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生
城市轉型升級是一個永恒的命題,現代城市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不斷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和滿足居民多元物質文化需求的動態過程。而城市之間因為資源稟賦的不同、所處發展階段的各異和人文環境及治理方式上的差異,對轉型發展的時機切入、目標要求、推進措施和具體對策,都會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太倉市將建設現代田園城市作為城市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基于歷史和現實的選擇
太倉市位于長江口南岸,歷史上因吳王在此設立糧倉而得名,自古就有“錦繡江南金太倉”之美譽,在歷史基礎和現實條件上,都與“田園城市”有著很深的淵源。
優越的自然資源。太倉“田多人少”,人均占有耕地明顯高于周邊地區。同時,擁有長江岸線38.8公里,境內河流眾多、水網密布、濕地資源豐富。因地處長江南岸中緯度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和雨水充沛,十分有利于植被和農作物生長。
獨特的歷史淵源。太倉自建倉屯糧始,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600多年前號稱“萬國碼頭”,曾在東南沿海盛極一時。璀璨的“漕運文化”、“江海文化”和“婁東文化”孕育了太倉古典園林、千年古鎮和眾多歷史文化遺跡。統治明清畫壇300多年的“婁東畫派”與“田園城市理論”所追求的“自然之美”,有異曲同工之處。
良好的發展基礎。“田園城市理論”產生于英國工業化后期,而按照城市化發展進程分析,太倉當前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2013年,全市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000億元,人均國民收入20000美元左右,綜合實力在全國百強縣市中一直位列前十名。已建成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體系,農業產業規模經營和農業園區集中度已達70%以上,現代服務業增長迅猛。
宏觀轉型升級要求。人類社會從懼怕自然的原始文明、利用自然的農耕文明,到挑戰自然的工業文明,再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文明,田園城市是融合各種文明,促進人和自然互惠互生、平衡發展的城市模式,也是中國城鎮化的積極探索和升華。
綠色行動響應需求。中國從哥本哈根會議的承諾到“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注重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向轉型”,再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美麗中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等新詞句,綠色行動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發展戰略。
自身再發展的必然。與國內外城市發展相同,太倉在工業化進程中,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城鄉差距等日積月累的城市病也不可避免地日益顯現。要提升城市競爭力,保持太倉的可持續發展,勢必要改變現有的發展模式,發揮自然資源、歷史稟賦優勢,順應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總體趨勢,把握時代賦予的歷史機遇,積極應對發展中的“城市病”挑戰,把太倉建設成為兼有“城市優點和鄉村優美”的現代田園城市,走“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和城鄉一體”之路,是太倉城市轉型升級的科學抉擇和必由之路。
二、太倉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的總體架構
秉持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核心理念,通過對100多年來世界各國“田園城市”的實踐認識,太倉提出了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的總體架構:把太倉建設成為既有現代城市功能、發達的工商業,又有優美的田園風光,并體現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形成城鄉一體、產城融合、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的美好宜居城市。具體的分目標體系為:
城市空間布局組團化。在全市810平方公里區域內,規劃構建以主城區為核心,港城(太倉港)為副中心,沙溪、瀏河、璜涇三個各具功能和特色的新型小城市為組團的“一市雙城三片區”空間發展布局,形成有別于周邊大中城市的鮮明田園城市特色。主城規劃建設為生態優良的宜居宜商城區,港區規劃建設成為發達的現代港口城市,沙溪鎮定位為歷史文化名鎮和綜合型城鎮,瀏河鎮定位為對接上海的濱江生活服務、旅游度假生態休閑城鎮,璜涇鎮定位為臨港工業及生活配套的新型城鎮。
田園生態隔離永久化。在全市域,依托豐富的農田、湖泊水網濕地、防護林帶等生態資源,在“1+4”五個城市間構建永久性的生態隔離廊道,使“田、園、城、水”共生共存,融為一體。在城市建成區,積極構建“網絡化、立體化、林蔭化”、“百步見景、千步見園、滿城皆綠”的綠地生態系統,形成“園在城中”的新格局。
組團之間交通便捷化。注重現代田園城市交通體系的規劃建設,構建以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水路為主體的快捷化、立體化、智能化的現代交通網絡體系和以“步行+公共交通”為主體的新型低碳慢行交通體系,形成便捷的疏港、對外和組團之間半小時生活圈交通體系。
產業結構層次高端化。加速布局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第一產業以“1+7”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載體,重點發展都市農業、生態高效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第二產業以國家、省市產業功能區為基地,放大太倉港和“德企之鄉”優勢,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以“1+4”城市為依托,放大沿滬優勢,重點發展新型網絡經濟、休閑旅游業等五大服務產業,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
歷史文化內涵特色化。以規劃建設各類載體(博物館、名人館、規劃館等)為抓手,以傳承和弘揚四大歷史文化品牌,保護和修復古鎮、傳統水網、漕運古道和古建筑碼頭等歷史遺產為淵源,加快形成集歷史文化內涵和水鄉田園自然之美于一體的現代城市特色。
公共服務配置均等化。圍繞“1+4”組團式城市空間布局結構,規劃建設高標準、現代化的水、電、氣等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和住房、教育衛生、商業公共文體娛樂等城鄉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使城市和鄉村居民共享美麗田園風光和現代服務設施于一體的幸福生活。
三、推進現代田園城市由藍圖變成
現實的途徑和方法
田園城市理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思想體系,建設現代田園城市既要借鑒國內外田園城市建設中的成功經驗,更要立足自身資源和人文歷史條件,選擇適合當地的途徑和方法。endprint
構建現代田園城市規劃體系。近年來,太倉市在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的同時,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編制了30多個區域和專項規劃,深化完善了一套現代田園城鄉規劃全覆蓋體系。在規劃編制上,圍繞總規確定的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總體構架,突出了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綠色交通、循環產業、歷史文化和城鄉統籌六個專項規劃的研究。通過規劃繪就了一張現代田園城市布局圖,確立了空間優化、生態保障、綠色交通、經濟持續、特色風貌和社會和諧6大目標層和13個路徑層的30個具體指標。堅持以規劃統籌空間布局、產業發展、資源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
堅持“綠色、低碳、集約化”的城市建設理念。“田園城市理論”的內涵并不是美國式的郊區化和目前部分地區的城鄉混雜化。太倉近年來以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為契機,注重推廣“綠色、低碳、集約化”城市建設理念,努力保護城市生態平衡。在規劃上,嚴格劃定城市增長邊界,落實四個10萬畝(10萬畝生態農田、10萬畝花卉果園、10萬畝有機蔬菜和10萬畝濕地水產地),堅持集約化用地標準,用構建緊湊型的綠色小城市來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在總體布局上,堅持加大“工業向開發區集中、商業向商場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的“四集中”力度,引導人口、產業和各類要素的合理集聚。在房屋建設上,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和立體綠化建設,要求所有民用建筑達到“一星級以上綠色標識”,公用建筑達到“二星級以上綠色標識”,六層以下多層房屋的平屋頂全面建設屋頂立體綠化。在交通上,在建設“一市雙城三片區”快速交通體系的同時,確保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路權回歸,積極倡導“公交+步行”和“自行車+步行”的綠色出行新模式。
更為注重城鄉特色風貌的營造和優化。自然之美是“田園城市理論”的思想內涵,更是現代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太倉在構建現代田園城市總體風貌特色上,充分尊重各區鎮在產業結構、文化脈絡、空間景觀等方面的特色差異,充分挖掘瀕臨長江、河網密布、綠色豐沛、文化底蘊深厚等眾多優勢,打造具有個性特色的城鄉風貌。一是讓大地景觀發揮到極致。通過“四個10萬畝農田”的落實,提高田園的可達性指標,重點發展都市、生態高效和休閑觀光現代農業,使傳統的田園變成可食、可賞、可游的現代田園。二是讓林和水顯露出來。全市在形成十大開放型公園的基礎上,重點規劃建設金倉湖和長江口兩大10平方公里以上的郊野公園和新區中央公園,并讓河網水系兩側的空間打開,結合“慢行系統”建設,形成容“水、綠、路”于一體的綠色開放廊道。三是讓江南水鄉民居永久保留。在鎮村規劃布局上,全市保留近120個自然村,形成2萬戶具有明顯江南水鄉特色的民居民宅,讓淡淡的鄉愁成為永遠的記憶。
全面提升均等化公共服務水平。讓鄉村居民同樣享受一切生動活潑的城市生活是田園城市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近年來,太倉增大了全市域基礎設施投入,建成了城鄉一體、覆蓋全域的道路、供電、供水、供氣、通訊等網絡體系,全市鎮村公交通行率100%,供水和供氣普及率均達100%。全國領先的人民醫院、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大劇院、規劃展示館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投用,鄉鎮和農村社區的交通出行、飲用水安全、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提升,更多的公共服務資源在組團城市之間得到均衡配置,城鄉發展和居民生活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鄉村的吸引力日益增強。
建立、健全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按照“一市雙城三片區”的空間新布局和“三集中”的城鄉一體化新形態,優化行政和社區管理體制。通過建立規劃委員會,推行“陽光規劃”,引導城鄉居民積極參與規劃修編和監督規劃實施,有效確保了規劃的調控作用。通過建立健全政策的扶持機制,使公共財政和資源更多向鎮、社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傾斜,確保了社會公正和城鄉一體。通過建立健全目標考核和檢查監督機制,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智慧來合力共筑現代田園城市這個“太倉之夢”。
(作者系江蘇省太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
責任編輯:錢國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