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的加倍關愛和保護。目前,兒童的醫療卻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專科醫院少,兒科醫生缺乏,2.67億的中國兒童卻只有6.2萬名兒科醫師,相當于每1000個兒童,只有0.26個兒科醫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李秋呼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并希望這一擺在社會和政府面前的難題能夠引起社會各界的積極關注和探討。同時,為最大限度地整合醫療診斷資源,李秋代表還呼吁大力發展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并建議將HIV病毒初篩檢測納入常規體檢項目,以期達到早發現、早治療艾滋病的目的。
兒童就醫環境現狀堪憂
據李秋代表介紹,目前中國兒科醫師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培養機制缺失。據報道,自1999年開始,中國內地醫學院校陸續撤銷了兒科學專業,后來雖于2012年部分恢復招生,但招生量較小,每年只有幾千人,距20萬的缺口較大,而且醫學生畢業后真正發揮作用還需8至10年;同時,在醫學院校生源緊張的大背景下,愿意從事兒科的醫學生更是少之又少。中國兒童人口數與兒科醫師的比值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67億的中國兒童只有6.2萬兒科醫師。按1∶1000的比例估算,兒科專業醫師缺口逾20萬。從全國來說,每1萬名兒童,僅有2.6名兒科醫師;即使在上海,每千名兒童,也僅擁有1名兒科醫師。
李秋代表進一步介紹說,綜合醫院設立兒科病房生存艱難。這主要表現在兒科醫師工作方面的“艱難”。兒童病人屬于被動就醫,在醫療行為過程中護理難、操作難、交流難。目前中國多數醫院存在“以藥養醫”,成人藥品消耗大,藥品收入高。兒科病人用藥按公斤體重計算,藥品消耗小、收入少;綜合醫院的儀器設備藥品、指標均對成人開放,缺乏兒童專科特性。此外還有兒科疾病變化快、風險大,醫護人員配置比例要求高等問題。
“而且,兒童健康監測指標也不透明。”李秋代表說,我國兒童的許多健康指標、正常值參考國外的標準,許多兒童疾病的發病率缺乏全國性數據。她在國際兒科年會上交流時發現,年會上有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數據,唯獨沒有我國的。這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極不匹配,更不利于及時發現兒童的發育偏差和疾病譜變化,不利于國家制定兒童健康政策。
“我們的兒童醫保政策也不健全。”李秋代表進一步介紹說,我國兒童醫保類型單一,只有城鄉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商業醫療保險,而成人有職工醫保、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等多種。許多兒童同時的檢查項目、診療項目、兒童專用藥物均沒有納入報銷范圍,且在一些省市報銷比僅占25%左右;兒童重大疾病報銷病種少,只包括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白血病、地中海貧血、唇腭裂四種,但成人重大疾病病種共有10種。當前兒童傳染病管理硬件缺乏。許多地區或醫院根本沒有設施健全的專門的兒童傳染病就診流程和病房,成人傳染病院的醫護人員又缺乏兒童疾病的診療護理經驗;部分發育缺陷或先天疾患的兒童不允許接種疫苗,這些孩子既是傳染病的易感人群,而且一旦患病,又是頑固的傳染源。兒童疾病譜也與成人不一樣。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而且新生兒和幼兒的生理狀態完全不一樣,他們的生理狀態變化快、容易發生發育中的疾病和先天疾病;兒童本身屬于脆弱高危發病人群,容易受到環境和外界影響。許多疾病如果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就可以完全恢復如正常人,但診斷治療的延誤,卻往往令人遺憾地造成孩子們的終身殘疾。
李秋代表還指出,在現階段,食品安全、環境健康對兒童的傷害更大。這體現在兒童專用食品少,食品無要素含量標記,沒有選擇參考說明,影響兒童對健康食品的選擇;目前中國Pm2.5污染對兒童的成長影響雖無詳細研究,但呼吸道疾病的發病如哮喘等,以及危重情況的發生正在增多。“除此之外,兒童醫學研究項目資金投入少,使許多兒童疾病未能進行普查,許多兒童疾病診療技術難關久攻不下;而留守兒童及獨生子女小孩的心理發育等,也是目前存在的健康難題。”李秋代表說。
我國亟需構造良好的
兒童就醫環境
綜合以上眾多因素,李秋代表認為,除全社會均應該關注兒童健康外,政府也應該出臺相應政策,進一步為兒童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就醫環境。首先應該盡快改善我國兒科醫生短缺的現狀。通過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及政府主管部門的協調,促使有兒科學教學傳統和能力的醫學院校,首先恢復兒科學專業招生,同時大力扶植條件成熟的院校增設兒科學專業,在兒童醫院建立兒科醫生培訓基地,解決兒科醫生的短缺問題。政府應該從政策層面上增加兒科醫師的職稱、晉升、收入的支持力度,從兒科專科設置等學科發展方面增加投入,引導其他醫學專業的人員轉行成為兒科醫師;增加兒童專科醫院的數量或擴大兒童專科醫院規模。政府應該加大兒童專科醫院及兒童傳染病院的建設,在不同規模的城市建立不同規模、不同數量的兒童醫院;三級綜合醫院必須依據國家衛計委(原衛生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按要求設置兒科,解決兒科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而且不得擅自縮減兒科病床、取消兒科病房,更不得撤銷兒科。
李秋代表還建議:各級醫療機構在收入分配上要向兒科傾斜,保障兒科醫生的合理待遇,充分調動兒科醫生從事兒科工作的積極性;必須加強基層兒科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兒科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建立社區兒科醫生隊伍,完善三級轉診體系。增加兒童醫保報銷比例和內涵。增加兒童醫保的渠道,擴大兒童特大疾病救治范圍,制定專門的兒童重特大疾病資助疾病譜,并區別于成人。同時在全國開展新生兒篩查,早期發現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并實施早期干預,減少兒童殘疾的發生率。各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常見遺傳疾病的婚前體檢內容并依法監督執行。此外,還要改革兒童醫療收費項目。兒童疾病診療項目收費應該與成人有差別。
李秋代表介紹說,目前,國家物價局、國家發改委、國家衛計委正在推出兒童一般操作項目、手術、侵入性檢查收費上浮30%的專項政策,希望盡快出臺及推行,確保兒科醫護人員的人力及技術資源價值得以更充分的體現。
此外,李秋代表還建議加大研究經費投入,重點扶持兒童疾病普查及治療技術公關研究,以及加大對兒童食品、物品,包括玩具、文具、生活用品等的質量監督,而且,兒童食品也必須標出營養要素含量比例。
倡議發展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
據李秋代表介紹,從事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的獨立醫學實驗室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設備走向自動化、服務項目趨于多樣化,醫學檢驗服務行業日趨成熟。從美國以及我國沿海地區取得的經驗來看,發展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具有以下特殊作用:一是有利于整合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益。目前,多數醫療檢驗設備主要由政府采購和公立醫院投入;但一些醫院采購后,使用率不高,導致財力、人力、物力的浪費。而引進建立區域性第三方醫學診斷中心,承擔三甲醫院以下的檢驗業務外包,則可以緩解政府投入壓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投入,減輕大型醫院的就診壓力,降低整體醫療成本。有資料顯示,美國第三方醫學診斷可檢測的項目接近四千項,檢驗外包業務占到總體比重的40%。據《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迪安診斷相關設備直接向廠家采購,平均采購成本比公立醫院下降了50%。二是有利于拓展平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可以促進醫療體制改革,通過引入市場機制,以第三方提升公信力,以第三方打破壟斷,破除利益鏈條,促使公立醫療機構回歸公益屬性,并用市場的手段促使醫院降低成本,提升服務水平。基層醫療服務機構依托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還可以緩解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相關設備“采購難”和患者病癥“診斷難”的問題,讓病人能就近享受高質量的檢驗診斷服務,避免了長途奔波和轉院之苦,這樣就可以有效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問題。三是有利于壯大產業,提升產品競爭能力。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本身具有產學研聯盟性質,可以促進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通過支持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相關健康產品的研發制造和應用,提升健康產業自主知識產權占比。有資料顯示,美國健康服務業規模占其GDP超過17%,其他經合組織成員國一般達到10%左右,而據《2013-2017年中國獨立醫學實驗室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所占市場份額,卻不足2%。
通過調研,李秋代表發現,目前我國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主要存在三方面障礙。一是服務能力有待提升。該行業目前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服務范圍主要集中在區域性中心城市,一些偏遠地區尚未開設服務網點;服務的內容主要是參與公共衛生事業的“兩癌篩查”等,社會化醫療診斷服務體系尚未形成。二是發展環境有待寬松。醫院怕影響自身利益,存在抵觸情緒。主管部門為保護醫院利益,往往對外來的、民營的醫療服務存在戒心,支持不夠,相關費用報銷難。第三方醫學診斷的費用尚難直接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現有的第三方醫學診斷費只能通過業務外包的方式由醫院代收,其中包含了比例不低的醫院提成,不利于診斷費用的降低。社會對第三方醫學診斷知之甚少,病人診斷過分倚重醫院,社會認同度不高。一些醫院為了升級達標而建設對應的診斷機構,不得不重復投入,這為建立區域性醫學檢驗中心帶來了更多的障礙。三是政策扶持有待強化。由于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屬于一個新的領域,政府在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舉措中,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予以支持,獨立醫學實驗室尚難以取得與公立醫療機構一樣的待遇,在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對社會企業提供專項支持等方面還未能一視同仁。
為此,李秋代表建議將第三方醫學診斷納入醫療衛生事業體系。一是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的相關要求,將發展第三方醫學診斷納入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中,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醫學診斷服務,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做大做強獨立實驗室。二是相關部門應督促構建醫學診斷共享互認體系,在堅持標準、嚴格規范的前提下,實現獨立實驗室與醫療機構醫學診斷的相互補充和支持。三是及時出臺規范和支持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意見,明確獨立醫學診斷實驗室主體性質、服務范圍、服務對象和服務規程,以保證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走上規范、有序的發展道路,合法、有序、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
同時,李秋代表還建議政府加大對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的扶持力度。一是支持項目的普及與推廣,如支持獨立實驗室參與先天性疾病的產前診斷,參與醫患調解、司法診斷等項目,提升醫學診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二是按照《關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等政策,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將獨立醫學實驗室納入新興產業予以扶持。三是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建議將第三方醫學診斷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在政府購買服務采購產品、服務和工程等方面,對第三方機構一視同仁。
此外,李秋代表還支持做大做強醫學診斷服務產業集群。一是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將醫學診斷列為健康產業的重點產業,不斷提高健康服務業在產業中的占比以及醫學診斷在醫療服務中的占比。二是進一步整合公立醫院和第三方醫學診斷資源,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在區域性中心城市設立醫學檢驗中心,在周邊區縣及鄉鎮建立分中心和服務站,健全服務體系。三是在土地規劃、市政配套、機構準入、人才引進、執業環境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傾斜,拉長醫學診斷服務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品牌。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中介體系,鼓勵企業與高校、醫療機構結成聯盟,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學診斷設備、材料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
把HIV病毒初篩檢測
納入常規體檢項目
在采訪中,李秋代表還指出,當前我國新增艾滋病病毒(HIV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人數年年上升。調查發現,截至2013年11月,云南省各級醫療機構報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居全國之首,四川、廣東、重慶等省、市、區的艾滋病疫情也相當嚴重。
“艾滋病疫情在我國各省市都比較嚴重,防艾形勢嚴峻。”李秋代表說,艾滋病病毒潛伏時間長,HIV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10年左右,有的長達20年之久,需要專門檢測才能發現是否患病。目前,我國常規的體檢中沒有將艾滋病檢測納入,使更多的艾滋病患者沒能及早發現,延誤了治療,這也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常規的體檢項目除內、外、五官、透視、心腦電圖等項目外,在實驗室對血液的檢查只有肝腎、血脂、血糖、血尿等科目,沒有對HIV病毒的篩查。
據此,李秋代表建議把HIV病毒初篩檢測納入常規體驗項目,提醒參加日常體檢中的高危人群自愿選擇,但不能作為入職體檢的項目;除國家特別規定以外,更不得以此項目結果,作為是否能夠入職的依據。
李秋代表還認為,國家對HIV病毒的初篩檢測應實行免費政策。目前針對HIV的檢驗,在疾控中心是免費的,但在普通醫院還沒有普遍開展。此外,對HIV的檢驗結果,也應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必須保護患者的隱私,以防對患者的生活帶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