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隨著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民投資理財渠道匱乏,要么簡單地把手中的閑錢存入銀行,所得利息卻趕不上物價上漲;要么鋌而走險,把錢貸給周邊需要資金的人。以筆者調查的某村為例,由于農戶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較難,農村民間借貸活動較為活躍,2013年該村有32%的農戶參與民間借貸,雖然民間借貸利率不菲,但放貸風險很大,每年因民間借貸引發的經濟糾紛案件較多,對債權人的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有的因此血本無歸。有的盲目攀比,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人情消耗;更有人將多年辛苦積蓄反復用于翻修房屋,造成資金及建材、土地等資源的浪費;還有的農民參與酗酒、賭博等活動,導致辛苦一年所剩無幾,甚至入不敷出。
引導農民群眾科學理財,實現家庭財富的保值增值,為此建議:
一是開展金融下鄉,增強理財意識。一方面,應充分發揮鄉鎮電視差轉臺覆蓋面廣的優勢,大力宣傳投資理財知識,傳遞相關投資理財信息,幫助農民群眾更新理財思路;另一方面,農行、郵政儲蓄等農村金融機構應安排專業理財人員為農民答疑解惑,讓農民知道如何獲得利息收入最大化,如何購買貨幣基金、實物黃金、債券、保險等理財產品,引導農民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增值方式,優化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對參與民間借貸的農民群眾,要引導農民注意借款人是否有良好的抵押或擔保,切實降低借貸風險。積極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念,堅持勤儉節約,量力而行,杜絕酗酒賭博、大操大辦紅白喜事、盲目攀比建房面積等不理性的消費方式,應將積蓄用于子女教育、贍養老人,或購置太陽能熱水器等農村清潔能源產品,既可享受財政部門給予的定額補貼,又能提高生活質量。
二是參加惠農保險,享受政策福利。為了幫助農民抵抗風險,政府財政每年斥巨資用于支持能繁母豬保險、奶牛保險、水稻保險、“兩屬兩戶”(軍屬、烈屬和低保戶、分散供養的五保戶)農房保險等政策性“三農”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民群眾積極參加政策性“三農”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能充分享受國家惠農政策,降低種養風險,保障農業收入,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三是鼓勵投資創業,提高收入水平。引導農民利用閑錢創辦或合辦種殖、養殖、加工企業,圍繞本地資源優勢,通過承包、租賃、入股等形式,進行荒山、荒地、荒灘等資源開發,增加收入。鼓勵農民工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既可享受財政部門為農民工提供的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也可提升自身就業能力,使農村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增加打工收入。
(湖北襄陽市襄城區財政局441021 郝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