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
摘 要:現代城市建筑應體現城市歷史文化風貌和自然生態格局,體現低碳環保,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綜合防災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城鄉規劃引領城鄉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創造特色鮮明的城市空間形態,改善人居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武漢市建設工程規劃中用地、市政、建筑的發展現狀,針對這些現狀淺談了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設用地;市政交通;建筑規劃;武漢市
1 建設工程規劃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1 建設用地問題
2013年,武漢市土地供應總計推出258宗,土地規模1350萬m2,從成交地塊空間分布來看,主城區成交占總量的比例超過六成,從各區同比增長率看,主城區成交規模下降,遠城區小幅上升。分析建設用地綜合規劃,存在以下問題:
(1)土地粗放式利用長期以來武漢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利用方式粗放,存在著建設項目土地征而不用、征大用小或盲目圈地的現象,造成土地資源的閑置、浪費。同時在城鎮建設用地內部,用地布局不盡合理,土地級差效益未能充分發揮。
(2)生態用地控制困難武漢在都市發展區中單獨劃出1814km2,作為生態保護范圍,僅允許確需建設的道路交通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生態型農業設施、公園綠地及必要的風景游賞設施等四類項目,但部分工業、倉儲類等各類項目對生態區域存在較大的影響。
1.2 市政交通困境
武漢市作為華中地區唯一的特大型城市,長江、漢江穿城而過,形成了其‘兩江三鎮的獨特地理環境。在中部崛起的號召,武漢市城市圈的快速發展建設,但在發展過程中,日益嚴重的市政交通問題困擾武漢,成為制約兩型社會改革的‘瓶頸。武漢城市發展中,市政交通的困境包括以下:
(1)天然地形限制,交通整體規劃缺陷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加之城中湖泊分布,形成區位相互獨立的交通體系,彼此通過橋梁及隧道連接,市政交通呈環形放射模式。此模式存在自身缺陷,導致眾多交通問題,其中過江通道的擁堵,成為武漢市兩型社會發展自然瓶頸。
(2)交通規劃滯后,路網密度不足因城市自然歷史特點,在城市發展中因主城區功能和結構規劃復雜。市政道路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及相應的科學論證,導致武漢市現行交通路網基本在各自區域相對獨立發展,加之武漢市路網密度較低,主次干道循環能力較差,停車區域規劃不足,整體交通系統屬于城市發展薄弱部位。
(3)交通建設滯后,城區工地遍布例截止2013年,武漢市過江通道有5橋1隧(三環范圍),過江日交通流量為48.3萬臺,其中內環長江大橋、二橋和隧道承擔過江總量的60%。高峰時段,均已處于高負荷運行,兩岸通道口擁堵突出。另外2013年武漢市全市工地數量1.1萬個,部分區域每平方公里高達2個,由于城建項目晝夜開發,在交通管理,環境影響均加劇混亂。
1.3 建筑規劃現狀
建設規劃管理為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住品質的目的,體現生態宜居的城市發展戰略精神,彰顯武漢市濱江、濱湖及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特點,從城市界面、景觀、色彩和建筑產品性質等幾個方面提出要求,但現實存在突出問題:
(1)建筑產品自身缺陷因武漢市城市城市總體規劃特點,建設項目開發單元、兼容性和強度控制綜合考慮不足,加之開發單利益最大化目標因素,建筑產品規劃自身在建筑單體布局、建設高度等難以合理化,造成建筑日照、采光、通風等方面綜合功能效益較差,建筑產品自功能舒適性不足。
(2)建筑產品配套設施簡單城市商業建筑交通不便,停車資源緊張,住宅建筑居住生活不便,周邊各項配套不足,同時周邊道路、綠化等指標均按人均指標分布,未考慮城市配套規劃綜合需求,建筑產品無法較好融入城市之中。
2 解決工程規劃存在問題的一般措施
2.1 統籌建設用地開發理念
(1)保障科學發展用地武漢城市建設用地始終貫穿節約集約用地建設‘兩型社會的理念,根據城市規劃應針對不同區域各類土地的統籌協調利用,優化主城建設區、重點功能區及產業集中區、生態用地區、基本農田集中開發區等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區,加快建設用地規劃開發,制定差別化土地利用政策,強化建設用地調控和空間引導。
(2)控制城市用地高效開發根據資源、環境、基礎設施等綜合承載力分析,為各類要素布局,交通、市政設施等系統安排,以及用地開發強度,各類城市功能配置等形成支撐。定期評估各類要素用地,完善土地實施經濟機制,制定保護和節約的激勵政策,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和永續利用。
(3)保護土地生態控制線依據武漢市1:2000生態控制線區分生態底區和生態發展區,創新新農村建設模式,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通過遷村騰地,運用土地流轉、增減掛鉤等政策,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增強城鄉發展活力,提高生態用地使用效率,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
2.2 建立新型市政交通模式
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健康發展,對常規公共交通規劃涉及的公交專用道設置以及公交場、站選址和用地標準等內容提出技術要求,加強對重大交通設施的安全保障和控制管理,市政公用設施選址布局要求、衛生防護等。充分發揮武漢市區位與交通特點,適應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引導城市空間結構調整和功能布局優化,實現各種交通方式高效銜接,構建安全便捷、公平有序、低耗高效、舒適環保的綜合交通系統,促進區域交通、城鄉交通協調發展。
同時利用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系統運行效率;實施區域差別化交通管理政策,強化交通需求管理。加強交通法規建設,完善制定交通管理規劃,強化道路交通安全建設,加大交通安全社會宣傳力度。
2.3 優化建筑規劃設計思路
加強城市建筑規劃和城市空間形態建設管理,建立全市城市設計編制和實施的協同組織機制,以城市建筑設計為先導,促進園林綠化、歷史文化、旅游、廣告亮化、沿街立面及環境整治等相關工作的聯動,不斷提升城市設計水平。進一步完善城市空間管理體系,建立以土地儲備和供應計劃、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等為手段的空間引導機制,將城市設計由空間引導型向引導與控制型轉變,實現城市設計對規劃實施的有效指引和城鄉規劃的精細化管理。
3 結 語
總之,在城市的規劃管理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科學的嚴謹態度規劃城市,以務實的作風建設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才能夠建設出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態、和諧、美好城市。
參考文獻
[1]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2012(02).
[2]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漢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2013年第4期.2013(10).
[3]武漢市人民政府令第248號文.武漢市建設工程規劃管理規定.2014(01).
[4]武漢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武漢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