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石家莊050024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石家莊050061)
西蒙認為,在現實世界中,人的理性通常會受到以下條件的制約:信息的不完全性、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在這些客觀條件的制約下,人們認知的能力和 “理性”程度不可能是 “無限的”,而只能是“有限的”。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會計信息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會計信息是會計行為的結果,會計行為是在內部動因和外在環境刺激下,通過會計行為目標的驅動,由會計行為主體應用現代會計理論與會計計量等技術方法和手段作用于會計客體,生成、披露和利用會計信息,參與企業經營決策和外部控制,但同時又受客體影響和制約的具有能動性的、有目的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會計行為具有經濟后果,會計行為產生的會計信息被使用者用于經營決策與外部控制,在經濟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
會計規則指的是用以規范會計信息生產的法律規章制度。客觀世界的無限性和不斷發展性,決定了人們無法對所有的經濟現象作出完整、充分的理解判斷。作為會計行為主體提供會計信息依據的會計規則是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情況制定的,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經濟事項,存在著主觀性和滯后性,其本身存在著公共領域。會計規則可分為原則性規定和規則性規定,二者相互聯系,原則性規定對規則性規定形成指導,并融于其中。規則性規定的制定,以原則性規定為指導,并體現原則性規定的要求。
對于經濟活動中發生的經濟事項,即使對于確定性會計事項,在規則性規定作了具體說明的情況下,由于規則性規定公共領域的存在,會計職業人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對具體事項判斷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處理結果。比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的選擇,會計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判斷選取其中的一種。對于不確定性的會計事項,由于沒有明確的操作規范,會計人員在原則性規定的指導下,只要不違反原則性的規定,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會計事項進行會計處理,這是原則性規定存在的公共領域。由于會計規則公共領域的存在,對于同一事項的處理,不同的會計人員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而且會計規則的公共領域是一個永續的動態的過程,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加深,原有的公共領域在不斷被發現和消除,而新的公共領域又隨之出現。會計規則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加深,在不斷豐富和發展。
會計行為作為會計主體有目的、有指向的會計實踐活動,其客體應為會計行為主體實施會計行為的物質承擔者,也就是會計行為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客觀事物。具體說,就是經濟活動和經濟事項。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運動是物質普遍具有的根本屬性,它的主要標志是事物總處于相對靜止和顯著運動狀態;顯著運動的主要標志是運動的多樣性,運動的不同過程、狀態和趨向;變動的結果(即發展)反映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更替和生成的過程。正是因為事物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所以變化中的事物普遍存在著不確定性,事物的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而且無處不在。可以說,運動的相對靜止反映事物的確定性,是相對的;而顯著變動則反映事物的不確定性,是絕對的。會計行為客體受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宏觀會計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企業所有制性質、企業領導者素質等微觀經濟環境的影響,決定了會計行為客體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而且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環境變得日益復雜和多變,新業務層出不窮,會計行為客體更加復雜和不確定。
約翰遜和金屈來認為:“會計是在某一經濟環境中進行的,在這種環境里,不確定性是一個特點。只要有不確定因素存在,就不會有完善的認識。”這說明了會計信息系統所處的環境是不確定的,必然對最終形成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產生影響。會計信息是根據會計規則反映實際發生的 “客觀事實”,“客觀事實”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同的人在對同一“客觀事實”的認識上存在著差異,所以,形成的會計信息也就不可能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
古典廠商理論認為,經濟人(廠商)應該擁有關于需求函數和成本函數的完備知識,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而西蒙則認為將風險和不確定性引入需求函數和成本函數,或者假定廠商對備選方案只是具備不完全信息,或者由于環境的復雜性,廠商無法確定最佳行動方案,就可以證明“經濟人”不可能具備完全理性。人類之所以不具備完全理性,那是因為人類在開發、驗證和應用知識上只具備有限的能力。無知是人類存在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柯武剛、史漫飛,2000),是人類存在的一個構造性要素,從而決定人類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可見,由于知識問題的存在,人類不可能存在完備理性,而有限理性更加符合人類實際的假設,它是人類存在的構造性要素,同時它也給我們帶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不同思路和行為。
會計行為主體在認知能力上的有限性,決定了其在對會計規則的理解上存在著偏差,再將理解的并不透徹的會計規則用于反映經濟活動時,決定了人們不可能真實地反映外界事物,反映一定會存在誤差,只是這種誤差程度在不同的人之間大小不一,并可能會隨著人們的研究和經驗的積累逐步縮小,但永遠不會消除。況且會計規則存在公共領域,而且公共領域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在不斷變化。所以,會計行為主體是將理解的并不“透徹”的會計規則運用于經濟活動。
會計行為主體在反映經濟活動時,應以客觀存在的經濟活動為根本依據,而其自身的復雜性決定了他的實質不可輕易獲取,會計行為主體必須經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一系列抽象思維活動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同時,客觀經濟活動也具有動態的特征,受制于會計行為主體認知能力上的有限性決定了其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復雜多變的經濟活動的實質。即使會計行為主體能夠正確理解會計規則并對其具體運用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也不能保證他對經濟活動的反映是完全正確無誤的,因為會計行為主體會受到成本效益原則等因素的影響,妨礙他的行為與他的想法的一致。
會計行為主體就是會計行為的實施者,會計行為主體首先是“經濟人”,因此,他的行為必定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則。企業在向外披露會計信息時,其成本主要是指會計信息加工、處理、編制過程中發生的費用以及財務報告中披露的對企業不利的信息成本,如競爭對手對企業財務狀況的了解和掌握不利于企業的競爭。而企業通過信息披露亦會獲得一定的收益,通過披露有關公司前景的信息,有助于企業發行證券并降低其融資成本。Myers and Majluf(1984)指出,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發行證券通常被投資者看成是高成本的融資方式,參與資本市場交易的經營者通過自愿披露來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公司外部融資的資本成本。有能力的經營者通過披露盈利信息,以顯示他們不同一般的才干(Trueman,1986)。而且當業績不佳時,通過信息披露,向投資者解釋企業業績較差的原因,降低了公司價值被低估的可能,從而減少了董事會以業績不好為由更換經營者的頻率。當企業業績較好時,投資者、債權人及企業職員由于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良好會決定繼續持有企業的股票和債權,與此同時吸引潛在投資者的投資,進而使企業股票價格攀升、企業價值增長。企業必定要在通過披露信息獲得的收益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只有在確定了收益大于成本的條件下,才會自愿提供財務信息。而在向外披露信息時,亦存在著提供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的成本與收益的衡量,當提供虛假信息獲得的收益大于由此可能發生的成本時,企業可能會選擇惡意提供虛假信息。
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人們認知的能力和“理性”程度的有限性,西蒙強調經濟學中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理論,不應追求理想的“最優解”,而應追求適度的“滿意解”或“次優解”。會計行為主體即使沒有提供錯誤會計信息的主觀故意,客觀上由于提供會計信息的依據存在著公共領域,所反映客觀經濟活動的復雜性,認知能力上的有限性,使其在執行會計規則的過程中可能使會計信息偏離客觀經濟活動的實質。因此,會計行為主體根據會計規則提供的會計信息一般是滿意的方案,而不是最優方案,并且滿意方案也會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所以,會計行為主體應加強自身的學習,以彌補在知識上的欠缺,在反映復雜的經濟事項時,提供相對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發揮會計信息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