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選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廣州市內道路綠化配植的情況,對橋底綠化帶、行道樹綠化、道路外邊線與道路紅線間綠地、交通島綠化、道路綠化隔離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決辦法。
關鍵詞:道路綠化;森林城市;生態園林
前 言
城市道路綠化設計以喬木為主,喬木、亞喬木、灌木、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全面地合理安排,構成復層混交,相對穩定的人工植被群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目前廣州市的城市綠化雖然基本上滿足了美化環境、遮蔭等基本功能,但是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尤其是作為城市綠化的骨干——道路綠化,具有以下不足之處:①有花、香味的植物種類偏少,與廣州具有的“花城”之美譽不相稱;②綠化的平面構成較為合理,但是立體構成上過于單調,景觀和功能上缺乏層次感;③部分綠化的規劃、改造出現了“因噎廢食”的現象,對于一些道路綠化過于追求景觀效果而忽略其實際功能和日后的維護工作量等。
1 項目研究范圍及目的
本研究范圍為廣州市內道路及道路周邊綠化地塊(重點對象為立交橋綠地、高架橋底綠地、行道樹綠化、道路外邊線與道路紅線間綠地、交通島綠化、道路綠化隔離帶等),通過現場踏勘、分析及研究,最終目的是為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廣州市城市道路綠化的發展及規劃決策提供科學參考意見。
2 現狀分析
廣州市目前的道路綠化樹種種類偏少,生長正常(生長健康的比例占50%以上)的樹種僅有31種,基本上均為滿足遮蔭功能的綠化樹種,只有8種為觀花或有香味的樹種,7個樹種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種類顯得相對較為貧乏;從而顯得廣州市的道路綠化景觀較為單調。
在引種馴化工作方面,相對于深圳市等經濟發達地區而顯得稍微落后。對于一些外來樹種的引種選育工作不夠嚴謹,部分樹種沒有經過十分嚴格的馴化觀察工作、證實其確實適合廣州地區氣候及環境便進行引種栽培和推廣,或者只顧追求經濟效應而忽略道路綠化的實際功能,如海棗、假檳榔作行道樹即為一例。此外,在鄉土樹種馴化培育方面的工作十分滯后,對于一些觀賞效果較好、適應力較強的鄉土植物,如桃金娘、野牡丹等,卻未有進行開發利用。
3 廣州道路綠化分析
3.1 高架橋下綠地(地點:六二三路高架橋底)
(1)目的:選用多種耐陰植物,對目前過單一的橋底綠化進行改造,同時努力營造豐富多樣、多層次的道路綠化景觀效果,改變目前高架路下過于單調的景觀效果。
(2)景觀現狀:綠化植物僅有蜘蛛蘭和灰莉兩種,而且蜘蛛蘭面積很大,景觀缺乏層次感而過于單一,灰莉在光照不足的情況下雖生長正常但難以開花。橋墩裸露,沒有綠色植物遮蔽襯托。
(3)改造措施:選用多種耐陰植物,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種植,保留小部分原有的蜘蛛蘭,利用其陰生開花的優點豐富觀花效果。橋墩位置使用固定鐵網進行攀援植物栽培,以耐陰藤蔓植物掩蓋生硬刻板的混凝土建筑。
(4)未來趨勢:高架路下方多為蔭蔽、易積水的生境,惡劣的生境造成該處綠化的生態功能一直以來均較差,無法發揮美化環境、優化生活的功能。城市高架橋外觀比較生硬,空間比較壓抑。在高架橋引道兩側及橋下有限空間進行多層次綠化美化,在高架橋橋墩等處,均種植攀爬植物,創造豐富多彩的綠化景觀效果。今后除繼續篩選、使用耐陰植物進行地面綠化外,亦應注意橋墩綠化植物的開發,如選用綠蘿等耐陰觀葉藤蔓類進行綠化,改變以往僅有辟荔、爬墻虎的局面。也可考慮種植鴨腳木、棕竹、幌傘楓、假蘋婆、榔傘木等較耐蔭的喬灌木。橋底綠化帶部分地方光照不足,要選擇耐陰的植物品種。綠帶內滿植耐陰地被植物,自然生態的配置各式耐陰小灌木,改善行車視野環境。人行橫道和道路出入口處的綠化帶端部及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采用通透式配置,以利行車安全。
3.2 立交橋綠地(地點:中山八路珠江大橋腳)
(1)目的:作為道路交界和街道中心的綠化標志,該處面積較大,適宜大量種植觀花、觀葉、有香味的園林植物,并且根據實際光照情況適當密植,響應“把森林引入城市”的號召,努力營造多層次的生態園林。
(2)景觀現狀:該處綠化目前樹種較為單一,草地面積過大,植物配置缺乏層次感,而且大多數園林植物沒有花可供觀賞。
(3)改造措施:充分利用立交橋下綠地面積較大的優勢,多層次喬、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多種植觀花樹種,做到一年四季均有花可賞的效果,而且適當密植,營造富有層次感的“橋下森林”。
(4)未來趨勢:綠化設計在滿足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大手筆生態種植樹叢樹群,形成通透開敞的綠地空間,配合所在地點特色、立交橋造型等,塑造獨特的城市節點空間形態和涵義,使之具有城市空間坐標定位的功能。對于目前大部分立交橋底園林景觀可觀性不強的現狀,可以根據具體的綠地面積和立地、光照條件進行搭配,充分利用立交橋下面積較大、有一定光照的特點,合理密植園林植物,把立交橋環島建設為“森林”模式。可供選擇的喬木較多,如大花紫薇、盆架樹、小葉欖仁、刺桐、紅花紫荊、藍花楹、火焰木、南洋杉、貓尾木、美麗異木棉、鳳凰木等。
3.3 城市主干道綠化(地點:小北路)
(1)目的:小北路是市區內的主干道,人流、車流量較大。作為市區的主要道路,其綠化景觀要滿足道路遮蔭、四季賞花的功能要求。
(2)景觀現狀:該路段經過道路擴闊工程之后,種植了垂榕榕、紅絨球和黃金榕綠籬。但目前遮蔭效果較差,道路綠化基本上無法滿足遮蔭的功能要求,行人在道路上行走和候車缺乏樹蔭遮蔽,在炎炎夏日頗感不適。而且該路段因路口較多,植于人行道處的灌木綠籬亦因此出現缺株、左右不對稱的現象,景觀效果亦難以體現。
(3)改造措施:補植冠大蔭濃的細葉榕,滿足行道樹遮蔭的基本功能要求,并在樹下搭配種植葉色、花色具有變化的灌木,給過往行人和駕駛員以美的感受。
(4)未來趨勢:舊城區道路的擴闊空間已不多,只能以目前的“喬木—灌木—花基”模式進行有限度的改造。樹種選擇上盡量使用鄉土、可觀花和芳香類樹種,或經試驗確實可以適應本地氣候和立地條件的外來樹種,并且要求樹冠高大濃密,滿足城市行道樹遮蔭功能的要求,如小葉榕、高山榕、海南蒲桃、白蘭、扁桃、秋楓、人面子、樟樹等。
3.4 交通島綠地(地點:東曉南路)
(1)目的:改造現有道路植物配植方式,營造生態道路綠化。
(2)景觀現狀:現狀綠化過于規則、植物品種少、缺乏層次感,人工修剪過多,景觀效果不自然。
(3)改造措施:改造原有單調的灌木、地被種植方式,采用盆架子、小葉欖仁、尖葉杜英等視線通透的高大喬木做上層,結合各類姿態優美的花灌木及地被,營造出視線通透、層次豐富的渠化島綠化景觀。
(4)未來趨勢:交通島內行車視距范圍內植物采用通透式配置模式。以自然生態種植為主,減少修剪量及后期維護費用。在島內種植幾棵蔭濃且定桿點高的喬木,給在島上停留等候紅綠燈的群眾以蔭蔽,使設計更趨人性化。
4 研究總結
通過歸納總結,我們認為今后一段時期內廣州市道路綠化的配置原則應該為:①適當增加植物種類的數量,并且盡量選用觀花功能較強的種類,結合花期的調整與搭配,使廣州市成為“四季常青,時時有花”的真正的“花城”;②道路綠化要盡可能增加垂直層面的層次感,使景觀效果更為豐富,并且盡可能接近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給人以自然、美觀的感受;④綠化配置和施工的養護管理應該向低維護方向發展,避免大量的修剪、養護、更新等工作,以利于減少綠化管理的人力物力。
參考文獻
[1]《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97).
[2]王浩.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