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楊宇勃
柯尊年:戴著鋼盔反腐
文_本刊記者 楊宇勃
2003年,因為“六九洪災”成功舉報地方官員瀆職,他成為當地的“名人”。從那時起,他走上了民間反腐的漫漫征途,他曾經舉報了官員公車私用,也舉報過官員公款出國,甚至還揭露了一起套取2300萬元國家扶貧貸款的內幕。然而,在民間反腐的過程中,他也遇到了一些麻煩,跟蹤、竊聽、恐嚇隨之而來,不得已他戴上了鋼盔,拿起了棍棒,甚至給家里安上了監控。他就是“鋼盔哥”柯尊年,一個視腐敗為天敵的“倔”人。
1991年7月,出生于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的柯尊年,從原安康衛校畢業后在鎮衛生院工作,一次偶然的事件,他開始走上了“職業”反腐之路。
在過去的十幾個年頭里,他從未“歇腳”,行醫的閑暇仍在繼續著他的“第二職業”——反腐。在反腐的路上,柯尊年是位執著的秦巴漢子,也是位較真的反腐斗士。只要他認定的事情,便會堅持不懈。
柯尊年說:“我的眼里容不得‘沙子’。2013年,舉報寧陜縣副縣長葉慶春攜妻公款出國旅游的案子沒有得到徹查,我還在舉報。”
柯尊年的反腐生涯源于一起個案維權。2002年,從安康市寧陜縣人民醫院停薪留職回到家里,柯尊年便在寧陜縣燙坪鎮辦了一家診所。為了方便出診,他買了一輛摩托車。在2002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摩托車被盜竊。情急之下,柯尊年打了110報警,結果電話那頭的派出所指導員說:“你自己去找,我們晚上沒有車,天這么黑,我也沒手電……”“從我診所到派出所大概只有兩公里左右,而且都是柏油馬路。”柯尊年說。無奈之下,柯尊年發動村民在當晚找到了失竊的摩托車。
第二天中午,派出所指導員來了后,柯尊年氣憤地說:“像你這樣的警察,怎么能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保駕護航……我要舉報你。”那位指導員說:“隨便。”
沒過多久,柯尊年便寫了舉報材料送到了寧陜縣紀委、政法委、公安局。“我當時復印了五百份,送了兩百份”。柯尊年大概每隔一兩周就去舉報一次,經過三個月左右的舉報,這位派出所指導員被撤職了。然而,令柯尊年沒想到的是,200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三輛警車突然停在他的診所門前,民警向他出示搜查證,對柯尊年的診所進行搜查。
柯尊年告訴記者,當時有位領導還問他是否舉報了關于寧陜縣四畝地鎮“六九洪災”的事情。然而,正是這位領導的問題激起了柯尊年心頭一個大大的疑問——“六九洪災”是不是有問題?如果沒問題,為什么他們如此大動干戈?
2003年6月9日,漢江流域發生了洪災,寧陜縣部分地區受災較重。“當時,我對那位領導說,‘六九洪災’有什么見不得光的事……這個問題我一定要了解,如果有的話,將來舉報的人一定是我,不會是別人。”柯尊年氣憤地對記者說,也正是從那時起,他從個案維權走上了職業舉報這條路。
柯尊年通過調查發現,“六九洪災”發生時當地政府的個別負責人存在著嚴重的瀆職行為,“他們接到兩處打來的預警電話時并未及時采取措施,以至于洪水到來時猝不及防。相反,下游的佛坪縣陳家壩鎮由于領導的重視,及時采取措施,沒有任何傷亡。”柯尊年告訴記者:“這件事徹底把我激怒了。”為此他專門去北京向中紀委信訪接待室、國務院信訪接待室等部門舉報。經過不斷的舉報和媒體曝光,事后當地處理了一批鄉鎮干部,安康市財政下撥了專項救災資金用于當地災后重建。
因為舉報這件事情,柯尊年在當地出了名,他時不時地還會收到一些舉報信。一天他收到了一封關于舉報時任寧陜縣縣委書記王一棟的信件,信中反映王一棟利用職權套取“秦巴世界銀行”2300萬元扶貧貸款的事。
柯尊年告訴記者,2003年,寧陜縣成立了陜西省中佳綠環生物制品廠,當地的老百姓簡稱該廠為“快餐盒廠”,主要產品是用土豆粉制成的快餐盒,可以食用。柯尊年回憶,他曾在當地電視臺看到該廠對外宣傳稱,能夠帶動當地發展,創造就業崗位,拉動經濟發展。然而,經過調查,柯發現廠里的機器根本就沒運轉過,調查期間該廠展示給他的快餐盒也是從別處買來的,并非自己生產的。“據他們介紹,廠里的機器兩千多萬元,是德國進口的,然而,我看見的機器卻是中國制造的,是西安與江蘇的兩家工廠聯合制造的,當時,我就拿起隨身攜帶的相機拍了下來。”
經過柯尊年的了解,他得知時任縣委書記王一棟與一個叫陳宏的人(原銀行工作人員,后成為中佳綠環生物制品廠廠長,現已出逃國外)拿下了這個項目,而這個快餐盒廠只是一個空殼。
“我到工商部門去,結果發現并沒有該廠的登記。”柯尊年憤怒地說,他們從中套取了2300萬扶貧貸款,而這筆扶貧貸款是由寧陜縣財政局擔保的,縣財政局每年都要向秦巴世行償還這筆貸款的本息。“我們寧陜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因為當時工資很低,干部的菜籃子補貼就因這件事被扣發了,用于償還貸款。”
于是,2004年,柯尊年就去了中紀委信訪接待室反映此事。隨后,他每個月都向中央有關部門舉報,同時,他又向媒體反映。直到2008年有人提醒他可以像民間舉報人姜煥文一樣,通過網絡的形式舉報。于是2008年3月15日,他在寧陜縣的一家網吧發帖,“那是我第一次發帖子,還是在網管的幫助下完成的,我當時是實名舉報,電話、身份證我都寫在上面。”
大概一個月后,一位新華社的記者找柯尊年核實情況,并表示他會幫助柯尊年。
2008年6月1日,陜西省紀委的辦案人員給柯尊年打來電話了解情況,并要求柯尊年近期不要外出,紀檢辦案人員會找他核實有關問題。“第二天,省紀委來了很多人,其中還有中紀委的人。”
2008年9月,王一棟的陜西省商務廳對外經濟合作局副局長的職務被免去,并且組織上給了他黨內處分,一共有十幾位干部被處理。“唯一遺憾的是,快餐盒廠廠長陳宏在2006年已經逃到了加拿大,導致2300萬元貸款沒有追回來,直到現在寧陜縣還在償還這筆貸款,相信終有一天,國家會把它追回來的。”
通過“快餐盒事件”,柯尊年清醒地認識到,做反腐工作必須要借助媒體。在他看來,很多時候,媒體是反腐敗的先鋒,“沒有媒體的參與,民間反腐很難開展”。
他向記者坦言,民間反腐的現狀不容樂觀,有領導干部曾經質問他:“別人都能習慣,為什么你就不能習慣?別人都能接受,為什么你就不能接受?”“他們認為我很不正常。”柯尊年說。“實名舉報很難,要承受精神上的壓力,也要具有常人難以承受的耐力,要善于學習,也要掌握技巧,要重證據,重事實。”柯尊年說,反腐舉報人自己也要嚴格自律,要監督別人,沒準會有人給你設陷阱,一招不慎就會出問題。看得出來,這些年柯尊年承受的壓力很大,有的時候需要面對來自各方的誤解和抱怨,其中來自家人的不理解使他“很受傷”。
談到家人對于他反腐的看法時,柯尊年說:“家人、親戚朋友都不支持。他們認為我不務正業。我的父親因為我舉報的事情,和我斷絕了父子關系,但是我能理解他。”采訪中柯尊年告訴記者,他的前任妻子就是因為他堅持反腐和他離婚了,現任妻子也因為他執著反腐差點離婚了。
因為長期舉報腐敗,柯尊年在很多時候會面臨一些威脅,他回憶道,在舉報寧陜縣交通局長發包項目,建造“豆腐渣”工程時讓他第一次受到威脅,于是他開始頭戴鋼盔,手拿棍棒。“其實戴鋼盔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另一方面是代表實名舉報,舉報要堅持到底。”柯尊年說。
2012年,柯尊年回到了寧陜縣人民醫院工作,但反腐并未停止。柯尊年在總結自己的反腐經驗時說,他的反腐是從個案維權到維護公眾利益、國家利益,“這些年來別人認為我是在折騰,但是我不這樣認為。反腐需要有人來做,只有堅持去做,才能喚起更多的人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