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岑



2013年的初夏,巴黎照舊是溫暖舒爽的斯堪的納維亞氣候,街頭熙熙攘攘,市區大街小巷商業街周日照例關張,悠閑的節奏在游客們看來,一切都是浪漫不紊。而我正忙于自己的創業項目:團隊、培訓、各種大會小會……與我同樣忙碌的還有張、萬俊和姜志安,我們的相遇是從“全法學人創新創業大賽”開始的。
那天下午是一場“全法學人創新創業大賽”的賽前培訓,午后雨前的空氣稍顯悶熱,在Chatelet附近的中餐館,二樓的一個大包間被改成了會議室,40多個觀眾席位把屋子擠得滿滿當當,報名的、沒報名的創業者陸續簽到,屋子只剩下邊上的走道可以活動。屋內沒有空調,李天倫打開了窗戶,街上的車流聲立刻竄了進來,他只好把窗戶關小些。李天倫是法國海外留學人員創業者協會會長,“全法學人創新創業大賽”是法國海外留學人員創業者協會每年舉辦的活動,這已經是他第2年主持賽前培訓,也是“全法學人創新創業大賽”舉行的第5個年頭。這次培訓邀請到了律師、工程師、咨詢師等資深行業評審向參賽者介紹項目管理、知識產權和財務技術。立柱電扇不斷擺頭吹著室內的50多人,空氣里彌漫著激情和讓夢想照進現實的向往。
姜志安原本是一名電信工程師,是華中科技大學與巴黎十一大合作項目的第一批交流生,畢業后在法國順利找到了工作,從巴黎去了雷恩上班2年,然而他逐漸厭倦優渥的辦公環境,天性的使命感驅使他回到巴黎做自己喜歡的事——茶文化的創業。每次跟他聊天,無論在電話里,在地鐵站,還是網上郵件,最后他都將各種話題切換到鐘愛的茶文化,如數家珍,滔滔不絕。2013年從春天到冬天,我參加或者偶遇了他辦的幾次活動,活動合作人員有法國科學院的大教授、茶葉店的美麗老板娘、會說中文的法國人、MBA職業經理……令人不得不驚嘆于他的團隊組織能力。“我要把茶文化做成法國的酒文化!”志安常常這樣說。也許,這就是他保持創業精力充沛的源動力。1855年,法國在波爾多開始形成一套極其完善的分級制度,體現了紅酒產地的歷史淵源、紅酒貿易和酒莊發展脈絡,當地人甚至誓死抗爭分級制度的某些不合理條款,促進了紅酒分級制度的有序發展。志安講到這些,想到中國的茶葉,想到茶圣陸羽,想到國際茶商在中國的成功經營,往往變得激情澎湃:“為什么中國就沒有自己的國際茶葉品牌呢?”他往來中國內地和歐美,拜訪茶農、茶加工企業,福建武夷山、杭州西湖和安徽茶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美國看到滿大街的星巴克,他沉思“茶巴克”的可能;巴黎的圖書館里,有關紅酒文化和品牌管理的資料,成了他最好的精神食糧,廢寢忘食……
萬俊的項目叫“巴黎寵物自助導航導游器”。初聞萬俊是在“全法學人創新創業大賽”的復賽名單上,心想這名字背后說不定是個愛好移動電玩的科技新貴高富帥,見了真人,原來是個說話溫婉的上海女生,常常見她在開會間隙捧著電腦,細心思索或規劃著項目細節。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后,萬俊在建筑設計所干了2年,又在巴黎的CREAPOLE高等藝術設計及管理學校念完產業工業設計的碩士。碩士畢業設計的內容是開發一款移動的電子導航設備,帶她做設計的導師來了3個,都是學校和工業界的前輩,對萬俊的畢業設計項目贊不絕口,多個評價指標都給了優秀,最后萬俊順理成章地拿了優秀畢業設計大獎。畢業后的幾年,萬俊的設計事業發展得穩穩當當,結婚生子,按部就班。轉眼到了2013年,看到有“全法學人創新創業大賽”和“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創業的心愿又浮上心來,就將當年的畢業設計作品做了深度優化,組團隊,寫程序,開發市場客戶,一路挺進創業大賽復賽;年底回到廣州參加“春暉杯”創業大賽的3天活動,就遇上了同行業的天使投資人來談合作。跟萬俊聊天,只感覺一切都是波瀾不驚,水到渠成,背后持之以恒的努力都化為默默的耕作,勤奮的勁頭已是過眼筆墨,刻上心頭,不經意間成了創業歷程的種種點綴。
見到張,是在認識他的團隊合伙人朱琪之后的事情。朱琪是巴黎學生組織AFCP協會的主席,我們在上海交大和巴黎九大都是校友,也就接觸得多起來。朱琪做過IT咨詢,自己創過業,最終加入張的“博藝咨詢公司”參與文博藝術的項目開發。俗話說:善將將者,王者也。對于能將朱琪者,我好生好奇,特地到“博藝”的辦公室一探究竟。辦公室在巴黎一所200多年歷史的展館5樓,大樓紅門高墻,外觀古典得不行,進門卻是高端大氣的電梯和刷了抽象線條的白墻,還有乒乓球桌——現代和古典結合得天衣無縫,就像“博藝”給我的感覺:縱橫古今,跨越中西。在5樓的辦公室里,我又遇到團隊的第3名合伙人朱元鍇。3個男生互相開著玩笑,張老成,朱琪周密,還有朱元鍇的機智。聊了一會兒才知道,朱元鍇也并非文博行業科班出身。朱琪和元鍇兩個自稱“文盲”的人在一次頭腦風暴之后與團隊另外5個人共同決定放棄自己的項目,追隨張的理想,因為只有“他的想法挑不出刺兒”。朱元鍇將此歸結為“兩個B型血與一個O型血的互補組合”——O型血的人適合做領導,B型血有著充沛的執行力。而張看中的是其他2位合伙人在他們各自領域積累的經驗,這能為不同行業背景的客戶開發更多附加值,“不看重他們所學的專業背景”。
張到法國8年,在巴黎十三大拿了“藝術史”和“策展”2個專業的碩士,并且從學生時代起就以自由職業人的形式在文博行業中翱翔。與其說“博藝”是一個創業項目,更不如說這是張實踐多年的一項事業。順應國內經濟大背景的升騰,文博行業逐漸發展為“展覽”、“教育培訓”、“文化商務咨詢”等多個細分市場,張在其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最近幾年由單槍匹馬轉向團隊作戰,他將此稱為“不同發展階段實現不同層次的執行力。在不同的時間點轉化出不同的服務,把‘博藝打造成迎合中法兩地市場需求的藝術及其衍生品的平臺”。在他看來,文博行業是“過于個性化的行業”,朱琪的到來為“博藝”帶來咨詢公司的經驗,將文化服務的過程產品化,實現合理有效的商業模式;文博產業順應市場的發展,為文化服務的形式帶來無限新的可能,這時候如果將整個服務體系化,多角度去迎合客戶的綜合需求,可以有服務形式的創新,取得更多市場。現在,“博藝”的口碑已經在客戶間口耳相傳,獲得認可,這為“博藝”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了更大舞臺。
在張的言語間,我看到的是一張縝密規劃的創業藍圖和對時代、對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堅定信念。又想到萬俊的“巴黎寵物”和姜志安的茶文化夢想,巴黎于我而言不再僅僅是一座浪漫的城市,這里承載著中國留法學人的夢想,有我們對現實生活、對未來人生的憧憬。我們在這里創業,以踏實的腳步,踩出一條勇氣和毅力的道路,一路撒下燦爛的音符,共享彼此人生的喜悅與收獲。(作者系AECEE中歐環境科技創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2012年畢業于巴黎第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