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霞
城市化進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于天津而言,自開埠之后,城市化便進入較快發展的階段。至民國,天津已經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商埠都市。在天津城市化過程中,報刊成為最直接記錄、反映城市化進程的一種載體。在報刊的城市書寫中,可以窺探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國家想象。本文以民國時期天津《北洋畫報》為例,分析城市書寫中所展現出來的知識分子的國家想象。
一、媒體人的國家想象
《北洋畫報》由馮武越創辦于1926年,前后共有五任主編:張豂子、童漪珊、劉云若、吳秋塵和左小蘧。雖然五位主編風格不同,使《北洋畫報》在定位與風格上有些差別,但總體上都體現了《北洋畫報》“傳播時事、提倡藝術、灌輸常識”的宗旨。
在傳播時事方面,《北洋畫報》創刊人及其諸位主編都采取直面社會的態度,對于民生凋敝、外國勢力肆虐等社會現實并不避諱,會安排一些版面用來刊發抨擊社會現狀的文章,如1927年1月5日刊登《很有用意的兩個人名》:“邇來東亞病夫,病勢沉重,周身發熱,頭腦昏迷,四肢麻木不仁,皆因下部潰爛,作赤色之故。其東西鄰人,以債權關系,睹狀異常不安,深恐病夫一旦不起,則將大受損失,因派醫士二人,為之診視。其一名為‘助分立,得此人之助,則病夫可以截而為二也。其一名‘亂(京音,應讀如爛)波生,謂彼來則禍亂將除之以生之謂也。二人均主張將病夫剖而為二,謂如此尚有一線希望,下部雖已不堪問,而上半截或不再受影響而得生存,此種斬釘截鐵之醫術,不知其何所本,病夫子孫,不忍親睹病夫生受腰斬之罪,業已一致反對云?!痹撐纳羁探沂玖酥袊柺芡鈬致缘默F實,并對當局進行嘲諷??l這樣的稿件,足以昭示《北洋畫報》媒體人對民國社會現狀的認知、態度,以及對時事的反應,對民族、國家命運的反思。
除了刊登抨擊類文章,《北洋畫報》的媒體人也會從傳播正能量的方面考慮,刊登一些具有積極因素的新聞事件,目的是為了引領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以期達到民族強盛、國家興旺的終極目的。例如《北洋畫報》媒體人在社會新聞版刊登很多關于國民體育方面的消息,諸如奧林匹克運動會、兒童健美比賽、女子運動會等方面的新聞。如1937年5月11日畫報社會新聞版,刊登了兩幅女學生體育比賽的照片:華東九大學運動會一百及二百公尺賽跑第一名,許美英小姐;京市九屆小學聯運會鉛球第一名,阮文卿。女運動員臉上洋溢著青春的笑容,整體展示出來的是健康的美,是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又如1937年6月1日刊登了“上月廿九日在平中山公園舉行之平市兒童健美比賽大會”的照片,向社會傳遞一種正能量:強身健體要自兒童抓起,民族焉能不興旺。再如1937年6月3日刊登天津全市中小學春季運動會開幕日會長凌勉之致辭與小學生表演團體操之情形的照片,同期還刊發了筆名為左右的詩歌《津市中小學春運會雜詠》,其詩序云:“津市中小學春運會開幕之日,因天氣炎熱,當主席致辭時,謂此次運動會可一洗外人譏我為病夫之污點,……”雖然左右的詩是諷刺主席致辭時就有學生暈倒的事,但詩序還是透露了當時社會對舉辦運動會,對洗刷“東亞病夫”的民族期許與追求。
總體說來,《北洋畫報》刊登傳播時事的文章,風格不同,內容各異,但都無一例外建構出媒體知識分子的國家想象,即擺脫東亞病夫的稱號,結束飽受侵略的命運,希望民族興旺、國家強盛。
二、投稿人的國家想象
《北洋畫報》文藝版刊發了很多社會文人撰寫的評論性文章,這些文章涉及戲劇、話劇、影視等方面。其中某些評論文章,不僅昭示出投稿人的文藝主張,更折射出當時社會知識分子的國家想象。
戲曲評論方面,如1937年5月8日《北洋畫報》刊發乙威《趕三之幽默》云:“余寫<伶人大悲傳>后,曾附識云:‘史載義伶甚多,諫伶則未有也。實則諫為伶人天職,義以近私,諫則近公,大小有不同也。教育家居恒告吾人于大處著眼。處廿世紀中,伶人亦社會教育家也,能不以身作則,著眼大處哉!……本以舊劇題材,多猥瑣之事,不如著眼國家興亡,忠奸果報,評其來龍去脈而表演之?!宋蛴袡鄤菡?,不喜聞人諷諫,惟有趨幽默之一途耳?!弊迦艘彝J為,戲曲演員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社會教育學家,應承擔起教化之責,通過自身對劇本的演繹,通過詼諧的方式,著眼于國家興亡、忠奸大義,繼而針砭時弊。乙威的文章傳達出他本人對戲曲從業者的期望,也折射出他作為社會知識分子的國家想象,即國家興亡,人人有責。
話劇評論方面,如1937年6月1日《北洋畫報》刊登一張北平劇團公演之“阿Q正傳”中阿Q向吳媽求愛的照片,6月8日刊登已非的《阿Q上演失敗》:“上月廿九、三十,北平劇團上演《阿Q正傳》于長安戲院。觀客中有坤伶李桂云,對李藝員所飾之阿Q,大呼有趣,于是乎乃知阿Q上演之失敗。蓋魯迅原作,實用阿Q代表一般‘精神勝利之中國人,若僅‘有趣而已,是不啻與原作者以污辱!原作之精神,阿Q實為一令人哭笑不得之人物,若編劇者僅為‘生意經,殊無以對九泉下之魯迅,更無以對熱心之觀眾!據余所知,阿Q劇本有四,為許幸之的,田漢的,袁梅的。許劇為六幕,場面有過剩之嫌;田劇為五幕,牽扯太多,已失原作之精煉;袁劇系以紹興土語寫成,魯迅生前已予以確切批評,茲從略。然以上三劇本,雖失之冗泛,而于劇中人個性尚無大差。北平劇團上演者,具三本之短而無其長。劇本人物減少至十二個,此或為‘經濟關系?而十二人中賓主不分,則為不可原恕之失敗。阿Q雖做到‘言語無味,面目可憎之程度,而實際亦不過可憎與無味而已。至于行動之可笑,僅屬舊劇中之‘小丑化,誠不足與言藝術也。”《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小說,在小說里傳達出魯迅對民國社會現狀的批判,對民族精神的反思,映射出的是魯迅對國家、民族的想象與夢想,因此話劇版的《阿Q正傳》也應秉持這一原則,體現這一精神,繼而昭示出話劇界對國家的想象與夢想。已非在文章中批判了“有趣”版《阿Q正傳》,認為這種不負責任的改編、演繹,完全顛覆了魯迅本意,對于針砭時弊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有害的。評論人已非極力批判“戲說”式的文本改編,反映其對魯迅先生之于國家、民族想象與夢想的認同。
影視評論方面,如1937年6月29日《北洋畫報》刊登署名軼庵的《談國際影星羅朋》:“國家固不能舍國際以獨立生存,藝術事業,亦不能舍國際而單獨進展。電影出品,受國際之影響尤巨。往日國之敗類,以電影為業者,往往暴露我國及國人之污點,以取媚外人,以冀多所獲利。今則人民知識日高,團結日固,對于此種有辱國體之舉動,莫不疾首痛心,深惡痛絕之。且有愛國之士,欲從電影一途,以發揚民族之美德,一洗從前之污垢,而爭榮于國際。但此志可嘉,而進行則稍感困難。蓋電影一項,編撰劇本易,選任演員難,誠欲發揚民族美德,非有富于才藝,情感熱烈之青年演員,不可以成其事。故歷年來,京滬港各制片公司,努力從事,苦心孤詣,雖制片甚多,然在國際影壇,一露頭角者,僅《漁光曲》一片耳。夫《漁光曲》一片之佳,端在演員支配之適當,且能痛刷我國影片充滿舞臺化之疾病?!彪娪啊稘O光曲》已難以見到,對它的劇情、藝術成就也難以評價。但據此文可知,《漁光曲》在當時國際影壇是極為成功的,其成功原因是弘揚了民族美德,洗刷了舞臺化弊病。通過對影視界狀況的批判,對中國電影的反思,足見軼庵認為電影應當弘揚民族美德,應當以弘揚民族美德的電影爭榮于國際。這是以軼庵為代表的民國影評人的國家想象,具體而實際。
《北洋畫報》的評論文章對發生在城市中的文藝現象進行批評,并在批評過程中建構出民國知識分子的國家想象。
總而言之,《北洋畫報》作為城市書寫的一種類別、載體,構建了媒體人與投稿人兩類知識分子的國家想象,折射出民國整個社會知識分子的國家想象與夢想。雖然民國知識分子的國家想象有著時代性、具體性,但從希望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角度而言,又與現在的“中國夢”是相通的,是一脈相承的。
(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