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野豐
我在中國工作期間,常常見到一些看起來“沒什么大不了”,卻實際上逾越了公私界限的行為
2013年年底,全中國都在反對節日期間公款送禮和吃喝。這讓我想起一個英文詞——“compliance”。它雖是英文詞,很多日本人卻都知道,因為它是日本機構和企業員工要遵守的最重要的個人道德守則,用中文來表達的話大約是“遵守法令”或“遵守規范”。
在日本,它是職場上最基本、最絕對的倫理觀,即嚴格遵守公私界限,不可越界。
我在中國工作期間,常常見到一些看起來沒什么大不了,卻實際上逾越了公私界限的行為。比如,從進貨商戶那里收受禮品或招待,將購買辦公用品時得到的優惠券據為私有,買公用物品的發票用到其他物品的報銷中,在工作時間用公司的電腦上網購物,等等。
我從事咨詢業,曾在上海為日本公司創立分公司,由于公司有一些客戶是在金融業界,所以我們規定,員工買股票需要向公司報告。在公司規定的說明會上,不少中國員工聽到這一規定都顯得很吃驚:“我們買股票還要向公司報告嗎?買股票不就是通過那些知道內部消息的朋友來賺錢的嗎?”當時的我,聞之不禁瞠目結舌。
很多中國人或許不能夠理解——上述行為并不是占用公司財產啊,也沒有給公司造成任何損失,為什么也要作出要求呢?
這是為了從觀念和制度的源頭保證“公”和“私”的井水不犯河水,從而杜絕公器私用的可能性,使廉潔成為一種自覺。
我還曾與上海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商談一個合作項目,正當我要說明委托研究費用的瞬間,這位教授從抽屜里拿出了幾份正在和其他日本企業進行的共同研究的協議書給我看:“你看,某公司在某領域以某主題,以1200萬日元作為委托費用請我們做研究。K公司在某某方面的研究開發……”
我鄭重向他表示謝意后,站起來離開了他的辦公室。我在想的是,如果和這位教授再談下去的話,我們的相關信息同樣也會被別的公司知道。
在中國,大學與企業的共同研究即所謂的“產學研合作”中,成果所有權歸雙方共有,在這位教授看來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使用的意思。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公私不分、超越職業道德規范的例子。
只有建立起公私嚴格分明的職業道德規范,才能真正在中國杜絕公款消費、吃喝,和其他形式的公私不分。中國人在這方面的概念是相當模糊不清的。當然,也許這是中日兩國國情不同所致。日本人那種幾乎可以稱為“潔癖式”的職業倫理觀,是否能在中國行得通,仍然需要觀察。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