻繁交往,注重知識的廣度;內向型喜歡先思考,再行動,再思考,喜歡實質性的交往,注重知識的深度。(2)在信息感知方式上,分為感官感知型和直覺感知型,感官感知型在學習時具有實踐性特點,關注事實和事情發展的程序;直覺感知型則注重事物間的關系、事物的可能性或經驗。(3)在判斷方式上,分為思維判斷型和情感判斷型,思維判斷型在解決問題時以理性、邏輯和規則作為依據;而情感判斷型則更傾向于憑個人經驗和當時的情境來做決定。(4)在面對外部世界的方式上,分為判斷型和感知型,判斷型嚴格按照事物的秩序或計劃來活動;而感知型則更善于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旨在理解并適應外在事物。她們指出,外向態度和內向態度的人又會分別具有后3組中的感知、判斷和對待外部世界的某一種偏好方式,由此,她們提出了復雜的16種個性類型。
Kolb對學習風格的分類是從經驗學習理論來劃分的。經驗學習理論認為人有兩種模式接受信息:實際體驗和抽象思考。Kolb認為學習由四個相互聯系的環節組成:主動實驗、沉思觀察、抽象概括和具體體驗。他提出四種主導的學習風格類型:(1)聚合型(converger)以主動實驗和抽象概括為主,善于歸納,通過不斷探索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得出結論;(2)發散型(diverger)以沉思觀察和具體體驗為主,有想像力,對信息作出具體的、反思性的加工,善于從各種不同角度觀察具體情境和看待事物;(3)同化型(assimilators)以沉思觀察與抽象概括為主,對信息作出抽象的、主動的加工,善于以精細的、邏輯的形式理解各種不同的信息,并且用推導后的結果來解決問題,即擅長將理論做實際的應用;(4)適應型(accommodators) 以主動實驗和具體體驗為主,具有依靠直接經驗而學習的能力,其長處在于能主動與外界產生關系,而非只是單純從書本和課堂中學習。
Dunn夫婦將學習風格定義為一組受生物和發展影響的特質,認為學生的學習風格是由他們對有關刺激的反應所決定的。他們提出學習風格的5個要素:(1)環境:光線、聲音、溫度、布置;(2)情感:動機、持久性和性格;(3)社會:集體、獨處、小組、變換的伙伴;(4)身體:感知、時間、活動性、姿勢;(5)心理:分析與綜合(analytic & global)、左腦型和右腦型(left-brain & right-brain)、思考型與沖動型(reflective & impulsive)。身體要素對學習風格的影響是指學習者在對外部刺激會采用不同的感知方式,導致對不同感官的偏愛,包括對聽覺、視覺、觸覺以及動覺刺激的偏好程度,對學習時間的偏好程度以及學習時是否喜歡活動等。endprint
Reid認為人人都有自己偏愛的學習感官和學習方式。在Dunn的基礎上,Reid按學習者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方式把學習風格劃分為6種: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觸覺型(tactile)、動覺型(kinesthetic)、小組型(group)和個體型(individual)。
Oxford將學習風格分為5大類:(1)與感官偏愛有關的:聽覺型、視覺型、觸覺型和操作型;(2)與人格特質有關的:外向型和內向型;(3)與信息加工方式有關的:直覺型和序列型(intuitive & sequential );(4)與信息接受方式有關的:封閉型和開放型(closure-oriented & Open-oriented);(5)與思維方式有關的:分析型和整體型。
從上述學者的研究可知,學習風格大致從感知方式、認知方式和個性特點三方面進行分類。Kinsella 評價說,按身體和感官因素的學習風格分類更為全面地代表了影響學生下意識的學習風格的各種因素,因此對研究者來說,更為適用。由此,論文采用Reid對學習風格的感知分類方式進行問卷研究。
2 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風格調查
2.1 研究方法
根據Reid對學習風格的分類,采用Reid(1987)知覺學習風格傾向調查表(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 PLSPQ)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問卷1162份,有效問卷842份。用SSP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獨立學院學生學習風格的總體特點和快、慢、普班學生(分別為128份、174份、540份問卷)的學習風格差異。
2.2 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學生觸覺型和動覺型傾向明顯,小組型次之,再次是視覺型,不善于個體型和聽覺型學習(6類學習風格類型均值依次為:3.597、3.586、3.517、3.376、3.327、3.323)。小組型學習傾向高于個體型傾向。
在快慢普班學習風格差異比較上,學習風格傾向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如下(括號內附均值):
快班:觸覺、動覺、個體、小組、視覺、聽覺(3.619、3.605、3.516、3.459、3.403、3.286)
慢班:觸覺、動覺、小組、視覺、聽覺、個體(3.561、3.523、3.456、3.333、3.305、3.195)
普班:觸覺、動覺、小組、視覺、聽覺、個體(3.603、3.602、3.550、3.383、3.338、3.324)
可見,快班的個體型學習傾向比普慢班明顯,快班最不擅長聽覺型,普慢班最不擅長個體型學習。在觸覺、動覺、個體、視覺型風格上,快班學生的傾向都高于普慢班,而在小組型和聽覺型風格上,普班比慢班高,甚至比快班還高。在小組型學習風格上,慢班和普班差異較大。普班學生在各類學習風格傾向上,都分別高于慢班。慢班學生除了在聽覺風格類型上略高于快班,其余都處于3類班的最低水平。
在進行快、普、慢班學生的學習風格差異比較時,在第4、6、7、11-14、18、22、27-30題項上,三類班的學生也有較大差異。普班學生“和一組同學一起學習時,學得更多”(第4題),“當為課堂活動做些什么時,學得更多”(第14題)。在6、7、27-30題項上,快班與普慢班差異較大。普、慢班學生“只有讀到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東西,才能學得更好”(第6題),快班學生對視覺的依賴最小(該題均值為2.86)。普、慢班學生“當在課堂上有人告訴我該怎樣做時,才能學得更好”(第7題),快班學生更傾向“當一個人學習時,記東西記得更清楚”,“一個人學習時,學得更好”,“課堂上,我一個人活動時,學得更好”,“寧愿自己一個人進行課堂活動”,“喜歡自己一個人學習”(第13、18、27、28、30題,即所有個體型題項)。快班學生“當閱讀要求時,理解得更好”(第12題),快班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比上課聽講學得更多”(第29題)。在“當我能動手做一件東西的模型時,我學到的更多”(第11題),“當我做東西時,我能更好得記住所學的東西”(第22題),快班與普慢班、普班與慢班之間的差異都較大,快班觸覺型學習傾向明顯,普班次之,慢班最低。
3 結語
根據獨立學院學生偏向觸覺型、動覺型、視覺型、小組型學習風格的特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更多與學生學習風格相應的學習活動。例如,多采用小組討論、合作式學習,課堂中多增加學生的表演活動,利用多媒體設備增加視頻、音頻教學,使學習內容豐富、突出、可視性強,以圖片和文字形式,配合板書,將需要掌握的內容呈現給學生。由于快班學生學習獨立性較強,又比較喜歡個體學習,在教學中應多設計由個人完成的學習活動。
雖然許多研究者都提到了人們在不同情境、不同時刻會用到不同的學習風格,會有偏愛的學習方式,但是理想的學習應該是在這些方式之間巧妙的切換和整合。所以,在對普慢班的教學中,除了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獨立性。此外,獨立學院學生不太擅長聽覺型學習,但是由于聽是掌握語言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因此,除了增強教師話語的感染力外,教學中要適當增加配合視頻或圖片的聽力訓練。對于快班學生,教學活動要傾向于獨立完成,同時,要增加難度。獨立學院學生的教學,只有了解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風格特點,才能設計更合理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Keefe J..Student Learning Style: Diagnosing and Describing Programme[M]. Reston V.A.: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1979.
[2] Kolb D.. Experimental Learning[M].NJ:Prentice Hall,1984.
[3] Dunn R.. Learning Styles:State of the Science[J].Theory into Practice,1984.1:11-19.
[4] Reid M. Joy. Learning Styles in ESL/EFL Classroom[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5] Oxford R. Learning Style Orientation Scale for Language Learning[M].University of Alabama,1991.
[6] 康淑敏.學習風格理論——西方研究綜述[J].山東外語教學,2003.3:24-28.
[7] 譚頂良.學習風格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8] 王婷婷,吳慶麟.學習風格理論綜述及其教育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8: 47-50.
[9] 張瑤.學習風格研究綜述[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31-33.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Myers-Briggs_Type_Indicator.2011.1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