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豐, 張慶立
(1.興樂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樂清325604;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陜西西安710065)
電力電纜的故障與其設計、生產、敷設、運行及維護情況密切相關,因此,造成的電纜故障的性質和種類千差萬別,這給電纜故障距離的測量帶來相當大的難度。以往采用經典的測試方法,不僅適用性差、費時、費力,長時間的測試也會帶來更大的停電損失。脈沖反射法無需燒穿即可測試電纜的低阻、高阻、斷線、泄漏(預防性耐壓試驗中,泄漏電流隨試驗電壓的升高而增大,直至超過泄漏電流的允許值,這種高阻故障稱為泄漏性故障)和閃絡性故障(預防性耐壓試驗中,泄漏電流小而平穩。但當試驗電壓升至某一值——尚未或已經達到額定試驗電壓時,泄漏電流突然增大并迅速產生閃絡擊穿,這種高阻故障稱為閃絡性故障),并且測試工作快速、簡單,測試結果準確,但是,當故障點位于電纜兩端及其附近時,由于波形的改變,使故障點的識別和故障距離的測量幾乎無法進行。本文介紹筆者幾年來理論探討與實測研究的結果,即兩端故障波形的分析與距離測量方法。
脈沖反射法可分為低壓脈沖法、直閃法和沖閃法。低壓脈沖法對低阻和斷線故障十分有效,并可測量電纜全長及電波在電纜中的傳播速度。直閃法適用于閃絡性高阻故障。沖閃法適用于各種電纜故障,尤其對泄漏性高阻故障十分有效。三種測試方法的標準波形參見圖1、圖2和圖3(Lx為故障點到測試端的距離)。

圖1 低壓脈沖法標準波形
如果已知電波在電纜中的傳播速度V,電波從測試端到故障點往返一次的時間T,那么故障距離

圖2 直閃法標準波形

圖3 沖閃法標準波形
Lx可由式(1)計算:

當故障點位于首端(測試端)及其附近大約40 m以內時,由于故障波形的改變,常規的測量方法已無法測算故障距離,通常把該范圍定義為“盲區”。
大量實測波形的研究結果表明:盲區內故障點的反射特性仍然符合脈沖原理,只是由于故障點太近,測到的波形是一個經過入射脈沖和反射脈沖(低壓脈沖法)或多次反射脈沖的疊加波形,因此其波形外貌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筆者利用行波的傳播、反射、疊加等原理,對盲區波形進行剖析,從而獲得了盲區波形改變的理論依據及故障距離測算的有效方法,現分述如下:
(1)低壓脈沖法
低壓脈沖法是在故障相上于t0時注入低壓發射脈沖,該脈沖將沿電纜傳播,直到阻抗失配的地方,如短路、接地、斷線或終端等處,在這些點上,脈沖波都將發生反射,反射脈沖依次于t1、t2時回到測試端,如圖1所示。由式(1)變換可得:

如果發射脈沖的寬度為τ,當T<τ時,將發生入射波和反射波的疊加情況,其疊加波形的形成剖析如圖4所示。
(2)直閃法

圖4 低壓脈沖法疊加波形
當施加于故障電纜的直流負高壓達到一定值時,故障點被擊穿,產生電壓躍變即放電脈沖波,并于t0時到達測試端,根據電波的反射原理,該脈沖波將在測試端與故障點之間來回反射,于t1、t2時到達測試端,如圖2所示。故障點擊穿而形成的短路電弧使故障點產生電壓躍變時,如果故障點靠近首端,這一躍變電波尚未達到穩態值時,下一反射波又已到達,形成多次反射的疊加,故障距離越近,波形中快速的過渡振蕩越密集。波形的疊加原理與低壓脈沖法相同,如圖5所示。

圖5 故障點位于首端及其附近的直閃波
由圖5可知:T=t1-t0或T=t2-t1,當T值太小時,不易取得精確數據,這時可取一較大的時間t(3~5 μs),然后由圖5確定t時間內的反射次數n,于是推導出盲區內故障距離的計算公式為:

式(3)是利用幾何平均法計算Lx值,其計算結果比式(1)更精確。
(3)沖閃法
沖閃法是在高壓試驗設備的出口、電容器及電纜之間串入一球隙,當通過高壓電路施加于電容器上的電壓達到球隙擊穿電壓時,球隙擊穿,電容器對電纜放電。設該放電電壓幅值大于故障點臨界擊穿電壓,當其沿電纜線路運動到故障點,并經過△T時間積累足夠的能量后,故障點電離擊穿放電,產生躍變的脈沖電波。根據電波的反射原理,該反射脈沖將在測試端與故障點之間來回反射,若球隙在t'時擊穿,則經過T/2+△T時間故障點放電。故障點的放電脈沖再經T/2時間于t0時到達測試端,然后每隔時間T將有一個反射脈沖到達測試端,直至能量耗盡,整個放電過程結束,其波形如圖3所示。當故障點位于首端及其附近時,該電波在測試端與故障點之間的反射和疊加均與直閃法相同,其波形如圖6所示。圖6波形中的T、Lx值同樣可采用直閃法中推導出的方法測量與計算。

圖6 故障點位于首端及其附近的沖閃波
使用沖閃法時,由于球間隙放電電壓尚未達到(但接近)故障點臨界擊穿電壓值,使電壓行波穿過故障點于tf0時運動到末端,并在那里產生正反射。由于故障點距離末端較近,其放電延遲△T較大,該反射電壓將與入射電壓產生疊加,而疊加電壓使故障點擊穿,此時來自故障點及末端的反射波均進入儀器,形成非標準的復雜波形,如圖7所示。

圖7 故障點位于末端及其附近的沖閃波
根據上述分析,利用圖7波形,便可確定故障點與測試端之間電波往返一次的時間T=t1-t0。
(1)故障線路情況。一條電纜型號為ZQ02-10 3×150,其運行電壓為10 kV,敷設方式為直埋,電纜線路全長為1 238 m,運行時間為28年。該電纜線路在預防性試驗中B、C兩相耐壓試驗擊穿,測得A、B、C 三相絕緣電阻分別為2 000 MΩ、200 kΩ 和300 kΩ。
(2)故障點定位。由于是高阻故障,故選用沖閃法測試。在首端測得B、C兩相沖閃波形如圖8、圖9所示。圖8中,LXB為B相測取1次反射的故障距離,LXB=34.7 m;LXB'為B相測取5次反射的故障距離,5LXB'=148.6 m。圖9中,LC為C相測取的故障距離,LC=1 240 m。

圖8 B相首端沖閃波形

圖9 C相首端沖閃波形
在末端測得B、C兩相沖閃波形均為圖10所示波形。lXB為B相測取的故障距離,lXB=1 212 m;lXC為C相測取的故障距離,lXC=1 236 m。

圖10 B、C相末端沖閃波形
(3)測試結果分析。在首端測得的波形說明B相故障距首端較近,LXB'=29.72 m;C相波形上測得的LC近似電纜全長,出現的反射脈沖為終端反射脈沖。
從末端測得的波形(圖 10)上可得lXB=1 212 m,這與在首端測試的結果相互呼應,而lXC=1 236 m(近似全長),同時看到較為明顯的負反射,說明故障點位于終端及其附近。
故障的精測定點比較順利,采用聲測定點法,B相故障在(距首端)30 m處精確定點,C相故障在首端戶內頭下250 mm處定點。
根據圖8,進行相對誤差計算,由于測得LXB=34.7m,LXB'=29.72 m,而實際定點的故障距離是30 m,所以測取1次和5次反射的誤差η1和η5:

根據圖10進行相對誤差計算,由于測得lXC=1 236 m,而實際定點的故障距離約為電纜全長,所以C相的測試誤差ηc為:

通過這一電纜故障實測案例,我們體會到:始端故障(如C相故障)在聲測定點時,由于故障點與放電球間隙的放電是同步進行的,不易區分與識別,此時應將沖擊放電裝置(或放電球間隙)移到電纜另一端;否則應采取其它措施來輔助定點。
當故障點位于電纜首、末兩端及其附近時,利用上述波形分析與測算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可從根本上解決“盲區”內的測量問題以及末端反射的干擾問題。因此,使電纜故障的測試技術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