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航
中國嬰幼兒奶粉行業現狀
近幾年,中國嬰幼兒奶粉行業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國內、國外奶粉安全事件紛紛發生,使中國消費者對整個行業失去了信任。在中國市場上,有許多奶粉品牌并沒有工廠,因此就會出現當國外奶源出現問題時,中國消費者就跟著倒霉的情況。在生產領域,全國128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中,有90%不是完全符合國際先進水平的濕法生產工藝。我們針對年輕媽媽做過市場調查,73%受訪者認為價格貴的是好奶粉,67%認為洋品牌就是好的,65%是靠廣告來評價奶粉好壞,58%的回答則是會選擇贈品多的奶粉,這幾種銷售方式幾乎壟斷了整個奶粉行業。從這些調查中我們發現,消費者本身是迷茫的,缺乏相關知識,無法科學地判斷出究竟什么才是好奶粉。
中國嬰幼兒奶粉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奶粉生產企業存在奶源不自控、研發能力弱、貼牌等根源上的問題;第二,在經銷環節上對奶粉知識的缺乏,面對眾多品牌時,甚至連零售終端的老板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更何況是消費者。第三,這種風險來自于對政策的不了解。過去,“大頭娃娃”、“三聚氰胺”等事件已經暴露出我們國家對嬰幼兒奶粉在管理上的滯后。2013年下半年國家政策作了大幅度調整,要從根源上解決嬰幼兒奶粉安全問題。政府提出,要大規模推進中國奶牛養殖化建設。對消費者而言,如果奶行業、企業存在亂像,要選到好奶粉更加困難。
國家相關政策出臺
其實做出好的奶粉并不難,主要有四個方面,要有自控自建的奶源、有好的工藝、適合中國寶寶的配方和嚴格的檢測系統。
2013年5月31日,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拉開了嬰幼兒奶粉行業整頓的序幕。緊接著,國家提出一系列相關政策。第一項整頓就是推進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鼓勵支持“自有、自控”優質奶源的嬰幼兒奶粉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現代化。
2013年的6月18日,工信部提出了加快嬰幼兒奶粉發展的雙提方案,提振信心。按照嚴格的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采用電子監管等手段,做到全程可追溯。加快制定網上銷售嬰幼兒奶粉的監管制度,加強進口嬰幼兒奶粉質量監管。對三元、蒙牛、伊利、完達山四大企業進行全程化追溯。
2013年6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九個部委文件,提出生產企業要執行“五不準”,同時提出在銷售環節上實行“誰銷售、誰負責”。 “五不準”即不準委托加工,不準貼牌生產,不準分裝生產,不準用統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準使用牛羊鮮乳、乳粉以外的原料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
大力開展經銷環節的安全經營工作
流通領域也存在滯后性,不懂奶粉知識也給經銷商帶來很多問題,在流通環節,經銷商也需要掌握比較多的奶粉知識,保證銷售產品的安全,堅決鏟除“五不準”奶粉的生存土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嬰幼兒奶粉安全經營工作委員會成立,啟動儀式于2014年1月25日在北京舉行。目前主要注重流通環節的管理,通過中國嬰幼兒奶粉安全經營工作委員會開展創建示范店的活動,在消費者和廣泛的零售終端店當中宣傳好奶粉的理念,讓大家知道經營什么樣的奶粉和購買什么樣的奶粉是安全的,普及評判方法和等級評價標準,讓經銷商選得明白,消費者買得放心。接下來,中國嬰幼兒奶粉安全經營計劃要在全國開展嬰幼兒食品安全的創建工作,對各地的零售店進行梳理,以市縣為基本單位,按照一定標準,對終端零售店從軟件和硬件等方面進行審核,通過審核的給予示范單位授牌,樹立一批“中國嬰幼兒奶粉安全經營示范單位”。
中國嬰幼兒奶粉安全經營行動希望與政府、企業一起努力,共同做出好的奶粉給中國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