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宏,卞利,馬曄,張夏濤 (陜西核工業地質局二二四大隊,陜西西安 710024)
寧強縣后林溝金礦金的賦存狀態研究
楊海宏,卞利,馬曄,張夏濤 (陜西核工業地質局二二四大隊,陜西西安 710024)
根據現場觀察及礦體磨光薄片觀察,對陜西寧強縣后林溝金礦金的賦存狀態進行了研究。后林溝金礦中金礦物以自然金為主,形態以粒狀和長角狀為主,多為細、微細粒金;金礦物多賦存在褐鐵礦和石英中,以粒間金、裂隙金和少量包體金形式存在;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
后林溝金礦;金賦存狀態;載金礦物
秦嶺造山帶是一條世界著名的多金屬成礦帶,蘊藏著豐富的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其中又以金礦尤為突出。陜西寧強縣后林溝金礦是新近發現的金礦床,研究該金礦金的賦存狀態對秦嶺金礦勘查具有重要作用。為此,筆者根據礦床地質特征,了解礦石中金的賦存狀態、載金礦物特征及其與金的密切關系,以便為該地區金礦的進一步勘查和開發提供參考。
在區域上,該區處于松潘甘孜褶皺系摩天嶺褶皺帶的東端,“勉-略-寧三角地帶”的核心部位。北接秦嶺褶皺系南秦嶺褶皺帶,以略褒斷裂為界與秦嶺造山帶毗鄰,呈向東收斂、向西撒開的扇形構造格局;南鄰揚子準地臺北緣坳陷褶皺帶,以漢江斷裂為界與揚子板塊分割,受南北2大構造體系影響,區內巖石變形強烈,且有不同程度的變質。區內斷裂構造、褶皺構造非常發育,巖漿活動頻繁,造就了有利的區域成礦地質環境[1]。根據地質構造的特點,大致分為3個三級構造單元,由南而北依次為陽平關-勉縣褶皺束、碧口-茶店褶皺束和康縣-略陽坳陷褶皺束,中間以區域大斷裂陽平關-勉縣大斷裂和略陽-勉縣大斷裂分割,均隸屬于摩天嶺褶皺帶,從而形成與上述構造帶相適應的一系列重要褶皺和斷裂,斷層自南而北由北東東-北東向轉為北西西-北西向的基本構造格局。雞公石向斜即處在南部北東東向構造-巖漿礦化蝕變帶上,是該地區的金銅礦產重要成礦帶,而后林溝地區則位于雞公石向斜南翼中段,區域上出露的主要是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泥盆系及第四系地層。受區域構造控制,區內巖漿活動強烈,以侵入巖為主,主要分為4個期次。即燕山期、印支期、華力西期和加里東期,尤其以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巖最為發育,構造活動頻繁。
2.1 礦區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震旦系斷頭崖組、大安群組和碧口巖群郭家溝巖組。礦體主要賦存于斷頭崖組第四巖性段硅質白云巖中。
2.2 礦區構造
礦區位于雞公石向斜南翼之廟壩復背斜中段,區內呈單斜構造。雞公石向斜構造,軸線在娑婆溝-納家河壩-望天坪一帶,走向為北東東-南西西向,軸面總體向北陡傾,為一向南倒轉的向斜。在向斜南翼基底火山巖和蓋層之間、白云巖與板巖間產生剝離構造,其后在由北向南推擠過程中,產生北東東向逆沖推覆斷裂組,形成寬度不等的斷裂破碎帶、糜棱巖化帶、構造角礫巖帶、擠壓片理化帶等。工作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主要有三組,即近東西向、北東向和北西西向。后林溝金礦床主要賦存于近東西向斷裂構造中。
2.3 礦體特征
通過對后林溝金礦床進行地質詳查工作,認為金礦床中礦體均受破碎蝕變帶控制,破碎蝕變帶構成了礦液運移通道或礦體就位空間,含礦主巖為碎裂白云巖或碎裂巖化鐵質白云巖,礦體與兩側近礦蝕變圍巖無明顯界線。礦體在走向、傾向上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礦體均呈近東西向展布,傾向北北西-北北東向,礦體形態較簡單,多為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礦體規模大小不等,長度55~480m,厚度0.41~4.92m,礦體品位0.54~5.73g/t。
2.4 礦石類型及礦物組成
礦石自然類型主要為碎裂白云巖型褐鐵礦化金礦石,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石中的褐鐵礦呈此結構)、包含結構(金呈粒狀包裹于褐鐵礦中)。礦石構造有條帶狀-塊狀構造(褐鐵礦呈條帶狀-塊狀分布)、星點-星散狀構造(金屬礦物呈星點-星散狀分布于巖石中)。通過對所磨光薄片在顯微鏡下的詳細觀察可知,礦石中的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等,金屬礦物主要為褐鐵礦,其次有少量黃鐵礦,貴金屬礦物為自然金(見表1)。

表1 礦石礦物組成及目估百分含量
金主要賦存于碎裂狀蝕變白云巖,礦石中共伴生礦物主要為石英、碳酸鹽、褐鐵礦等,其中金的載體礦物為褐鐵礦和石英。
3.1 金的存在形式

?

表2 原礦中金的類型及含量數據表
1)粒間金 粒間金是金的主要賦存狀態,從表2可以看出,粒間金占原礦中金總量的比例較高,金主要分布于褐鐵礦粒間、褐鐵礦與非金屬礦物粒間等,這種金比較容易解離。
2)裂隙金 裂隙金占原礦中金總量的比例較少(見表2),金主要分布于褐鐵礦裂隙中,這種金容易解離。
3)包裹金 包裹金占原礦中金總量的比例較高(見表2),金主要包裹于褐鐵礦中,這種金不容易解離。
3.2 金的外形特征
金的外形形態多樣,主要以角粒狀為主,其次為長角粒狀和渾圓狀,再次是枝杈狀,而板片狀、線狀等較少。
4.1 褐鐵礦
褐鐵礦呈半自形粒狀,粒徑一般為0.02~0.5mm,呈帶狀、團塊狀分布于礦石中,與石英細脈關系密切,由黃鐵礦氧化形成,在顆粒中可見到黃鐵礦細粒殘晶,保留黃鐵礦假象。褐鐵礦由于受到構造作用影響,比較破碎,在其粒間、裂隙和顆粒中可見到金賦存,是巖石中自然金的主要載體礦物。在破碎蝕變帶中,褐鐵礦化是最直接的找礦標志,褐鐵礦化強烈地段,金品位相對較高;反之,金品位相對較低,說明金元素的富集與褐鐵礦化的蝕變強度呈正比關系。
4.2 石英
石英呈他形粒狀~半自形柱粒狀、櫛狀,粒徑一般為0.01~2mm,常與方解石脈呈穿插關系,主要沿巖石裂隙呈細脈狀產出于碎裂白云巖間。偶見其細脈被方解石包裹。在其粒間可見到金粒存在,是巖石中自然金的次要載體礦物。根據石英脈穿插關系,大致分為3期,即早期表現為細粒石英細脈,脈體寬度在0.01~2.0mm之間,金礦化一般較弱;中期表現為樹枝狀、條帶狀石英細脈充填于斷裂裂隙中,并伴有較強金屬礦化,金礦化一般較強;晚期表現為脈狀石英與層狀方解石、碳酸鹽形成石英-碳酸鹽脈充填于裂隙中,金礦化一般較弱。石英細脈主要由他形粒狀-半自形柱粒狀、櫛狀石英組成。分析結果顯示,硅化強烈地段往往金礦化較強,金品位較高,伴隨金屬硫化物疊加多形成金礦體富礦段[2]。
4.3 黃鐵礦
黃鐵礦常與石英脈、褐鐵礦伴生。根據晶形及產出狀態可分為3期,早期礦物結晶粒度較大,晶型完整,呈亮黃色或淺黃色,中-粗粒自形晶結構,星散狀、浸染狀分布,含金性較差;中期礦物結晶粒度較細,呈暗黃色或銅黃色,中細粒半-自形晶結構,以浸染狀、網脈狀、星散狀分布于石英脈中,含金性一般;晚期礦物結晶粒度為少量的微小細粒,絕大部分已被褐鐵礦化所取代,僅保留其假象,但五星十二面體狀自形特征仍然保留,從假象上所見,黃鐵礦粒徑多數介于0.01~0.1mm,星散侵染狀分布碎裂白云巖中,含金性較好。
1)后林溝金礦金主要賦存于碎裂狀蝕變白云巖,礦石中最主要的載金礦物為褐鐵礦,其次是石英,還有極少量的金與黃鐵礦連生。金有3種賦存狀態,即粒間金、裂隙金和包裹金,以粒間金和裂隙金為主,包裹金較少。金的外形形態多樣,主要以角粒狀為主,其次為長角粒狀和渾圓狀,再次是枝杈狀等,板片狀、線狀等較少。
2)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強烈地段往往金礦化較強,金品位較高,伴隨金屬硫化物疊加多形成金礦體富礦段。褐鐵礦化強烈地段,金品位相對較高;反之,金品位相對較低,說明金元素的富集與褐鐵礦化的蝕變強度呈正比關系,在破碎蝕變帶中,褐鐵礦化是最直接的找礦標志。黃鐵礦化常與硅化、褐鐵礦化伴生,也是破碎帶中重要的找礦標志。
[1]陳衍景,翟明國,蔣少涌.華北大陸邊緣造山過程與成礦研究的重要進展和問題[J].巖石學報,2009,25(11):2695-2726.
[2]陳衍景,張靜,張復新,等.西秦嶺地區卡林-類卡林金礦床及其成礦時間、構造背景和模式[J].地質評論,2004(50):134-152.
[編輯]李啟棟
P694
A
1673-1409(2014)26-0057-03
2014-03-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3061)。
楊海宏(1984-),男,工程師,現主要從事資源勘查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