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補貼大戰行將熄火
短短兩個月,打車補貼大戰已有悄然熄火的跡象。
3月24日,嘀嘀打車開啟當月第五次降補,除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廣州、南京、武漢、天津、沈陽、大連、青島、濟南外,其他城市打車補貼從每單5元降至3元。目前全國城市乘客端補貼已經統一降到3元/單。
不過,4月6日,嘀嘀打車的司機端做了微調,以北京為例,原來是司機補貼前5單5元,后5單11元,現在改為10單10元,也就是說司機端補貼還有了提高。
出租車師傅秦師傅稱:雖然補貼標準下調了,但使用打車軟件的市民還是不少,尤其是晚上,可以減少跑空車的時間。補貼多時,有些市民即使是過兩條馬路也會打車,現在打車的都是實在有需求的人,也提高了訂單成功率。估計再過幾個月,打車應用就徹底沒有補貼了。
打車軟件商業化中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乘客端補貼的減少,打車軟件的商業化進程正在加速。近日,快的打車宣布已經突破零收入階段,實現千萬元的月營收,其中包括其旗下定位商務車預訂的App(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大黃蜂”的營收。目前,快的打車收入主要來源為商業廣告。此外,針對用戶推送廣告進行精準營銷也是其收入來源之一。
嘀嘀打車也已經開展商業化嘗試,在4月2日-8日期間,只要乘客成功叫車(被司機成功接單),就可收到嘀嘀贈送的百麗旗下優購網40元全場無限制現金禮品卡,禮品卡以短信形式發放。
嘀嘀打車CEO程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過:目前,每個月有數千新增的司機用戶。嘀嘀打車沒有向司機送過一部手機,都是他們主動購買的。買個智能手機裝上嘀嘀打車對司機來說是一種投資,也許每天只能多賺幾十塊錢,但一個月就是上千塊。掌握嘀嘀打車這種的叫車工具,以后可能就是生存必備手段。
互聯網生活類軟件革新的新舞臺
嘀嘀打車與騰訊微信的戰略合作再次打開移動互聯網生活工具類軟件新舞臺,將嘀嘀推上歷史新高度。作為首個接入微信的移動叫車應用,嘀嘀帶來的變革并不只是簡單的出行方式的改變,更多的是移動互聯網O2O模式被大眾的認可和支持。
據嘀嘀目前的數據狀況顯示,新用戶從下載注冊到呼叫的周期越來越短,二次呼叫頻次越來越高,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人會主動了解、安裝嘀嘀,首次叫車成功體驗過后,便將之納入實用類生活工具,成為隨之而來的自然是無盡的正向口碑傳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