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級社浙江分社,浙江 寧波 315010)
近年來隨著國內消費者消費能力的日益提高,對于游艇,特別是高檔艇、進口需求越來越大。然而由于起步較晚以及國內外使用及管理理念上的差異,導致很多進口游艇在國內存在著“水土不服”的現象,給游艇主與檢驗人員帶來不少困惑。為此,根據現行法規結合實際檢驗情況分析24 m以下進口游艇的初次檢驗流程和常見問題。
游艇在進行初次檢驗之前首先應向船檢機構提交申請,且根據交通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進口游艇管理的公告》(2011年第55號)規定,要求自公告發布之日起禁止從境外進口船齡在一年以上的游艇,因此艇主首先需確認本艇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再提交書面申請。
遞交申請之后,進口游艇在正式檢驗之前都需進行實艇勘驗,并根據勘驗結果由船檢機構決定是否受理檢驗申請。
所有進口游艇需按《游艇法定檢驗暫行規定》(2013)[1](以下簡稱《法規》)的要求將相關圖紙和技術文件送往認可的審圖中心進行審批。
在審圖中心對圖紙審批后,船檢機構將對游艇開展實艇檢驗。
1)游艇所有權證書或光租證明。
2)原船舶檢驗機構簽發的船舶檢驗證書或原艇持有的認證證書及其檢驗報告、附件。
3)建造廠出具的符合證明或單船證書(原件)。
4)艇主手冊(中文版)。
5)穩性計算書或穩性資料等文件。
6)艇體標識代碼等相片。
具體檢驗項目全部完成且辦證材料齊全之后,船檢機構簽發證書。
1)對于金屬材質的游艇簽發有效期為5年的證書。
2)對于纖維增強材料的游艇簽發有效期為3年的證書。
由于進口游艇的設計理念、標準依據等與國內現行《法規》不盡一致,因此實際檢驗中常常會給檢驗人員帶來困擾[2-4]。
現有《法規》要求進口游艇申請初次檢驗時,都需按照要求提供相應的送審圖紙。但根據國外對游艇的相關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要求,此類游艇的有關技術圖紙資料均不隨艇提供。這個矛盾給不少艇主造成困擾。
對于進口游艇來說,艇主可以通過經銷商聯系游艇制造廠家,要求制造廠家送審相關圖紙。如果廠家對于版權問題有所顧慮,艇主也可申請船檢審圖機構在制造廠家允許的地點對圖紙進行審核,但無論如何,圖紙只有經過批準后才能進入下一個檢驗環節。
雖然對于24 m以下進口游艇可以通過申請減免部分送審圖紙,但將現有《法規》的規定比較之前對于進口游艇如果持有有效認證證書(如CE和ABYC證書)的“可不要求提供圖紙”,還是顯得苛刻了很多,使不少艇主陷于“買艇容易,找圖紙難”的尷尬境地。同時也使潛在的艇主望而卻步,造成在國外暢銷多年的游艇卻因無法通過國內檢驗而難以進入國內消費市場。
根據現有《法規》要求:對航速大于25 kn的游艇,其駕駛員座椅應設有安全帶。然而根據現場檢驗情況來看,以Sunseeker(圣汐克),Ferretti(法拉帝)等國際大牌為代表的進口游艇中都是不設駕駛員座椅安全帶的。
安全帶按固定方式可以分為兩點式、三點式和四點式安全帶,按智能化程度又可分為被動式與自動式安全帶。一般汽車上常見的為三點被動式安全帶,飛機上常見為兩點被動式安全帶。但對于游艇來說,為了體現游艇的舒適性與高檔性,其內部座椅包括駕駛員座椅一般都為高檔真皮座椅,如果安裝三點式安全帶,一則很可能沒有安裝空間,二則對座椅的破壞程度較大。為了既滿足法規要求,又盡可能減小對座椅和外觀的損壞,可以采取安裝兩點式安全帶的方法,見圖1。

圖1 駕駛員座椅安全帶
理論上說游艇不會突然加速,但會突然緊急減速,慣性使駕駛員前沖的可能很大,因此加裝在座椅上的安全帶可起很大的作用,在防止駕駛員向前沖的同時,還可以防止在波浪影響下駕駛員受慣性作用被向上拋起。由此可見,安全帶的作用顯而易見,但國外游艇幾乎都未安裝,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理念不同。在游艇發達國家強調的是自律性,游艇駕駛人員要對自己的安全承擔主要責任,海事主管機關主要負責水域公共安全和應急搜救。因此游艇雖然有相關的ISO標準,但這些標準主要是起指導作用,并非強制性要求。且游艇本身為娛樂而設,駕駛人想要的就是飄逸的感覺,如果被安全帶束縛,則失去了駕駛游艇的樂趣,故國外游艇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基本不設安全帶。但在我國,根據水上安全管理現狀,海事部門在管理上對載人的船艇航行安全承擔很大的責任,這通常會促成海事主管機關在制定涉及安全的相關法規制度時較為嚴格,但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又存在一定困難的現象。
根據現有《法規》規定,艇長大于12 m的游艇必須設置2盞紅環照燈(即失控燈)。同樣可能出于上述理念的差異,國外進口的游艇基本沒有預設失控燈,也沒有給失控燈的安裝留下電源接口與位置。
要想在進口游艇上裝設固定的失控燈基本上是不現實的,一方面游艇頂部沒有預留空間,如果打洞鉆孔又會破壞游艇的結構;另一方面在狹小的游艇內部,其電氣元器件都是高度集成的,私拉亂接反而會埋下安全隱患。因此在滿足法規的前提下,建議設置便攜式失控燈。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取出應急,見圖2。

圖2 便攜式失控燈
應注意的是,在使用便攜式失控燈時,其安放位置應不遮擋桅燈或可與桅燈區分開來。
現有《法規》規定,艇長15 m及以上的游艇都需設置1臺消防泵和1個消火栓,但在實際檢驗中發現,進口游艇內基本沒有單獨的消防泵及消火栓。
根據《法規》“也可用其它用途的泵代替”的規定,游艇內的衛生泵、艙底泵、壓載泵和總用泵等均可作為消防泵使用,只要通過效用試驗證明,其容量能滿足從噴嘴射出的水柱射程不少于 6 m即可。同樣,消火栓也是兼用的,只要有滿足消防泵功能要求的其它泵,其對外接口即可視為消火栓,但應配有能與接口配套的消防水帶(軟管)和一支水柱/水霧兩用的消防水槍。
現有《法規》對于游艇消防設備的配備要求見表1。

表1 消防設備的配置
注:①干粉滅火器或其它等效容量; ②機器處所是指游艇上設有發動機(如推進機械和/或發電機組)的處所; ③消防桶可用同等數量滅火器取代,每個滅火器須有最少4.5 kg干粉或等同的滅火劑; ④可攜式消防泵無需設置消火栓。
由表1可見,我國《法規》對于所有游艇手提式滅火器的配備要求至少為4個,且至少應有2個為4.5 kg的干粉或等效滅火器(如不采用消防桶的形式)。根據實際檢驗情況來看,大部分進口游艇配備的手提式滅火器普遍存在著容量不足或者數量不夠的現象。
對于滅火器容量不足的問題只能通過選擇容量符合要求的滅火器來代替解決。而對于滅火器數量不足的問題,特別在一些艇長小于15 m、室內空間較局促的小型游艇內,從實用角度和安放便利性來看,建議按法規要求配備消防桶(連帶繩子),而不是采用手提式滅火器來替代。此外在滅火器種類的選擇上,建議選擇干粉滅火器,其好處是:①與泡沫滅火器相比,干粉滅火器適合于撲滅電氣火災,且同等等效容量下,干粉滅火器的體積遠小于泡沫滅火器,這對于寸土寸金的游艇內部空間是非常寶貴的;②與CO2滅火器會造成窒息的可能性相比,干粉滅火器更適合用于起居處所。
脫險通道與出口作為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脫險措施,在實際檢驗中應格外被關注。從以往檢驗情況看,進口游艇的封閉處所(如生活或睡臥的起居處所)一般都已設置了直接通向露天甲板的出口,故檢驗中應主要關注出口的尺寸與布置方式是否滿足法規要求。如出口尺寸的要求為圓形則直徑不小于450 mm;其它形狀則最小尺寸為380 mm,面積為0.18 m2,且至少應內接直徑為380 mm的圓。在布置方式上應特別注意如甲板艙口被指定用作出口,則“上部立足點與出口之間的垂直距離應不超過 1.2 m”。此要求對于小型游艇較易滿足,但艇長在15 m以上的游艇由于內部空間較為寬敞,凈空也較高,即使立足點與出口設置在床鋪上方,也基本會超過1.2 m。
翻閱艇主手冊并在檢驗中仔細查驗實船是否配置了如圖3所示的應急踏步(如沒有,也可自己制作一塊)。此應急踏步在逃生時放置于床鋪之上,作為立足點(圖4),以此保證垂直距離小于1.2 m。此外在檢驗中,檢驗人員應提醒船員熟悉此應急踏步的存放位置并妥善保管,切勿將其作為一般的踏腳板隨意使用。

圖3 出口的應急踏步

圖4 踏步立足點
現有進口游艇的所有技術資料包括艇主手冊及船上隨處可見的各種告示牌基本都是用英文編寫的。對于母語不是英文的國內客戶,即使能看懂,也存在著不直接、易誤解等問題。因此一方面為了全面掌握游艇的性能,知悉各項有關安全的提示,另一方面也為了滿足《法規》的強制性要求,如“滅火劑為窒息性的,則……”張貼告示牌,告示牌應是中文或中英對照”。應要求制造廠家、經銷商等提供中文版本的艇主手冊或將手冊翻譯為中文,而且對于滅火設備附近的告示也應做好翻譯工作。
目前,游艇業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客戶在整個市場中所占比例較小,因此游艇制造廠家對中文翻譯還不夠重視。
進口游艇與國內認識理念上的差異,特別是國內對于游艇檢驗管理還處于探索階段,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1步。隨著我國游艇市場的快速發展,加上進口游艇制造商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這些問題在將來應不會是困擾。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檢驗流程與技術規范也應及時跟上,正視文化認知上的差異,給游艇業創造一個即符合國情與體制,又適度寬松的發展環境。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游艇法定檢驗暫行規定(2013)[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2] 李國平,馬 軍,張 煒,等.境外游艇安全監管經驗啟示[J].中國海事,2012(9):55-59.
[3] 蔡紅十.國內游艇業發展的一點思考[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2):22-23.
[4] 王成義,雷 亮.對游艇有效監管的探討[J].中國水運,2008(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