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年以來的留學史,是中國人民為個人夢、強國夢、復興夢而奮斗的歷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是13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習近平給全體在德留學人員回信中的話
中國經濟已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階段,需要大力推動結構調整,根本上要依靠創新和人才。我們要大力促進自主創新,推進創新要素和人才資源優化組合,同時積極引進國外智力,把外國專家的專長與中國發展的需要更好對接,讓中外人才的智慧融合迸發,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我們歡迎外國專家繼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李克強
我們幸運地趕上了中華崛起、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偉大時代。“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追求和實踐之夢,需要每個中國人為之努力奮斗。為此,我們要秉凌云宏偉之志,履腳踏實地之行,踐行復興中華之夢,牢記習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教導,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資源優勢和國際視野,瞄準國家在新歷史時期改革發展中的實際需求和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在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中找到結合點,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實現自身價值。
——留德學人致全體海外中國留學人員的倡議書
從一些后發國家的經驗看,科技趕超跨越一般都要經過20年左右的持續積累后,才能真正實現質的飛躍。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我相信,再有10到15年時間,我國科技創新可望實現質的飛躍。我們將有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學家活躍在世界科技舞臺,一些重要科技領域將走在世界前列,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也將發展壯大起來。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我也是在科研工作中,逐漸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人格。我們是在實踐當中克服了很多障礙和困難,總結了很多經驗,一點點成長起來,我們走的路也不能說是很平坦的。年輕一代,也要準備克服一些比較大的困難。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
我們必須保證自主產出人才的能力,如果一味將提高我國科技水平寄希望于引進海外人才,將是對自有人才培養體系的傷害。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
在國外更多看到他們教育培養體制和科技體制的一些方面,跟中國現在有些不同,有優越性,也有弊端,兩者相互結合起來,對中國目前提倡的改革、創新驅動所帶來的借鑒作用是我出國這么多年最大的收獲。
——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洪
我國海外人才數量眾多,而且是以碩士、博士為主的高端人才。這對于那些本身人才不足、需靠積極引進的國家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寶貝。他們已將目光投向這批人才。此外,如今我國有一些人士已經在國內成功創業,他們為拓展海外業務而逐漸走向了國際,這些人往往也符合一些海外國家吸引人才的政策。
——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王鶴霖
很多中國留學生走不出校門、走不出華人的圈子,其實留學期間重要的不僅僅是學習,還要融入社會。
——中國僑聯海外委員、美國愛荷華州華人協會執行主席燕曉哲
大學的本質特征是創新。大學對于社會的根本生命力在于創新,也正因如此,所以大學在人類社會當中有特殊的歷史地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轉型,轉型最核心的就是驅動力轉型,就是要從一種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轉型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正因如此,大學就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引擎和源泉。
——上海交大校長張杰
有一些人誤以為,只要學生走上出國留學之路,家長就可以放心了。近年來接連發生的“留學垃圾”和留學欺詐事件提醒大家,必須謹慎選擇出國留學目的國和目的校,并全面審視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落后意識,利用學校提供的豐富資源,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興趣。如果學生轉變傳統觀念,國外學校教育確實可以給個性在國內教育環境中受到約束的學生更多施展空間,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反之,則未必。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不同時代青年有不同追求。上世紀70年代,青年人的夢想是當兵、當工人、獲得推薦上大學;80年代,青年人的熱血在高考、文學、擔當天下;90年代,最白熱的奮斗是留學、外企、綠卡;新世紀開始,留學生回歸10年匯成洪流;2005年前后,考研、考公務員成為一種蔚為壯觀的短暫現象;現在,創業企業成為人才高地。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的微博
當代多數普通的留學人員在專業、就業、擇業的價值取向和心態上與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員相比,實際上并不存在太多的差異性、特殊性和局限性。過多或過分渲染留學人員的“特殊性”是將其凌駕于公眾之上、分離于國民之外的不負責行為,對非留學人員群體也是不公平的。“神化”或“鬼化”留學回國人員的傾向都是不正常、不真實的,也是不可取的。
——《中國教育報》
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獲獎項目完成人中海外歸國人員占到18.5%,其中在第一完成人中占比39.3%。自然科學獎項目完成人中,海歸人員占45.96%,第一完成人中占比62.96%;發明獎項目完成人中海歸人員占21.34%,第一完成人中占比45.45%;進步獎項目完成人中海歸人員占12.82%,第一完成人中占比26.4%。近3年(2011-2013)三大獎獲獎項目完成人中海歸人員占20.8%;第一完成人中占比35.3%。
——《科技日報》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我國吸納和培養人才的能力大幅提高,境外來華創業潮、留學生回國潮相繼興起。然而也要看到,與我國發展需求相比,這還遠遠不夠,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頂尖人才回流不多,很多基礎研發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回國相對較少;比如,自主創新能力仍較為落后,科技轉化率較低;比如,人才分布不均衡,發展環境和成長空間有待提高。某種程度上說,人才缺乏、創造力缺乏仍是當前我國發展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頸。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