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軍,李平,丁偉,廖禮,尹曉君,侯慧杰
(1. 國投重慶頁巖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重慶 400043;2. 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勘探事業部, 成都 610041)
井震選優法儲層預測新技術在拐8井區的應用
趙衛軍1,李平1,丁偉2,廖禮1,尹曉君1,侯慧杰1
(1. 國投重慶頁巖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重慶 400043;2. 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勘探事業部, 成都 610041)
目前儲層描述主要有反演和地震屬性2種方法,但在中拐地區應用效果都不理想,因此,井震相關選優法儲層預測技術也就應運而生。該方法要求首先在地震上標定砂體的位置,然后在區內每口單井上劃出砂厚,第三步在包含砂體的地震時窗內提取盡量多的地震屬性,第四步用單井砂厚和地震屬性做相關,找出相關性高的地震屬性預測砂體,最后,結合正演指出區內含油氣的有利區。該方法在研究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有很強的推廣性。
井震選優法儲層預測技術;標定;地震屬性;拐8井區
中拐凸起已鉆探井50余口,鉆井過程中均見到不同程度的油氣顯示,侏羅系三工河組為主力產油氣層,多井試油獲工業油氣流,并上交了控制和預測儲量。但侏羅系三工河組單井油層發育8m-10m的砂體,砂體非均質性強,平面變化快,使得后期的評價井有時落空,為了扭轉這種被動不利的局面,對砂體進行平面上準確的刻畫就顯得非常的重要。而砂體預測技術目前分為2種,一種是地震屬性,另一種是地震反演[1-12],該區地震屬性預測常常得出相反的結果,而反演的波阻量板又不能區分砂泥巖;那么面對這種狀況如何才能準確的預測砂體呢?運用了多地震屬性(時空包含了砂體)與砂體相關,優選相關性高地震屬性進行砂體的平面預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區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地區中拐凸起,中拐凸起是一個處于瑪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和沙灣凹陷之間近北西—南東向展布的繼承性正向二級構造單元(圖1)。侏羅系地層主要發育八道灣組(J1b)、三工河組(J1s)、西山窯組(J2x)、頭屯河組(J2t)和齊古組(J3q),侏羅系地層為一向東南傾斜的單斜,地層分布為西北高、東南低、西北薄、東南厚;油氣主要分布在三工河組,八道灣組也有個別井出油。
首先對工區所有井進行合成記錄的標定,確定砂體在地震剖面上對應位置,當然由于各個井的砂體厚度不一樣,所以地震屬性取時窗的原則是取得最厚的砂體底部(砂厚以測井解釋結合錄井巖屑確定)。然后在確定時窗內提取盡量多的地震屬性,用提取到的多種地震屬性與砂厚做純數學的相關,找出與砂厚相關性最高地震屬性,用來預測砂厚,則明顯提高了精度;另一種方法是薄砂層砂厚與地震瞬時振幅成正比(砂厚小于是0.25個波長),所以直接可以用瞬時振幅來預測砂厚。兩種方法在研究區均取得了較好效果,雖然局部存在差異,但砂體分布的總趨勢是一致的,且砂厚基本也是吻合的(圖2 技術路線圖)。

圖1 工區構造位置圖

圖2 技術路線圖
3.1 標定
白堊系底部發育有底礫巖,與其上的砂泥層波阻抗相差較大,在地震是一個明顯的界面(強軸或強谷),所先對好白堊系底界,再對好目的層砂體,從而較好確定了砂體的位置。A井經粗標和細調后的標定結果(圖3)。3.2 地震時窗內單井砂層的劃分
由于工區所鉆井年代相差長,測井系列及系列存在差異,為多井統一準確的識別砂體帶來了一些困難,因而對工區的測井曲線做了一次標準化,標準化后,測井曲線明顯有利于建立模型而劃分砂層,以低GR為特點,對全區所有的井地震屬性窗口內的砂體進行了劃分,劃分結果顯示,該層砂層一般小于30m(圖4)。
3.3 屬性選擇
利用地震在含砂層的時窗內提取了15種地震屬性,他們分別與時窗內和砂厚和砂巖百分含量進行相關,找到相關較大的屬性,進行砂厚和砂巖百分含量的預測,無疑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砂巖厚度和百分比預測的精度。能量半衰時屬性與砂體凈厚度的相關性達到了87.9%,瞬時相位屬性與砂巖百分比相關性達到了解71.3%,明顯高于別的地震屬性,因此預測砂巖的厚度和砂巖百分比選擇這2個屬性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3.4 砂體預測
1)純數學擬合的砂體預測技術
確定地震屬性后,用井點砂厚與屬性值進行平面預測(圖6A),用能量半衰時地震屬性預測儲層發育大于20m的砂巖石,與井吻合的較好。
2)巖石物理的擬合的砂體預測技術
當地層厚度大于調諧厚度時,波峰到波谷的視時差隨地層厚度的增加呈線性變化,此時視時差可代表真時差,相對振幅趨一穩定值;當地層厚度小于調諧厚度時,其視時差基本是一常數,而相對振幅值則隨著地層厚度的變小而變小[2-13]!研究區塊地震頻寬:20~55Hz,砂巖速度:2 900~3 200m/s;由此確定:λ≈130m;也就是說研究層位的砂厚小于調諧厚度,可以根據振幅的大小預測砂體的厚度;而最小振幅(與砂厚相關成性也較高度,見圖5)預測的砂體平面圖見圖6B,與圖6A的砂厚分布基本一致。
3.5 油層特征研究及有利區預測
正演流體替換試驗表明,當把油層替換成水層時,其砂底所對的振幅明顯增強,這也表明油層并不是最強振幅,水層的振幅比油層的強(水礦化度:34 341.87mg/L);也就是說振幅最強是水層,其次是油層。這一結論與已鉆井吻合較好,根據以上的特點在地震瞬時振幅屬性上發現了一個中強振幅的有利區(圖7中的蘭圈)。

圖3 油層(砂層)地震標定

圖4 侏羅系三工河組砂體對比圖

圖5 砂體和地震屬性相關圖

圖6 地震屬性預測砂體分布
1)反演波阻抗量版難以區分砂泥巖時(或著面對選用何種地震屬性預測砂體比較準確的問題時?),采用井震相關選優法選取相關性高的地震屬性預測砂體,可彌補不足。
2)去砂試驗在確定屬性窗口大小及位置中起了一些輔助指導作用;流體替換對油氣檢測起一定的輔助作用,可反映水層振幅與油層的差異。
3)雖然此項技術在拐8井區取得了一些認識,但儲層預測受地震(地震具有多解性)和測井的雙重影響,此次研究是一次新的嘗試性探索,難免存在不足及認識上的偏差,有待在下一步實踐工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1] 陳繼松,常旭. 儲油薄層的地震響應及定量解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2(4)1987: 386~399
[2] 張軍華, 陸文志, 王月英, 等. 薄層地球物理特征再認識[J]. 石油物探, 43(6): 541~546.
[3] 張軍華, 周振曉, 譚明友, 等. 地震切片解釋中的幾個理論問題[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3).
[4] CHEN Q,SIDNEY S.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for reservoir forecasting and monitoring[J]. The Leading Edge,1997,16(5):444-451.
[5] BARNES A E.Redundant and useless seismic attributes[J].Ge-ophysics,2007,72(3):33-38.
[6] 杜世通. 利用地震資料研究油藏參數的技術[M]. 油藏描述技術(勘探階段).
[7] 王永剛, 樂友喜, 張軍華. 地震屬性分析技術[M]. 山東: 石油大學出版社, 2007.
[8] 王慎中. 物探資料綜合解釋[M] .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4:11~12.
[9] 李慶忠. 走向精確勘探道路[M] .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4:121~126.
[10] 張軍華, 等. 地震解釋誤區與對策[J]. 天然氣工業. 2007,27(增刊A)
[11] BROWN A R.Pitfalls in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J/OL].http:∥www. searchanddiscovery. net/documents/2005/brown01/im-ages/brown01. pdf.
[12] BROWN A R.Pitfalls in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J].The lead-ing edge,2005,24(7):716-717.
[13] 陳繼松,常旭. 儲油薄層的地震響應及定量解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2(4)1987: 386~399
The Application of Well Seismic and Surface Seismic Joint Prediction for Reservoir to the Guai 8 Well Field
ZHAO Wei-jun1LI Ping1Ding Wei2Liao Li1Yin xiaojun1Hou Huijie1
(1-SDIC Chongqing Shale Gas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CO., Ltd., Chongqing 400043;2-PetroChina Southwest Oil&Gasfield Company , Chengdu 610041)
Well seismic and surface seismic joint method is superior to others. It may be divided into 4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delineating location of sand body in all the wells. The second step is determining thickness of the sand body in single well. The third is seismic attribute extraction in seismic time window. The fourth step is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eismic attribute extraction with thickness of the sand body in single well.
Well seismic and surface seismic joint prediction method; seismic attribute; Guai 8 well field
P618.130.2
A
1006-0995(2014)04-0520-03
10.3969/j.issn.1006-0995.2014.04.010
2013-08-30
趙衛軍(1976-),男,陜西禮泉人,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石油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