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班長打電話給我,說中學時的“班花”謝桂花和老公從國外回來定居了。他們在開發區買了別墅,盛情邀請能約得到的老同學去她家作客,以敘舊情。
剎那間,我腦海里掠出了一個身材纖柔、長相甜的美女生倩影來。當年很多自認為條件優越的男生向她展開了猛烈的攻勢,可這嬌艷的班花心高氣盛,拒人千里。畢業后,聽說她在國外“釣”了個金龜婿。現在事業有成,他們回國發展,把“家”安在附近。
正想得入神,班長在電話里催道:“阿衛,咋半天不出聲呢?我開面包車來省城開會,在‘曼哈頓廣場’等你?!?/p>
“曼哈頓廣場”?我孤陋寡聞,從沒聽說過有這地。班長也不熟,可能他看了周圍,說:“我停車的旁邊有個‘凱瑟琳淑女屋’。我還要等人,你馬上趕來找吧!”
出門攔了輛出租車,我說了地名。中年司機開發區跑得多,點頭說知道,“曼哈頓廣場”是指雞公灣的那片轉盤處。廣場很小,剛修起來的,一般人不太清楚。
趕到后,果然就是雞公灣。巧的是,那家“凱瑟琳淑女屋”是我的下崗同事老憨開的。店面不大,談不上有檔次,但老憨說取個這樣時尚的店名生意好做些。
上了班長的面包車,七八個男女老同學就聊開了。班長邊開車邊笑著對我們說:“謝桂花現在有個洋名,叫‘瑪麗婭’。她老公威廉·詹是IT精英,身家不菲呢!”
七彎八拐中,終于到了那片別墅群前,“瑪麗婭”早已等候在那里。進入裝修豪華的房子,“瑪麗婭”吩咐“菲傭”給我們上了濃香的咖啡。帶我們到各處參觀時,她不時地說,地漆是德國的,露天陽臺的材料源自意大利,就連做衛生的拖把也是從巴拿馬泊來,叫個啥“艾森”牌。那頓飯,雖精美,我們吃得卻不太自在。品了幾口洋酒,老班長說頭發暈,八成他是被這一路上稀奇古怪的洋名搞糊涂了。
臨走,“瑪麗婭”給每人塞了一小袋叫不上名的洋水果,還有一張散發著茉莉香味的名片,說她在洋行做保險,公司在“希爾·筑”,要保壽險可隨時找她。我隨口問道:“這‘希爾·筑’在哪里???”老班長接上話:“就在我開會的酒店附近。聽人說,就是原來的‘惠民招待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