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一個女孩逗男孩玩,說:我懷孕了,怎么辦?男孩子咧著嘴傻笑:真的嗎?太好了,可是,我要回家先問一問媽媽怎么辦。女孩有些失望。因為男孩一向男人味十足,女孩認為他是很有主見的一個人,和他開個玩笑,卻無意間發現男孩原來也有拿不定主意的一面,他居然像個小孩子,要回家尋求媽媽的幫助。
一般來說,男孩心理的斷奶期比女孩要晚,社會需要他們迅速成長,頂天立地,他們的獨立意識也因此被鍛煉得十分強烈。可實際上,他們的心底也會軟弱,感情上的困惑,生活里解決不了的麻煩,這時最好的慰藉就是媽媽,他會回去求助媽媽,請媽媽幫忙拿個主意。
男孩身上有反叛媽媽的荷爾蒙,男孩長大后就不肯再聽媽媽的話,媽媽讓男孩向東,男孩偏要向西,媽媽讓男孩多穿衣服,男孩偏要穿得很少,凍得哆哆嗦嗦也認為是自己勝利了,男孩討厭媽媽總是嘮叨不停,最希望媽媽緊閉嘴巴,什么都不要過問。
有部電影《聽媽媽的話》,講的是一位中學生兒子一向嫌棄媽媽,他看不慣媽媽的穿著品位,討厭媽媽拿成人的身份要求他做這做那,他與媽媽作對,媽媽的每一句話都會被他看似正確的邏輯頂回去。主角說:我確信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候都恨過自己的媽媽。但最終,電影還是以母子間看似和解作為結尾,雖然導演也說不清楚和解的突破口究竟在何處,但導演使用了莫泊桑的話放在影片開頭:我們不知不覺地愛著父母,這種愛像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別的時刻才能發覺這種感情有多深。
實際的情況是,男孩長大后,終于能夠獨立生活,擺脫了媽媽的嘮叨,但遇上挫折與迷惑時,他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他渴望擺脫過的媽媽。
這個時候,他最聽媽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