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夏鎮龍 王義正
“湘雅名醫”孫明
文_本刊記者 夏鎮龍 王義正
醫學鼻祖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論述了“大醫”所應具備的兩點醫德:精,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醫生須通“至精至微之事”“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見彼苦惱,若己有之”“大慈惻隱之心”。可見,在古人看來,醫生既須有高超的醫“術”,又應有高尚的醫“道”,這樣才能稱得上“良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主任醫師、教授孫明便是這樣一位良醫、儒醫、名醫……
孫明獲得的豐碩醫學成果,始于他嚴謹、負責、仔細、認真的治學精神。一輩子癡迷于治病救人,光是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肅然起敬。
采訪中,如果不是孫明強調他出生于1931年1月,記者怎么也無法將他與83歲高齡的老人聯系起來。2014年1月4日傍晚,深冬的窗外暮色沉沉,坐在記者面前的教授孫明卻精神矍鑠、滿面紅光。乍一看,也就是五六十歲的樣子。
“實在是忙,幾乎每天都要出診、查病房。”孫明快言快語地說,他剛從病房查房回來,連晚飯都沒來得及吃。記者不解地問:“您已83歲高齡了,難道還沒退休,還要每天去為患者把脈問診?”原來,孫明早已超過法定的退休年齡,但是,湘雅醫院的領導班子惜才,挽留他“退休不退崗”,繼續發揮余熱。而孫明也覺得自己身體硬朗,與其將滿肚子醫學學問和精湛藝術付諸夕陽,還不如留在崗位上救治更多的患者。
自1955年從湘雅醫學院畢業后,孫明就在湘雅醫院工作至今。從醫59年來,在他的印象里,這一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患者身上。據湘雅醫院官方網站的資料顯示,孫明擅長冠心病、風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疑難重癥的診斷和治療。孫明的臨床經驗豐富,擅長疑難重癥的診斷和治療,主持急危重癥搶救成功率高,2002年被評為“湘雅名醫”;先后組建了心血管病介入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和腎病實驗室;推廣、普及國內外先進醫療技術;舉辦心血管病年會、專題學術講座。
據不完全統計,孫明如今已發表醫學方面的學術論文有400多篇,主編或參與編寫的醫學著作有26部,同時,身為博士生導師的他已培養醫學碩士生、博士生百余人,可謂在醫學治學方面頗有建樹。
孫明獲得的豐碩醫學成果,始于嚴謹、負責、仔細、認真的治學精神。孫明說,他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湘雅人,老一輩“湘雅人”教會了他這種湘雅精神。孫明回憶,他年輕時剛在湘雅醫院實習期間,有一次陪導師去查房,在患者床旁手忙腳亂,沒有找到患者的X線片,導師嚴厲地說:“片子都沒準備好,你查什么房?”隨即轉身離去。后來,直到他將所有資料準備齊全后才敢再次請導師過來。
從那以后,孫明發誓,一定要做一名好醫生。從此他幾乎每天泡在病房,對自己的要求也變得更為嚴格,每次開處方都要小心翼翼地反復檢查兩三遍才交,不敢再有任何差錯。導師要求他和其他醫學生每周用英文寫一篇讀書摘要,到后來,這成了孫明的習慣。“我后來當上病房主治醫生后,對手下的學生也很嚴格,依然是用湘雅精神來教育我的學生,并且希望他們能夠保留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
醫生的關愛精神是一名醫生應有的品格。讓患者覺得溫暖,既有利于和諧醫患關系,也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孫明認為,醫生有三種:第一種是儒醫,水平高,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這類醫生不僅相當透徹地掌握了疾病的診斷方法,還理解了疾病的生理、生化、藥理原理,再加上有很強的責任心,對患者來說是一種福氣。第二種是時醫,這類醫生不見得有多大的本事,但是他運氣特別好,每次遇到的都是自己熟悉的患者或疾病,也沒有遇到很麻煩的患者,一輩子安安穩穩。第三種是庸醫,醫術不好,責任心不強。他認為這類醫生不多,但是確實存在。記者將孫明歸為第一類,他以淵博精深的醫學知識和“普同一等”的仁愛精神,深耕于湘雅醫院近一個甲子,已被廣大患者公認為名醫、儒醫。
具有怎樣品格的醫生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這從孫明身上不難找出答案。采訪中,孫明好幾次提到了他曾救治一位抗美援朝戰士的故事。那是1959年的事,當時從醫不久的孫明被派到江西支援當地醫療工作,碰巧有一批患者是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孫明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其中有一名戰士患了肺結核,不斷地咯血、咳嗽、發燒,病情非常嚴重。看到患者這么痛苦,孫明問他:“你得了肺結核,身體差成這樣,怎么自己沒注意啊?”
那名戰士說:“我在前線怎么注意啊,要是打仗的時候吐血了,我就刨一個洞,吐在洞里面,然后用泥巴蓋起來。”聽了這番話,孫明對他充滿了敬意,因此就特別關心他,千方百計地幫他止血、止咳,緩解他的痛苦。盡管當時并沒有高級的藥物,但他還是盡最大的努力幫那名戰士緩解癥狀,兩人也因此建立了很好的感情。“這個患者脾氣很大,動不動就罵人,但他唯獨不對我發脾氣。”孫明回憶道。
后來,孫明離開江西回到湘雅醫院。他離開后不久,那名戰士還是去世了。不久,孫明收到一個包裹,里面存放的是那名戰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獲得的勛章,他在去世之前將勛章寄送給了孫明。這件事讓孫明非常感動,他沒有治好那名戰士的病,卻贏得了戰士的最高信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孫明反思:“患者如此信任我,就是因為我對他很關心,我們之間建立了感情。盡管我沒有把他的病治好,但是我真正地關心他。盡力了,患者就會心存感激。”
孫明對患者的愛心貫穿于他59年來的從醫生涯。“當好醫生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有把患者治好的愿望,我相信每個醫生都有這樣的愿望,然而愿望的強烈程度卻是有區別的。帶著什么樣的感情給患者看病,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孫明說,作為一名醫生,對患者的關心與愛護程度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醫術的重要程度,醫生的關愛精神是一名醫生應有的品格。讓患者覺得溫暖,既有利于和諧醫患關系,也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對于貧困患者,孫明會選擇藥效相同或相近的廉價藥,讓貧困患者花較少的錢達到治病的目的。
孫明認為,作為醫生,將患者的病治好是第一位的,從醫幾十年來,他始終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治病救人,不能一概而論,要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對癥下藥。”孫明說,有的人片面地認為,越是開低價處方就越證明醫生的醫德醫風優秀,這個看法是錯誤的,“比如說,有的病必須用進口藥物才有最佳效果,甚至有的富裕患者主動要求用價格較貴的藥。”但對于貧困患者,他會選擇藥效相同或相近的廉價藥,讓患者花較少的錢達到治病的目的。較之于一些喜歡開“大處方”、高價藥的醫生而言,孫明堅持的這一點尤其難能可貴。
就在記者采訪的前一個星期,一位來自湖南永州的患者江田(化名)還邀請孫明去吃夜宵——湘雅醫院門外的夜宵攤上那種5元錢一碗的面條。對此,孫明婉拒了對方的好意。江田之所以發自內心想請孫明吃夜宵,是因為孫明用最少的錢治好了他的病。據悉,江田早些年患有嚴重的擴大心臟病,曾在別的地方醫院求治多年,但是,病情不僅不見好轉,反而愈發嚴重,有家醫院甚至說那是不治之癥。
治病救人,不能一概而論,要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對癥下藥。
江田和妻子來到長沙求診期間,偶然間聽說了孫明是治療心肌病的“高手級”醫生,于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了孫明。其實當初江田很矛盾,按他的預計,即使治好了病,所耗費用也肯定不菲,而原本家庭并非富裕的他四處求醫之后更是拮據。但是,令江田出乎意料的是,孫明了解了江田的情況后,便為他量身制訂了一個為期一年的治療方案。根據這套治療方案,江田花的錢并不多,在一年之內病情便基本治愈。一年下來,江田夫妻對孫明充滿了感激,覺得應該找個機會感謝他,但他們又深知孫明絕不會收他們的“紅包”。想來想去,江田便想出了請他吃面條的主意。
但是,對于孫明的好意,有的患者卻并不“領情”。有一次,一位患者慕名找到孫明看門診,經診斷,孫明認為他只是偶發性的一點小毛病,只給他開了幾十元的處方,“我給他用的是最廉價的藥,但是藥效不錯。”看到處方上的劃價,患者的語氣里明顯帶有不滿:“孫醫師,現在治個感冒往往都要好幾百元。您開的處方才這么一點錢,能治好我的病嗎?您不是覺得我窮看不起病吧。”孫明勸說對方按處方服藥就能治好病。幾天后,那位患者服藥后,特意打電話向孫明表示感謝。
采訪中,記者感受最深的是,身為醫生,孫明將自己的一生給了這個職業,八十多歲的他本可安享晚年,然而,他選擇的是堅持,似乎在他的心中,患者永遠是他最執著的牽掛,或許一切的一切只因他深知自己是位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