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王大伯,夜晚突然出現足部跖拇關節劇烈疼痛,早上起來一看,局部紅腫、發熱,活動受限,疼痛難耐,他連忙到醫院來找我,經檢查,原來是痛風發作,經過積極治療,王大伯的關節功能恢復了正常。
痛風是體內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嘌呤是組成人體核酸的重要成分,嘌呤部分來源于食物,部分由體內合成,經代謝分解后形成尿酸,最后由腎臟排謝。若體內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下降,血中尿酸濃度升高,則稱之為高尿酸血癥,痛風的發生與高尿酸血癥有一定關系。
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癥狀是劇烈的跖拇關節疼痛,這是因為中老年人吃動物內臟、牛羊肉及海產品等高嘌呤食物,又喜歡飲酒,尤其是喜愛飲用啤酒者,體內嘌呤就會產生過多,其代謝產物尿酸亦會隨之增多,當超過腎臟的排泄能力時,尿酸聚積在組織及體液中,形成尿酸鹽結晶析出,沉著于骨、軟骨、關節及皮下等多種組織中,起初多為單個關節因尿酸鹽沉著引起的過敏反應,產生紅腫疼痛等癥狀,而最常見的是跖拇關節,且多在夜間發作。因此,當夜間發作的跖拇關節疼痛時,可能是痛風發作,且多為痛風的首發癥狀。
痛風大多發生于30歲以上的男性,而女性常在絕經后發病,男女之比約為20∶1。痛風首次發作常為單側跖拇關節疼痛,持續3~5天,而后紅腫疼痛逐漸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但往往間隔數月或一年以上又發作一次,以后發作逐漸頻繁。痛風轉為慢性時殃及的關節也增多,且關節多呈畸形或僵硬,大約有半數以上的病人發生痛風后易致骨骼畸形或骨質破壞、痛風在皮膚上形成的瘺管常不易愈合、痛風患者常并發尿路結石、腎功能障礙、血管硬化;痛風病人發生心肌梗塞、高血脂癥、動脈硬化的機率也大大增加。防治方法是:
少吃高嘌呤食物。除動物內臟等食物外,對扁豆、豌豆、菠菜、菜花等含嘌呤較多的蔬菜也應少吃。
多飲水。增加尿量,從而促進尿酸的排泄。
戒酒。飲酒易致嘌呤堆積,因此,戒酒對預防痛風發作至關重要。此外,肥胖、睡眠不足、過勞、緊張等因素均可促使痛風發作,因而減肥降脂、充足睡眠、調節身心,也可預防痛風發作。
本病發作時,秋水仙堿為首選藥物,每2小時用0.5~1毫克,直至癥狀消失或或出現惡心、腹瀉等胃腸道反應時停藥,一般總量不超過6毫克,約1~2天癥狀即可緩解。間歇期治療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排尿酸藥物,病情嚴重時可酌情加用激素類藥物。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444200 胡獻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