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農夫
人物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泰戈爾是大家熟悉的印度詩人,同時也是有名的社會活動家和作家。泰戈爾生于1861年,卒于1941年,享年80歲。泰戈爾一生從事詩歌文學的創作,有著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人們在驚異于其成績的同時,也很羨慕他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據說他在80歲的高齡之時,還保持著充沛的精力用于寫作,直至人生的終點。而泰戈爾之所以高壽,得益于其身心并重的養生之道。
20世紀初期,泰戈爾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先后失去了父親、妻子、愛子、高徒等5位親人。這對一般人來說,顯然是難以承受的,被這種命運擊垮者比比皆是,然而,泰戈爾面對這一連串的巨大不幸,卻竭力克制自己,沒有過度悲傷,平靜地接受這些殘酷的現實,并且潛心于創作。1913年,他的詩集《吉檀迦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全世界為之震驚,印度人民更是為之歡欣鼓舞。可泰戈爾卻顯得非常平靜,他把獎金全部捐給了一座學校,然后又開始了新的文學創作生活。這與他從印度佛學中領悟了尋求內心平靜的崇高境界是分不開的。
泰戈爾的養生之道總結起來有三法,即轉移法、超脫法和排遣法。他說:“人們為了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像被黑暗圍困的幼苗,總是拼命地想撕破黑幕,投身到光明中去。”所以他在悲痛時,注意力向寬慰與歡樂轉移,以消除痛苦的折磨。這就是轉移法。
泰戈爾又說,生命的悲劇猛地震撼著我們的感情,但生命從整體上看到是極其樂觀的,悲劇只是生命的歡樂賴以表現自己的韻律的一部分。他由于什么都看得開,因此能夠擺脫生活壓在心頭上的重荷,即使在猝然來臨的打擊面前仍泰然自若。這就是超脫法。
再就是排遣法。醫學心理家認為,悲哀是一種能量,會造成精神的崩潰,而長久的悲哀會對人體的免疫功能造成摧毀性的打擊,易發生潰瘍、冠心病,甚至癌癥等疾患,即中醫謂郁結為疾。泰戈爾排遣悲哀的重要方法是寫詩,用詩去寄托哀思,消除這種破壞的能量。
此外,泰戈爾十分注意體育鍛煉。他認為適當的運動,能夠讓人充滿活力,更可以增強腦力,激發創作的靈感。而且從青少年時起,泰戈爾就有多種體育愛好。泰戈爾喜歡旅游,從1890年起,他常常乘船周游各地,每到一個地方,他又去作徒步旅行,觀賞各地的景物,風土人情。有時,他也坐下來,聽農民、村婦、泥瓦匠和石匠演唱民間歌謠,或聽他們講述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生活中發生的趣事。泰戈爾還很愛好登山,并且注重不過于勞累,在感覺疲勞時,就隨地坐下休息,思考問題,這種體力和腦力的交替鍛煉,對促進健康有積極的作用。摔跤,也是他喜歡的一種體育鍛煉方式,青少年時,他常常天不亮就趕到摔跤場練習,開始練時,由于技不如人,常常被人摔倒,惹得場邊的觀眾哈哈大笑。但他毫不氣餒,也不在乎別人的嘲笑,馬上爬起來又練。正是由于堅持不懈地鍛煉,為其身體健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編輯 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