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國
摘 要:環境危機已是關系到整個地球與全人類生死存亡的、迫在眉睫的危機。這場危機可以說是全球性的、人為的、嚴峻的、系統性的、難以逆轉的。全球環境危機急需治理,必須重新發掘東亞智慧,更新發展觀念,以新的現代化范式取代傳統的現代化范式,走生態現代化與生態文明之路。建構新的東亞智慧,就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超越無止境增長的渴望,超越工具理性與唯科學主義,超越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渴望,超越貪欲與利潤的極端訴求。人類自覺歸屬自然、保護自然、珍惜自然、敬畏自然,以人文主義、道德修養、宗教信仰來為科學與市場劃界立法,以家庭倫理、大地倫理超越把自然“資源”化的工具主義,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超越功利主義與利己主義。遏制消費主義的擴張,提倡過一種簡單的、有節制的、合乎自然節律的生活。
關鍵詞: 環境治理;東亞智慧;歸屬自然
中圖分類號:X-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4)03-0016-07
科技革命把人類推進到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有了巨大的改造環境的能力。市場革命把人類推到了全球化時代,人類之間、人類與環境之間、環境與環境之間的影響息息相關??萍几锩c市場革命,一方面造成了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刺激了人類無限消費、征服世界、征服自然、征服地球、征服宇宙的欲望,另一方面造成對地球資源和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人類首次面臨全球性的生存危機。人類只有嚴肅反省自己,尊重自然規律,自覺修復地球,走一條新的生態文明之路。在這方面,東亞文明可以從其傳統的智慧寶庫中挖掘出有益的東西,從而為建構新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全球環境危機的性質
全球環境危機已經不是普通的危機,既不是區域性的危機,也不是隨機性的危機,甚至也不是可以輕松逆轉的危機,而是關系到整個地球與全人類生死存亡的迫在眉睫的危機。這場危機的性質可以說是全球性的、人為的、嚴峻的、系統性的、難以逆轉的。
(一)全球性
環境危機的全球化是一個過程。人類自農業社會以來,環境危機已經出現,但那是局部的、區域性的,引起的不過是一些國家和地域性文明的衰亡。而從工業革命以來,危機的性質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相繼發生、人類的經濟和擴張活動的全球化,環境危機逐漸全球化。進入20世紀50~80年代,隨著發達國家和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工業化在第三世界的不斷擴展,環境危機迅速全球化。因此,1989年12月2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于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決議》認為,各種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臭氧層耗竭、越界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包括干旱和沙漠化在內的土地資源退化,都是全球性問題。美國生物學家斯蒂芬·施奈德(Stephen H. Schneider)在《地球:輸不起的實驗室》(Laboratory Earth:The Planetary Gamble We Cant Affort to Lose)中也強調指出,21世紀的環境問題之所以是獨一無二的,是因為其影響范圍真正是全球性的,而不僅僅是局部性或區域性的。[1]
(二)人為性
全球性的環境危機是人為的,是人類最大程度地追逐物質財富帶來的惡果。其根源在于人類過高地估計了地球的承載能力,盲目地相信自己改造世界的神奇能力,一味地追求物質的極大豐富,忘掉了地球資源和生態的限制以及人的智力和能力的限制,缺乏自我警醒和自我約束。斯蒂芬·施奈德在《地球:輸不起的實驗室》中指出,從局部來看,可以認為貪官污吏或工業污染是當地環境問題的主要根源。從大局來看,日益增加的土地或能源利用以及人口的增長或許會成為主要因素。環境危機的全球性無疑源于科技革命、工業革命、市場革命、消費革命以來的人類新的思維模式、思想觀念、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解鈴還須系鈴人,人為造成的環境污染需要人類充分利用自己的理性加以解決,積極地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觀念與行為。
(三)嚴峻性
環境危機在1980年代已經極其嚴峻。資源耗竭已經超過了地球的再生能力與承載能力。不斷增加的碳排放與碳累積產生的溫室效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威脅。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Al Gore)在其著作《拯救行星:地球變暖與人類行動》(The Planetary Emergency of Global Warming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中著力揭示了這一點。工農業與城市的不斷發展不僅消耗了大量的水資源,而且也直接污染了河流、地下水、海洋,引起人類的多種疾病與生物多樣性危機。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污染了全球的空氣,導致城市空氣質量低下,PM2.5、酸雨、污染云團嚴重危及人體健康。工礦業與電子垃圾造成的重金屬污染,致使土壤污染嚴重,人類的糧食與果蔬生產發生嚴重危機。大量密布的核電站、核設施導致嚴重的核輻射,核戰爭、核事故和核泄露的危險也無時不在。過度的經濟開發導致土壤不斷地退化、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森林不斷減少而且品質越來越低下。癌癥村、疾病村、大規模的環境污染事件越來越多。人類正面臨著生存危機。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指出,人類對環境的最可怕的侵害,是通過有害甚至是致命物質對空氣、土壤、河流以及海洋的污染。鐘南山院士強調:一個人的健康首先與吃、喝及空氣有關,如果這三樣不好,再提什么樣的發展都沒有用。
(四)系統性
環境危機已經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而是幾乎所有的環節都出了問題。生態系統本是具有關聯性的,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其它環節及整個鏈條和系統,而多個環節,或者幾乎所有環節都出了問題,那么生態危機就顯得尤其嚴重。美國生物學家康孟勒(Barry Commoner)認為,在自然、科技和人的互相關系中,“物物相連”為第一大原則,任何事物都和其它事物發生關系。而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沒有對該系統內部結構的完全了解,盲目的變更很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人類文明史表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瑪雅文明、復活節島文明、中國古代西域文明、黃河流域文明等文明的興衰,就與局部的環境危機息息相關,而一旦全球的生態系統出現了嚴重危機,人類文明也就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