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許家祥
腐敗又有新動向
文_許家祥
毫無疑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反腐敗與時俱進之后,腐敗也在“與時俱進”。它像一條變色龍,隨環境的變化披上了羊皮,戴上了偽裝,改變了策略。
在反腐力度加大的新形勢下,更具“智慧”的腐敗出現了:公車不讓用,那就用私車。給開發商或老板打個招呼,立馬就會送來一輛掛私家牌照的高檔車;酒店不讓去,那就把食堂改成“五星級酒店”,用可樂瓶子裝茅臺;購物卡不讓發,那就發溫馨祝福卡,不標明面值,用票面上的編號代替,或用印制的小花個數代替;沒有規定的補貼不能享受,那就用紅頭文件讓既得利益名正言順,明確規定補貼發放內容和辦法,使腐敗合法化、制度化,可謂之“紅色腐敗”;提拔官員不能個人說了算,那就“認認真真走程序”,推薦、考核、集體研究等一步都不少,但每一步都走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在職位上不能搞特權,那就搞期權腐敗,在任時將手中權力作為一種無形資產進行“資本投資”,離職后再套現獲取“投資收益”;二奶不讓包,那就不叫二奶,也不叫小三,改叫秘書、保姆或小護士……
凡此種種,“地下腐敗”暗流洶涌,一點也不比“地上”遜色。相反,“地下”比“地上”層次更高、查處難度更大,具有更加鮮明的腐敗特色:
隱蔽性。為規避查處,精明的貪官都在修煉“演技”,言行謹慎,為人低調,穿布衣,吃粗糧,表面上清正廉潔,實質上該怎么貪還怎么貪,不同的是從陽光下鉆進了黑暗處,斂財方式由直接轉為間接,由現貨交易轉向期貨交易,由非法改為“合法”。如此這般,便步入了監管的真空地帶,沒有火眼金睛,很難看清腐敗的真面目了!
欺騙性。一些“地下腐敗”經過喬裝打扮之后,變成了“廉潔奉公”。比如按程序選人用人,你根本找不著任何毛病,抓不到任何把柄,就是任用了私人,那也是殫精竭慮為黨和國家“選拔人才”。這樣的腐敗不顯山不露水,他就是腐爛得頭頂長瘡腳底流膿,表面上還是在“為人民服務”。
極大的危害性。在大力肅貪的新形勢下,與“地上腐敗”相比較,“地下腐敗”更容易膨脹、蔓延和泛化,形成“慣性腐敗”,構成腐敗泛濫的社會基礎。同時,也由于其隱蔽性和欺騙性,極易“發展壯大”,假以時日,將吞噬掉黨和國家的健康肌體,動搖我們的執政根基。
毫無疑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反腐敗與時俱進之后,腐敗也在“與時俱進”。它像一條變色龍,隨環境的變化披上了羊皮,戴上了偽裝,改變了策略。“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如果“視力”不佳,就是在眼皮子底下也不一定能發現,它是腐敗在新形勢下的新發展,是更加狡猾的腐敗,是腐敗的更高形式。
據2013年12月31日《深圳特區報》載,當今有一種“軟腐敗”,其腐敗行為尚未觸犯法律紅線,是一種“非罪”腐敗。它以人情往來的名義,行權力交易與利益交換之實,花樣翻新,防不勝防,如超規格接待、給領導送特產等。“軟腐敗”是“硬腐敗”的潛伏期,嚴重惡化了社會風氣,像擴散的癌細胞一樣,比“硬腐敗”更具有持久、深廣的毒性。當今的“地下腐敗”與“軟腐敗”有類似之處,也有好的“名義”,也是“花樣翻新,防不勝防”,也像癌細胞一樣擴散。所不同的是,它是“有罪”的,不但有罪,而且罪大惡極。
童大煥先生認為,腐敗隱藏著巨大的“沉沒資本”。在經濟學上,沉沒資本是指由于過去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它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腐敗的“沉沒成本”十分復雜,通常無法忽略,你一旦忽略它,它隨時可能引爆!
“地下腐敗”中隱藏的“沉沒成本”更多,也更加復雜。它深藏于地下,具有極大的“不可控性”和危險性。在反腐敗與腐敗的新一輪博弈中,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