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鋒鍔等
【摘要】 目的:探討不同術式結腸癌切除術療效比較和安全性及長期生存分析。方法: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結腸癌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行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對照組行常規開腹手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術后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和隨訪情況之間的差異。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中,觀察組局部復發率和轉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療結腸癌,降低術中損傷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 結腸癌; 手術; 腹腔鏡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open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Method: 80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jectiv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laparoscopic surgery was used in the objective group. The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on degree, complic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intraoperatve blood loss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objective group were less than the one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postoperation degree of the objectiv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ate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the objective group was lower,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t can get a satisfaction effect to use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with safer and better clinical effect, less operation damage, and better prognostic level.
【Key words】 Colon cancer; Surgery; Laparoscopic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我國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正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其中以惡性腫瘤給患者和社會帶來的影響最大[1-2]。結腸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的一種,在人群中有一定發病率,目前研究認為,以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是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且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所以臨床上對于未擴散的結腸癌主要建議進行手術治療[3-5]。在手術方法選擇上,主要有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種,雖然腹腔鏡手術可以減少手術創傷,但其對于結腸癌的根治徹底性及是否會影響患者復發等問題,尚存在一定爭論[6]。本文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結腸癌切除術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就不同術式結腸癌切除術療效比較和安全性及長期生存情況作一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結腸癌切除術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性29例;年齡50~72歲,平均(58.69±3.39)歲;腫瘤分期方面,Ⅱ期患者35例,Ⅲ期患者45例;腫瘤分化程度方面,低分化19例,中分化38例,高分化23例;切除部分方面,左半結腸切除術26例,右半結腸切除術24例,橫結腸切除術10例,乙狀結腸切除術20例。為保證研究對象同質性,筆者要求所有患者均擇期手術,排除因梗阻或穿孔而進行的急診手術,同時要求患者一般狀況可,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神志清醒,術前3年內無手術史,未合并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肝腎功能正常。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進行手術,觀察組患者使用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患者立于病變對側,取截石位,從臍部穿刺,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維持在13 mm Hg左右。之后,在穿刺孔周圍做1 cm戳孔作為觀察孔,在兩側髂前上棘水平的腹直肌外緣處做主操作孔,在右下腹部做輔助操作孔,之后依次置入腹腔鏡、超聲刀和操作鉗。在進入腹腔后,先進行腹腔探查,明確是否有臟器轉移及腹腔種植,并確認腫瘤所在部位。在腫瘤近端結扎腸管及系膜,后切開腹膜及腸系膜,分離腸系膜下血管,使用鈦夾夾閉,用絲線結扎。對于左右結腸及橫結腸腫瘤患者,在游離系膜后,在腫瘤遠端外10 cm處用切割器切斷腸管,后在下腹做麥氏切口,提出游離的腸段,切除病變腸段,再提出遠端腸管,與近端做吻合。對于乙狀結腸腫瘤的患者,在腫瘤上15 cm處用超聲刀分離并離斷,后做盆腔的銳性解剖清掃,進入直腸后間隙時,用超聲刀在腹腔鏡直視下,于骶前筋膜前方做銳性分離。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患者輸尿管和自主神經叢。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方式做結腸癌切除術。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并行相應護理。endprint
1.3 研究指標及評價方法 本文研究指標包括四部分,首先是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此部分資料來源于患者的手術記錄。第二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術后情況進行比較,主要包括尿管留置時間、進固體飲食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此部分資料來源于患者的臨床病歷。第三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術后短期并發癥進行比較,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及心血管意外等幾種與疾病和治療手術有關的術后并發癥。第四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長期隨訪資料進行比較,隨訪時間為2年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局部復發和轉移情況。在本研究中,筆者將局部復發定義為組織學或影像學檢查,確認腫瘤在吻合口及其附近再次發生。將轉移定義為腫瘤位于腹膜、肝腎、腦或其他組織處再次發生。比較兩組患者局部復發率和轉移率之間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使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和淋巴結清掃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術后短期并發癥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5例發生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12.50%,對照組14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35.0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59,P<0.05),見表3。
2.4 兩組術后長期隨訪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2例發生局部復發(吻合口1例,會陰1例),局部復發率為5.00%;對照組9例發生局部復發(吻合口2例,切口2例,會陰2例,盆壁2例,trocar孔1例),局部復發率為22.50%,觀察組局部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16,P<0.05)。在轉移情況的比較中,觀察組7例發生轉移(腹膜2例,肝4例,其他1例),轉移率為17.50%;對照組17例發生轉移(腹膜4例,肝7例,肺3例,腦1例,其他2例),觀察組轉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95,P<0.05)。
3 討論
結腸癌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治療是其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所以對于可以進行手術的結腸癌患者,一般都主張盡早進行手術[7]。腹腔鏡應用于臨床外科手術已有20余年,在結腸癌治療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91年Jacobs醫生進行的第一例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但在腹腔鏡應用于結腸癌切除這一問題上,存在一定爭議[8]。有研究顯示,使用腹腔鏡進行結腸癌手術,可能會增加患者局部復發的危險,并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9]。在本研究中,筆者以本院收治的將行結腸癌根治術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分組,分別使用腹腔鏡及開腹結腸癌切除術,比較此兩種術式的臨床治療效果,并就研究對象進行長達2年6個月的隨訪,證明了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的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情況的比較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淋巴結清掃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相比于開腹手術,可以在相近手術時間的情況下,在取得相同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筆者認為,這說明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術中損傷更小,更利于患者的康復。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尿管留置時間、進固體飲食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證明了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相比于開腹手術,能增強患者的術后康復能力,提高患者術后康復速度,筆者認為,這對于惡性腫瘤手術患者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這說明在手術后,患者的短期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使用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而這一點,不僅有利于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效果,還對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了更準確的評估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的安全性,筆者對兩組患者進行了隨訪,從為期2年6個月的隨訪中看到,觀察組患者局部復發率和轉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證明了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可以降低局部復發和轉移危險,根據相關研究成果[10],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其手術創傷更小,同時對周圍組織的損傷也更小,保持了腫瘤周圍組織相對完好的獨立性,進而起到了抑制腫瘤擴散的作用。但限于研究條件與水平的原因,本研究中未涉及情況更為復雜的Ⅳ期結腸癌患者,相關內容將在后續研究中進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療結腸癌,降低術中損傷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任建松,李倩,關鵬,等.中國2008年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發病、死亡和患病情況的估計及預測[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10):1052-1055.
[2]馬莉,陳學忠,劉元強,等.蘭州市四種常見老年癌癥直接經濟負擔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7):3352-3354.
[3]陳永勝,丁璐璐,張永輝,等.江蘇省啟東市2001-2007年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2011,21(2):134-139.
[4]劉奕武,沈雄飛,程勇,等.結腸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5):585-587.
[5]劉蔭華,姚宏偉.結直腸癌外科手術的原則與進展[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12(6):401-404.
[6]譚振剛,周良,胡世國,等.腹腔鏡切除與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術后療效的系統評價[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1):83-87.
[7]李定軍,陳周.結腸癌根治術后早期復發轉移的相關因素分析及治療[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5(4):287-289.
[8]張修穩,張義勝.結腸癌外科治療新進展[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2,39(11):861-863.
[9]江弢,孫晶,裘正軍,等.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比較[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1,38(3):211-215.
[10]趙麗瑛,王亞楠,余江,等.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對比開腹手術的安全性和長期生存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4):314-319.
(收稿日期:2014-03-10)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
1.3 研究指標及評價方法 本文研究指標包括四部分,首先是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此部分資料來源于患者的手術記錄。第二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術后情況進行比較,主要包括尿管留置時間、進固體飲食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此部分資料來源于患者的臨床病歷。第三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術后短期并發癥進行比較,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及心血管意外等幾種與疾病和治療手術有關的術后并發癥。第四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長期隨訪資料進行比較,隨訪時間為2年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局部復發和轉移情況。在本研究中,筆者將局部復發定義為組織學或影像學檢查,確認腫瘤在吻合口及其附近再次發生。將轉移定義為腫瘤位于腹膜、肝腎、腦或其他組織處再次發生。比較兩組患者局部復發率和轉移率之間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使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和淋巴結清掃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術后短期并發癥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5例發生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12.50%,對照組14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35.0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59,P<0.05),見表3。
2.4 兩組術后長期隨訪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2例發生局部復發(吻合口1例,會陰1例),局部復發率為5.00%;對照組9例發生局部復發(吻合口2例,切口2例,會陰2例,盆壁2例,trocar孔1例),局部復發率為22.50%,觀察組局部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16,P<0.05)。在轉移情況的比較中,觀察組7例發生轉移(腹膜2例,肝4例,其他1例),轉移率為17.50%;對照組17例發生轉移(腹膜4例,肝7例,肺3例,腦1例,其他2例),觀察組轉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95,P<0.05)。
3 討論
結腸癌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治療是其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所以對于可以進行手術的結腸癌患者,一般都主張盡早進行手術[7]。腹腔鏡應用于臨床外科手術已有20余年,在結腸癌治療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91年Jacobs醫生進行的第一例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但在腹腔鏡應用于結腸癌切除這一問題上,存在一定爭議[8]。有研究顯示,使用腹腔鏡進行結腸癌手術,可能會增加患者局部復發的危險,并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9]。在本研究中,筆者以本院收治的將行結腸癌根治術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分組,分別使用腹腔鏡及開腹結腸癌切除術,比較此兩種術式的臨床治療效果,并就研究對象進行長達2年6個月的隨訪,證明了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的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情況的比較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淋巴結清掃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相比于開腹手術,可以在相近手術時間的情況下,在取得相同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筆者認為,這說明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術中損傷更小,更利于患者的康復。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尿管留置時間、進固體飲食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證明了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相比于開腹手術,能增強患者的術后康復能力,提高患者術后康復速度,筆者認為,這對于惡性腫瘤手術患者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這說明在手術后,患者的短期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使用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而這一點,不僅有利于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效果,還對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了更準確的評估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的安全性,筆者對兩組患者進行了隨訪,從為期2年6個月的隨訪中看到,觀察組患者局部復發率和轉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證明了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可以降低局部復發和轉移危險,根據相關研究成果[10],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其手術創傷更小,同時對周圍組織的損傷也更小,保持了腫瘤周圍組織相對完好的獨立性,進而起到了抑制腫瘤擴散的作用。但限于研究條件與水平的原因,本研究中未涉及情況更為復雜的Ⅳ期結腸癌患者,相關內容將在后續研究中進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療結腸癌,降低術中損傷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任建松,李倩,關鵬,等.中國2008年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發病、死亡和患病情況的估計及預測[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10):1052-1055.
[2]馬莉,陳學忠,劉元強,等.蘭州市四種常見老年癌癥直接經濟負擔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7):3352-3354.
[3]陳永勝,丁璐璐,張永輝,等.江蘇省啟東市2001-2007年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2011,21(2):134-139.
[4]劉奕武,沈雄飛,程勇,等.結腸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5):585-587.
[5]劉蔭華,姚宏偉.結直腸癌外科手術的原則與進展[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12(6):401-404.
[6]譚振剛,周良,胡世國,等.腹腔鏡切除與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術后療效的系統評價[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1):83-87.
[7]李定軍,陳周.結腸癌根治術后早期復發轉移的相關因素分析及治療[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5(4):287-289.
[8]張修穩,張義勝.結腸癌外科治療新進展[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2,39(11):861-863.
[9]江弢,孫晶,裘正軍,等.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比較[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1,38(3):211-215.
[10]趙麗瑛,王亞楠,余江,等.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對比開腹手術的安全性和長期生存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4):314-319.
(收稿日期:2014-03-10)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
1.3 研究指標及評價方法 本文研究指標包括四部分,首先是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此部分資料來源于患者的手術記錄。第二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術后情況進行比較,主要包括尿管留置時間、進固體飲食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此部分資料來源于患者的臨床病歷。第三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術后短期并發癥進行比較,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及心血管意外等幾種與疾病和治療手術有關的術后并發癥。第四部分是對兩組患者的長期隨訪資料進行比較,隨訪時間為2年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局部復發和轉移情況。在本研究中,筆者將局部復發定義為組織學或影像學檢查,確認腫瘤在吻合口及其附近再次發生。將轉移定義為腫瘤位于腹膜、肝腎、腦或其他組織處再次發生。比較兩組患者局部復發率和轉移率之間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使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和淋巴結清掃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術后短期并發癥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5例發生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12.50%,對照組14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35.0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59,P<0.05),見表3。
2.4 兩組術后長期隨訪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2例發生局部復發(吻合口1例,會陰1例),局部復發率為5.00%;對照組9例發生局部復發(吻合口2例,切口2例,會陰2例,盆壁2例,trocar孔1例),局部復發率為22.50%,觀察組局部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16,P<0.05)。在轉移情況的比較中,觀察組7例發生轉移(腹膜2例,肝4例,其他1例),轉移率為17.50%;對照組17例發生轉移(腹膜4例,肝7例,肺3例,腦1例,其他2例),觀察組轉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95,P<0.05)。
3 討論
結腸癌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治療是其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所以對于可以進行手術的結腸癌患者,一般都主張盡早進行手術[7]。腹腔鏡應用于臨床外科手術已有20余年,在結腸癌治療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91年Jacobs醫生進行的第一例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但在腹腔鏡應用于結腸癌切除這一問題上,存在一定爭議[8]。有研究顯示,使用腹腔鏡進行結腸癌手術,可能會增加患者局部復發的危險,并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9]。在本研究中,筆者以本院收治的將行結腸癌根治術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分組,分別使用腹腔鏡及開腹結腸癌切除術,比較此兩種術式的臨床治療效果,并就研究對象進行長達2年6個月的隨訪,證明了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的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情況的比較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淋巴結清掃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相比于開腹手術,可以在相近手術時間的情況下,在取得相同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筆者認為,這說明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術中損傷更小,更利于患者的康復。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尿管留置時間、進固體飲食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證明了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相比于開腹手術,能增強患者的術后康復能力,提高患者術后康復速度,筆者認為,這對于惡性腫瘤手術患者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這說明在手術后,患者的短期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使用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而這一點,不僅有利于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效果,還對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了更準確的評估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的安全性,筆者對兩組患者進行了隨訪,從為期2年6個月的隨訪中看到,觀察組患者局部復發率和轉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證明了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可以降低局部復發和轉移危險,根據相關研究成果[10],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其手術創傷更小,同時對周圍組織的損傷也更小,保持了腫瘤周圍組織相對完好的獨立性,進而起到了抑制腫瘤擴散的作用。但限于研究條件與水平的原因,本研究中未涉及情況更為復雜的Ⅳ期結腸癌患者,相關內容將在后續研究中進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療結腸癌,降低術中損傷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任建松,李倩,關鵬,等.中國2008年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發病、死亡和患病情況的估計及預測[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10):1052-1055.
[2]馬莉,陳學忠,劉元強,等.蘭州市四種常見老年癌癥直接經濟負擔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7):3352-3354.
[3]陳永勝,丁璐璐,張永輝,等.江蘇省啟東市2001-2007年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2011,21(2):134-139.
[4]劉奕武,沈雄飛,程勇,等.結腸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5):585-587.
[5]劉蔭華,姚宏偉.結直腸癌外科手術的原則與進展[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12(6):401-404.
[6]譚振剛,周良,胡世國,等.腹腔鏡切除與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術后療效的系統評價[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1):83-87.
[7]李定軍,陳周.結腸癌根治術后早期復發轉移的相關因素分析及治療[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5(4):287-289.
[8]張修穩,張義勝.結腸癌外科治療新進展[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2,39(11):861-863.
[9]江弢,孫晶,裘正軍,等.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比較[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1,38(3):211-215.
[10]趙麗瑛,王亞楠,余江,等.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對比開腹手術的安全性和長期生存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4):314-319.
(收稿日期:2014-03-10)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