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學
身為我國著名中醫藥學者、博士生導師的司富春教授,還是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雖然其學術方向為中醫藥與分子生物學結合的相關研究,而且他還是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但已連續三屆12年參加全國“兩會”的司富春委員,其對國計民生、尤其是中醫藥和教育領域現實問題的關注和關心,并未隨著“全國政協委員齡”的逐年遞增而絲毫減少,僅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他就帶來了多達15項的提案和建議……
2014年3月7日晚,全國政協委員駐地北京國際飯店。記者剛在司富春委員的房間里坐下來寒暄了沒幾句話,他就打開了桌子上的電腦,調出了他這次帶到全國“兩會”上的提案文檔,記者數了數,兩排,整整15個文件。記者瀏覽了他的提案所涉及的領域,大約可分為“發展中醫藥”、“深化醫改”、“醫患關系”、“加強中醫藥高等教育”、“食品藥品安全”等與其專業相關的“行內”話題,和“加強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加大對環境污染防控和治理力度”、“廣開門路加強農民工培訓”等等的“行外”社會問題。
隨后,司富春教授便圍繞他的這些提案,著重談及了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領域等的相關問題……
加大財政投入,
全面推進中醫藥發展
在采訪中,司富春教授首先談及的,還是他為之探索了大半生的中醫藥發展問題。他指著電腦顯示屏上的一份建議國家盡快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的提案對記者說:“中醫藥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而推動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也必將能在新時期全面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
他認為,在將推動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的落實層面上,我們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完善和執行,積極創造中醫藥發展的良好條件。國家要盡快啟動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藥中長期發展規劃,推動中醫藥全面參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各省市要建立中醫藥工作協調小組,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宏觀指導、政策制定、部門協調和組織推動,科學編制實施各省市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及時研究解決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問題,積極創造中醫藥發展的良好條件。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補助政策,完善公立中醫醫院補償機制,并盡快將中醫辨證診治費、中醫診療技術、中藥飲片和中藥制劑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適當提高報銷比例。另外還要把中醫藥機構納入城市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患者提供中醫藥適宜技術與服務;同時還要優化中醫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擴大中醫藥報銷范圍,在現有基本醫療服務項目和藥品目錄基礎上,將符合條件的、經有關部門批準的中醫特色診療項目、中藥品種、中藥配方顆粒和院內中藥制劑納入報銷范圍。
司富春教授繼續說,在財政支持方面,國家還應該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公立中醫醫院的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對公立中醫醫院承擔的包括治未病、中醫體質辨識與調養指導在內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專項補助。各省市財政要設立中醫藥專項資金,并根據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情況,逐漸加大投入力度,用于中醫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人才引進培養、科技研究推廣和基礎衛生機構中醫藥科室建設等。根據中醫藥服務特點,逐步提高中醫服務診療技術價格,鼓勵發揮中醫藥服務的特色優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支持中醫藥事業。
“加強中醫藥特色優勢建設也是不容忽視的。”司富春委員繼續說,“在這方面,我們應該繼續加強中醫藥國家級重點學科和特色專科建設,增加中醫藥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專項基金投入,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專科建設,著力提升學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優勢,積極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加快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應用中醫藥方法和技術防治突發疾病、重大疾病和多發傳染病,大力支持縣級以上醫院建立‘治未病中心;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醫藥預防保健機構,開展藥浴、藥膳、保健按摩等傳統養生保健服務項目。同時還要加快建立中醫藥協同創新機制,建立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以及區域特色產業創新集群,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及金融機構之間深度合作,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不斷促進中醫藥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司富春教授認為,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下大力氣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優先發展面向海外的服務。通過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提高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認知和認同。通過打造國際知名品牌、促進產業集群,著力培育競爭優勢;通過發展養生醫療旅游等多元服務,著力吸引境外消費。通過高層推動和貿易談判,把握中醫藥的主導權、話語權和標準制定權,著力為中醫藥海外發展創造政策和法律環境。此外,在我國對外援助、政府合作項目中增加中醫藥項目,也是以往被忽視,但卻十分必要的一個環節。
為中醫院校“正名”,
促進中醫藥高等教育快速發展
在中醫藥教育領域工作多年的司富春委員,自然對這一領域的問題更為關注。在采訪中他對記者說,“我已經連續兩三年向全國‘兩會提交‘國家應優先考慮中醫院校更名大學,促進中醫藥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提案了,今年我又針對提案,經過深入的調研,充實完善后,帶到了‘兩會上。”
對此話題,司富春教授闡述說:“校名作為一所大學長久的文化符號和重要標志,往往承載著厚重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教育夢想。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近8年來,全國共有320多所高等院校獲得教育部批準而更名,其中從‘學院改為‘大學的有100多所。目前,全國中醫院校已經更名為中醫藥大學的有17所,還有河南中醫學院、陜西中醫學院、云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山西中醫學院6所中醫院校尚未更名。”
司富春委員認為,為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優勢,培養中醫藥人才,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院校更名大學十分必要,這對促進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于這一建議的必要性,司富春教授闡述說,首先,這是落實黨和國家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促進中醫藥事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其次是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和構建現代醫療保障體系的需要;另外還是完善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布局,促進中醫藥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同時更是充分發揮中醫藥資源優勢,擴大中醫藥國際影響,促進高校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
司富春進一步闡釋說:“我國中醫藥院校大多于1960年前建校,建校時間早,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將具有50余年本科教育、30余年碩士研究生教育歷史的河南等中醫學院更名為中醫藥大學,是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出臺的《若干意見》精神,促進中醫藥高等教育發展,吸納優秀學生,培養高水平中醫藥人才,推動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工作的具體體現。”
在呼吁為中醫院校“正名”的同時,司富春教授還認為,當前我們不可忽視的是,中醫院校更名“大學”也存在著相應的問題:由于受更名大學指標的限制和中醫專業特點和自身理論的限制,使中醫門類這樣專科性較強的高等院校,在同樣的升格大學標準的條件下,很多方面不能與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比如在科研經費的爭取、國際學術影響、國家級獎勵方面,中醫院校與其他高校相比,都無優勢可言,而這些指標又都是現行升格大學的硬性指標,導致與其他院校同臺競技時,中醫院校在升格大學方面稍遜一籌。而中醫院校不能升格大學,就意味著政府投入不如其他高校,社會認可度不高,這些因素必將影響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發展,使我國中醫事業,及至關系人民健康的醫療事業都會受到影響。
鑒于以上因素,司富春教授建議:“首先,建議教育部適當增加高校更名大學的指標。建議在審批大學更名時,按照大學更名的準入機制,對符合標準的高校不限制審批名額,應在當年給予審批;對不符合標準的,則不予批準。其次,鑒于中醫院校的特殊性及中醫藥專業的特殊性,建議國家制定符合中醫藥高等院校的大學標準,應有別于其他理工、文管等性質的院校,在大學更名上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優先考慮符合條件的中醫藥院校,促使我國傳統中醫學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在提出上述建議的同時,司富春教授還認為,在新時期,國家要多渠道加強對醫學高等教育投入。因為醫學教育承擔著為維護人類健康培養醫藥衛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根本任務是要以醫療衛生領域的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和造就一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具有人類健康職業素質、臨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醫學精英人才隊伍,為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而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醫藥衛生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加強高層次科研、醫療、衛生管理等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醫學教育投入,提高醫學教育質量。所以,加大對醫學高等教育的投入,不僅能夠保證醫學教育事業更加持續穩定發展,而且能夠促進醫學領域的研究向著前沿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更好地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依法打擊“醫鬧”,
六項建議遏制醫患矛盾“血色”升級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如何緩和日益嚴峻的醫患關系、打擊愈演愈烈的暴力傷醫、殺醫、辱醫問題,成了政協醫衛界及其他界別的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談及這個話題,司富春教授痛心地說:“撇開以前發生的溫嶺殺醫等惡劣事件不說,就在‘兩會召開期間,還發生了廣東潮州醫生被死者家屬押走游行事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醫生被患者持錘子擊傷事件,這更顯示出加大打擊‘醫鬧傷醫執法力度的緊迫性。我注意到,在網絡上,針對不斷出現的暴力傷醫殺醫事件,很多網民也發出‘再殺醫生,國之大恥的感嘆。這說明醫患矛盾‘血色升級,‘醫鬧暴力傷醫事件,已經成為當前醫療行業的突出問題和社會的焦點問題。”
對此問題,司富春教授在他的專門提案中提出了六項建議。一是建議國家盡快制定治理“醫鬧”傷醫的相關法律、法規。盡管國家衛生部、公安部于2012年聯合發布了《關于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要求公安機關要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維護醫療機構治安秩序工作,依法嚴厲打擊侵害醫務人員、患者人身安全和擾亂醫療機構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四十條也規定:“阻礙醫師依法執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醫師或者侵犯醫師人身自由、干擾醫師正常工作、生活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沒有明確硬性的法律法規依據,減弱了對“醫鬧”暴力傷醫的執法力度。二是將打擊“醫鬧”暴力傷醫案件列為公安、司法等部門的專項執法工作。把懲治“醫鬧”納入到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公安部門對擾亂醫院正常工作秩序、影響惡劣的“醫鬧”行為給予及時制止,大力打擊并嚴厲懲治職業“醫鬧”,保證醫院醫療工作的正常進行和醫務人員的人格尊嚴。三是加強媒體正面的宣傳和輿論監督作用。對于媒體揭露醫療衛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醫院要堅持不護短、不遮丑,積極主動地采取改進措施。醫方要在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加強與媒體的交流,第一時間公布真相,讓媒體客觀、公正、真實地反映事件。此外,由于醫學的極端復雜性和醫療活動的高技術、高風險性,即使技術再高明的醫生尚不能完全掌握對付各類疾病的辦法,即便對于很多常見病,在治療中也會有意外發生的可能。因此對于患者,媒體要正確引導大眾對醫療行業高技術性和高風險性的認識,體諒醫務工作者的勞累和難處。四是醫院對正常的醫療糾紛要及時依法處理,提倡全民利用正當渠道解決醫療糾紛,按法律程序依法維權。五是醫療衛生機構要加強自身建設,提高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和服務質量,防范醫療事故發生,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在采訪中,司富春教授特別強調了他的第六條建議:“最重要的是,相關多部門要聯合組織專家在全國范圍內不同醫院層面調研‘醫鬧問題的嚴重程度,以第一手資料、事實和依據,詳細了解‘醫鬧的起因、背景、核心矛盾點、現有的問題等,找出這一社會問題的根源,從根本上提出有效的、具體的解決方案……”
記者在采訪中還獲悉,此前司富春委員提交的編號為“(第3876號)”的《關于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的提案》,已經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回復。回復中說,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去年的重點工作,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被列入國務院辦公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印發了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大部分省份發改委、財政等部門參與聯合發文,以省政府名義召開了工作會議,將提升工程列為政府工作目標,在許多方面制定了具體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科室建設、中醫藥設備配置、中醫藥人員配備和培訓、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等。
對此答復,司富春委員比較滿意。作為一名參政議政12年的老政協委員,他在采訪結束時說:“提案得到及時、滿意的回復,自然是件令人欣慰的事兒。每年進京參加‘兩會,我都會精心把一年來調研到的問題,盡可能地提交上去。比如說今年的這15份提案,我在深入調研之余,有些甚至幾易其稿,才能成文。因為參政議政、忠實履職,不僅是政協委員的‘本分,更是神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