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渝川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出自《紅樓夢》的這段話,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政局動蕩、王朝傾覆的最確切寫照。從唐王朝滅亡的公元907年,到趙匡胤奪權建立北宋的960年,短短50多年的時間里,中原就涌現出都自稱繼承了唐王朝正統地位的五個朝代。
這五個王朝也都無力解決唐代中期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事實上,每朝的開國天子均為前朝藩鎮,以武力得中原,石敬瑭更是引外族騎兵飲馬黃河。黃袍加身如此容易,必然刺激更多的野心家效仿。藩鎮之下的兵將,對于大帥也毫無忠誠信義,擁戴其人不過是為了獲得更多財貨。可以說,中國古代的五代十國期間,政治倫理已經被踐踏到幾乎不存在的地步,幾乎人人信奉利益至上的叢林法則,是政治文明發生大倒退的時期。
趙匡胤的篡權手法與郭威等五代君王無異,但通過他的努力讓他自己成為了這一歷史階段乃至中國古代政治歷史上,最后一個借助部下擁戴、強迫前朝皇室禪讓而當上的正統皇帝。
趙匡胤以及在他之后繼任的趙光義,不僅剪除了割據藩鎮,攻滅了唐王朝版圖內除燕云十六州之外的各個割據政權,而且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改革,成功扭轉了唐代中期到五代長達數百年的惡劣政治風氣,即重建了中國道德秩序,讓文官集團和軍人團體被重新納入到儒家政治倫理的約束范圍。更值得一提的是,趙氏兄弟有意識搭建的政策框架,在北宋和南宋的幾百年里得以有效運行,使得政治氛圍相對和緩開明,文化和商業重新走向繁榮。
趙匡胤為什么能做到以上這些?學者金綱推出的《大宋帝國三百年》中的第一本《趙匡胤時間:公元927年至976年軍政故實》,通過回顧后唐到后周幾代的王朝更替風云、評說其間的重大事件和君王將相,梳理出了多條在宋代被強力修復的動亂原因。
整個宋代,都不乏政爭黨爭。黨爭之激烈,常常使得觀點和利益之爭,很快轉化為對對手的人身攻擊。但趙匡胤時代起,就形成一種所謂的習慣法,即廷爭不得誅殺大臣,黨爭獲勝方也不能對失敗一方進行毀滅清算,更不能在后者流放中派刺客誅殺。這種習慣法意味著政爭建立起了基本規則,有了底線。很顯然,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之所以力推此底線規則,就因為他們看到了五代乃至更早以前廷爭付諸殺戮,葬送秩序規則的巨大危害。書中提到了后唐宰輔安重誨因廷爭沖突,擅殺重臣任圜一事,指出這樣的悲劇不僅是任圜個人悲劇,更反映出禮崩樂壞的無道邦國的衰亡氣象。
當然,《趙匡胤時間》并沒有因為安重誨擅殺、嗜殺,而通盤否定這個歷史人物。書中強調歷史敘述和評價的多角度,作者公允指出,安重誨在當時還力推削藩,盡管未獲成功,但基本思路在后來被趙匡胤發揚光大。中央王朝削藩,當權君王或重臣應具備膽略,更需要掌握策略。后唐閔帝李從厚急推削藩的魯莽舉動,當即就迎來了強藩反叛,以至君王身死。作者指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策略正是充分吸取了李從厚削藩教訓后才完善推出的。
作者在歷數五代十國時期,皇室和藩鎮掠奪民財的各種劣跡后,感嘆指出,“叢林原則下,他們做官做匪,已經成為慣性,他們不可能自我剎閘。這種無道邦國給民生帶來的苦難,用現代政治哲學考量,就是對私有財產的無恥而又無情的踐踏。幾千年世界史、中國史,已經證明一條政治哲學原理:對私有財產的尊重,是文明之始。”依此標準,宋朝國祚得以延續三百年,正是因為趙氏兄弟充分吸取了五代及更早的唐朝諸方面的歷史教訓,清理、祛除了統治中的諸項野蠻因素,走向了開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