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琳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四采油廠地質大隊,黑龍江 大慶 163511)
袁琳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四采油廠地質大隊,黑龍江 大慶 163511)
A開發區2010年以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理論為指導,重構了A開發區BⅠ1-3沉積體系,研究發現C區塊及其以北BⅠ323與D區塊BⅠ323單元在油層組中的相對位置明顯不同,原對比存在“竄層”。提出了D-E區塊存在BⅠ323b單元,并重新認識了BⅠ323b單元儲層發育特征。以該成果為指導,對D區塊BⅠ33單元進行精細解剖,確定了BⅠ323b單元在該區的平面分布范圍和砂體平面分布特征,確保了該區BⅠ33劃分標準與全區的統一。
A開發區;D區塊;BⅠ323單元;儲層發育特征;平面分布;砂體平面分布
A開發區2000年完成全區分區塊的精細地質研究,隨后繪制了全區沉積相帶圖。近年來,隨著新鉆井和巖心資料的不斷增加,在新井細分對比過程中,發現全區BⅠ1-3各區塊細分標準不統一。2013年,應用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理論[1]開展了全區BⅠ1-3沉積體系再認識研究,采用17橫15縱測井剖面,全區抽稀井網網格化解剖,重新進行區域沉積體系再認識,搞清了BⅠ3時期各單元超覆沉積內在因素,沉積中心隨著基準面的升降而有規律的遷移,造成曲流復合帶因沉降中心的變化而有規律的擺動。上述對全區沉積體系的再認識與原認識有很大差別,為BⅠ1-3單元進行準確的細分對比提供了理論依據。
下面,筆者結合D區塊473口井鉆井資料進行該區BⅠ33精細解剖,確保了D區塊細分標準與全區的統一。
BⅠ4單元沉積結束后,由于基底隆升,湖盆水域南退,A開發區發展成為陸地環境,接受風化剝蝕。姚家組時期開始水進[2],A開發區沉積了BⅠ3單元。BⅠ3單元與BⅠ4單元之間出現了沉積間斷,形成不整合面。
BⅠ3時期,河流能量強,攜帶泥沙能力也強,沉積的儲層主要以連續、面積大、較厚的砂巖為主。以往對比中,將BⅠ4單元之上的第1個單元統一劃分為BⅠ,研究對比發現,按以往標準劃分的D區塊BⅠ單元與C區塊及其以北的BⅠ單元在油層組中的相對位置明顯不同(見圖1)。
由于BⅠ3與BⅠ4之間存在沉積間斷,在測井曲線上表現為下伏的BⅠ4自然電位曲線平直,微電極曲線回返高,呈鋸齒狀特征。該特征為判斷BⅠ3底界的輔助標志。從D區塊共473口井的測井曲線上觀察發現,該區82%的井點在BⅠ4單元之上均發育泥巖或厚度較大的河道砂體沉積旋回。于是筆者重新定義了BⅠ單元,將原認識的BⅠ單元改為BⅠ。BⅠ與BⅠ之間界限的識別主要是依據砂體縱向的旋回性上來劃分。全區抽稀井網,解剖剖面,確定了BⅠ單元在A全區的發育范圍,結果表明BⅠ單元主要集中在A開發區南部D-E區呈草帽狀展布(見圖2)。

圖1 C區塊—D區塊連井剖面圖

圖2 A開發區BⅠ單元平面分布范圍
在高分辨率層序劃分及等時地層格架建立基礎上,對D區塊BⅠ33單元進行了精細解剖,確定了BⅠ單元的發育范圍,并利用微相空間組合技術完成了平面沉積微相及單砂體空間分布研究[3]。重新制定了D區塊BⅠ33劃分標準,新標準與C區塊及其以北區塊標準統一,保證了全區在統一標準下劃分沉積時間單元。

圖3 BⅠ單元發育特征

圖4 BⅠ單元沉積相帶圖及出露界限
3.2 平面沉積微相及砂體分布特征研究
按照測井微相模式,對D區塊473口井逐井逐層識別單井測井相,對該區BⅠ33各單元進行平面沉積微相及砂體分布特征研究。

圖5 BⅠ單元出露線連井剖面圖
應用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理論,對全區BⅠ1-3進行沉積體系再認識。新定義了BⅠ單元,并對其儲層發育特征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對D區塊BⅠ33儲層進行了精細解剖,保證了全區劃分標準的統一,并取得以下幾點認識:
[1]馬世忠.松遼盆地河流-三角洲體系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儲層構型及非均質模型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
[2]趙翰卿,付志國,呂曉光,等.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積儲層精細描述方法[J].石油學報,2000,21(4):109-113.
[3]黎文清.油氣田開發地質基礎[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編輯]洪云飛
TE121.3
A
1673-1409(2014)14-0010-03
2013-11-10
袁琳(1971-),女,工程師,現主要從事儲層描述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