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5月27日,隨著俄羅斯海軍艦艇相繼離開上海,為期一周的中俄“海上聯合-2014”軍事演習圓滿落下帷幕,中俄海軍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簽署一系列經貿協議滿載而歸后,用一場緊密合作的軍事演習,為中俄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作了最好的注解。
根據媒體報道,中俄海上聯合軍演主要演練了艦艇錨地防御、聯合對海突擊、聯合反潛、聯合護航、聯合查證識別和聯合防空、聯合解救被劫持船舶、聯合搜救以及海上實際使用武器等課目。比起以往的中俄軍演,由于采取了預先不設條件的“背靠背”對抗設置,此次演習的實戰意味更濃,兩軍的合作也超出了以往訓練編隊航行、組織火炮打靶這樣的初級階段。中國海軍參加這樣的演習,從中得到的收獲,遠比參與退化為“各國海軍大聯歡”的環太平洋軍演多得多。
中俄雙方都出動了最高規格的艦艇參加演習:中方派出服役不到一年的新銳“中華神盾”艦領銜;俄方則以排水量高達12000噸的1164型導彈巡洋艦“瓦良格”統領艦隊。演習中,中俄海軍艦艇首次實現了混編,并向彼此展示了本國海軍的攻防技戰術。同時,中俄海軍在演習中還實現了數據信息的聯通共享,使得同一編隊的中俄海軍艦艇在同一指揮下分享情報并共同組織攻擊——對于使用兩種不同制式數據鏈的兩軍來說,這種合作的難度甚于古代兩國聯姻。
無怪乎美軍戰略偵察機要以一天8架次的頻率在長江口外的空域徘徊偵察,日本偵察機即使遭到中國戰機實彈攔截也不肯輕易退卻——這是一次中俄兩軍深度合作的演習,任何的細節都可以成為分析兩國海軍作戰實力和戰術戰法的重要情報。日本媒體更是干脆把中俄海軍當做“同盟”,認為兩國將和日本在未來的東海問題上發生對抗。
實兵演習后,中俄艦隊紛紛歸港,旗艦則下錨靠泊在上海北外灘的游船碼頭向市民開放。上海市民的熱情著實了得,幾個小時內就有數千市民登艦參觀。對于任何人來說,近距離接觸艨艟巨艦的機會永遠是難得的。筆者有幸登上兩艦,在贊嘆艦上強大的武器和俄艦威武霸氣的造型之余,卻不可避免地看到了中俄海軍“同盟”間的不小隱憂。
俄羅斯海軍此行來華的艦艇,最年輕的一艘于1991年服役,至今已有23年,在軍艦里早已不算新銳,如果和中國海軍參演艦艇不足5年的平均艦齡相比則更是“老態龍鐘”。因為經歷了蘇聯解體的“休克陣痛”,不少參演俄艦都有過多年無人管理的“荒廢”經歷,直到近年才得到妥當修復。即便如此,這些艦艇的保養狀況也不敢恭維:在筆者登上的太平洋艦隊旗艦“瓦良格”號上,到處是諸如斷裂的鎖扣、歪曲的螺栓等損壞的小零件;艦炮和艙壁上,有著因為經年累月不除銹就補漆而形成的斑駁痕跡;甚至還有干脆用水手結代替損壞門鎖的“臨時補救”。按照海軍人士的話,這樣的維護如果發生在中國軍艦上,那么該艦的指揮官面臨的可能遠不止是撤職那么簡單。
如果說這只是俄軍老舊艦艇的“漫不經心”,那么俄羅斯海軍新一代艦艇就更像是一出鬧劇。10年前俄海軍開始建造下一代主戰艦艇:22350型和22380型護衛艦,兩型艦排水量分別只有4500噸和2000噸,根本無法和蘇聯時代動輒5000噸以上甚至萬噸的規模相比。即便如此,兩型艦目前也已經因為技術難關和資金超支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面對俄羅斯海軍幾十艘主戰艦艇全面老化的窘境,新一代的俄羅斯海軍卻幾乎無船可用。
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海軍的主戰艦艇越造越大,不僅排水量近7000噸的052C/D型驅逐艦已經開始批量服役,噸位上萬噸的055型驅逐艦也已在設計之中。超越“瓦良格”的一天已是指日可待。
15年前,服役10年的“瓦良格”首次訪華,讓當時的中國軍迷艷羨萬分;今年,25歲的“瓦良格”故地重游,已讓人們捕捉到了渾身的蒼老和疲憊。廉頗老矣,再過10年,甚至5年,我們也許就看不到它的威武身姿了,屆時,又是誰將肩扛三色旗,與五星紅旗并肩在海上馳騁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