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
●一個農業合作社的貸款之困
經歷過水果滯銷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愿意當季以低價賣出,可以把水果冷藏起來,錯季選個好價再賣掉。因此建設一個能儲藏的冷庫成為水果種植必不可少的配套設施。這是山西省臨猗縣桂江鮮梨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理事長王桂江所籌劃的一件大事。
2013年,王桂江領著黃斗景村村民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全村200多公頃地中,種了113公頃的梨樹和66.7公頃的蘋果樹,水果產業成為全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水果年產量上萬噸,王桂江成立合作社之初就開始謀劃建個冷庫。從信用社到銀行,幾趟周折下來,人瘦了一圈,貸款卻不見著落,建冷庫動輒上百萬元的資金讓他犯了難:“要是建不起來就只能希望果子都能賣出去了,可這樣冒的風險太大了。”
“有房屋、土地、果樹這樣現成的東西,卻不能擔保、抵押,憑合作社的資質,銀行、信用社又不給貸。”談起貸款的艱難,王桂江有些苦惱。
桂江合作社貸款的遭遇道出了大多數農業合作社作為法人在尋求發展資金上的苦衷和無奈。
●尋求貸款的無奈變通
“如果去租冷庫,減去運輸費、租金,本就不高的收益就更少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王桂江說。為了能及時把冷庫建起來,不得已,只能發動合作社的社員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他介紹,低于3萬元的,不需要擔保,超過3萬元的需要兩人聯保,而個人貸款的最高額度只有5萬元,利息還得由他來還。
自籌資金、民間借貸、銀行貸款是目前農村合作社融資的主要方式。王桂江說,不能以合作社名義向銀行貸款,現在只能通過前兩種方式。現在針對農村的民間借貸很多,但其借貸利率卻往往比銀行的基準利率要高,有的甚至超出2倍,這壓縮了農民們本就不高的利潤空間,普通農民很難承受。“農民的收入本身就少,再讓他們拿錢蓋這蓋那,工作可不好做。相比之下,農民自己向銀行貸款籌錢是最合算也是最現實的途徑。”
靠著七拼八湊、東挪西借,小規模的冷庫終于落了地。可繼續投入種植業的資金又面臨短缺。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一些合作社為方便貸款,在合作社之外出資再注冊一個相關的公司,注冊資金只能套牢在那里。后續資金跟進的乏力讓農業生產投入不能得到保障,讓農民的積極性和對產出的信心大大受挫。
農業的周期性較長,從最初的設施、基地建設到種植、儲藏、加工,尤其隨著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推進的步伐加快,資金的投入量在增多。單靠村民小額度的自籌資金這種單一的融資渠道,作用已顯得微弱。
從長遠來看,農民還是寄希望于信用社、銀行這樣的強大資本來蓄力。“像我們這種剛起步不久的合作社急需銀行貸款支持,但擁有的土地、房屋、農業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政策影響,都不能作為抵押物。”王桂江說,“社員小額信貸的變通方式也不是長久之計,真的是左右為難。”
●涉農貸款陷入“高不成低不就”
然而,同樣從事水果種植的山西省臨猗縣忠定合作社的貸款遭遇卻大大不同。2008年合作社成立之初,注冊資金125萬元,2009年又注冊了“老吳”品牌,入社社員也由最初的7戶發展到125戶,輻射3個鄉鎮12個自然村。社員人均收入由最初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如今的近2萬元。
品牌叫響,蘋果暢銷壯大了合作社的實力,擴大了產品知名度,也讓信用社的貸款不請自來。但是面對送上門的“福利”,合作社卻沒有欣然接納。
合作社理事長吳忠定解釋說,“不是不想要,實在是怕麻煩。前期要進行信用度的審查、認定,需要耽擱一段時間,后期又得忙著還款,貸款期限短。碰上收成不好,銀行的貸款又不能拖,還得拆東墻補西墻。”
他的話道出了金融機構在涉農貸款形式、程序上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急需資金而達不到貸款條件的合作社嗷嗷待哺,而能納入服務范圍的貸款對象卻消極回應,金融機構的境遇也讓其自身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農業合作社是農村、農業發展的新型主體,也是金融資本支持的重要對象。“由于合作社將土地、房屋、農業設施等作抵押而存在的風險,農信社只能拒絕向其貸款。”臨猗縣農委主任徐應全說。
但是,涉農資金的選擇性放貸使得大多數新生的合作社被拒之門外,勢必阻礙了土地規模化、農業現代化趨勢下金融資本進入農業、支持農業發展的步伐與動力。
●貸款之困,困在何處
農業合作社作為法人應該享有向金融機構貸款的資質,可現實是合作社只能選擇他法尋求資金支持。農業合作社貸款難的問題出在哪里?
“農業本身就是一個風險行業,經營周期長、利潤低、抵御自然與市場的風險能力差。”當地基層銀行一部門經理徐應全說,這是從事農業種養的農業合作社和金融機構思考的首要問題。并且合作社采取成員進退社自愿原則,獲得的收益大部分是實行分紅和返還的分配方式,使得合作社內的資本和資產運營與維持始終處于不穩定狀態。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農業合作社的市場準入門檻比一般企業低,一個合作社只要有5個以上農戶就可以注冊,且無需現金注冊。過于寬松的市場準入條件降低了合作社的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農業合作社大部分還處在初級農產品生產階段,品牌優勢較弱,只能簡單地按照市場行情去組織生產、銷售,無力應對多變的市場。
從成立、管理到經營,合作社自身存在的問題降低了它的抗風險能力,也減少了信用貸款的籌碼。
而這只是合作社貸不到款的一個原因。王桂江說,信用社過多看重的是合作社的經營狀況,而不是考慮房屋、土地承包經營權這些擔保抵押物。對于大資金的農業設施,信用社會以沒有抵押擔保推辭。
“因為風險的存在,銀行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的擔保抵押評估還不完善,所以銀行和信用社在抵押物的范圍和貸款額度上都會受限。”徐應全介紹。
但是,金融機構支持農業不能只想錦上添花而不想雪中送炭。面對風險,金融機構有選擇性地貸款是為了規避風險,但不能逃避風險。針對不同的合作社發展應該調整貸款模式、拓寬抵押物貸款范圍、簡化貸款程序,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速度。徐應全建議,與此同時,合作社應該完善自己的資金、財務等管理。在政策層面,政府要盡快實行農作物的相關合理補貼和農業保險以降低農業風險,為合作社貸款減少阻隔。
(原載《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