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敏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的提高,人類對環保節能的影響漸漸重視起來,所以綠色建筑成為了當今的熱門。當今建筑行業,不僅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比較高,而且還是一個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行業。發展綠色建筑對人的健康、節能、環保等都有著深遠影響。本文就是對綠色建筑中設計的要點進行簡單的探討,希望可以對未來綠色建筑的發展有一定幫助作用。
關鍵詞:綠色建筑;建筑設計;設計理念
引 言
當今世界,隨著人口快速增長,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對資源能源的消耗量的提高,資源銳減,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和發展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愈演愈烈。而中國是一個能源極其貧乏的國家,對能量的消耗、能源的浪費又是非常驚人的,人均對綠色植被、生態環境的享有程度已經少得可憐。據調查,中國僅在建筑上能耗是歐洲住宅能耗的三倍,城市和居住區的整體勢態環境比歐美城市居住環境更為惡化。我國的綠色建筑正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國家頒布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對建筑耗能的問題的強調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但是真正的綠色建筑設計應從建筑師的觀念入手,在關注建筑形象的同時,切實將生態環保策略應用到建筑中,處理好建筑、環境設計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實現人工環境要素與自然環境要素的良性循環。
1 綠色建筑設計的特點分析
對于綠色建筑而言,其建設方案應當在設計過程中遵循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同時,還要體現綠色平衡之理念。它主要是通過先進技術的應用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將綠色配置、通風、采光、圍護結構低耗以及新能源開發利用和綠色環保建材的應用進行優化和整合,以便確保所設計的建筑能夠實現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1.1 節能性
綠色建筑設計,可確保自然資源耗損降到最低。在實際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地利用太陽能、地熱、風能以及生物能等自然可再生能源,結合現代高效節能技術,可以有效防范污染、廢物的產生。據測算,根據綠色建筑設計方案建造的新建筑結構要比傳統的建筑結構建設少耗能70%左右。
1.2 環保性
合理地應用土地資源,利用沒有污染、可二次重復利用的建筑材料,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類似于生物鏈的循環系統。綠色建筑設計所強調的是從原始材料生產、加工以及運輸再到應用,甚至到該建筑結構被廢棄或拆除,整個過程都要本著對生態環境負責的態度,這是建筑設計環保性特點的重要體現。
1.3 地域性與宜居性
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強調的是本地建筑材料的應用,尊重的是本土人文與地理風貌。因此,在建筑設計風格上一定要力保本土化。建筑設計中只有融入了地域性,才能建設出健康、宜居的環境。
2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基于以上對綠色建筑的特點分析,筆者認為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保持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協調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與生態自然環境的有機協調,為當前建筑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通過在工作中建立健全綠色設計和管理理念,以生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為基礎要求來對設計工作的各方面要求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和處理,促使其在設計實踐中發揮作用。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針對實際要求進行全面的設計與規劃,同基于周圍的環境進行一體化設計,調整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在建筑設計實踐中,首先應當遵循實際要求,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進行研究。從本質上來講,該種發展模式與建筑設計理念也是基于生態理念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種保護自然資源,實現全面發展的一種設計理念。
2.2 綠色建筑設計整體規劃
在綠色建筑設計整體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人與生態環境、社會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將建筑結構與生態環境視為一個微生態系統,并對其進行功能分區,以確保建筑結構間的暢通性。同時,還要考慮建筑結構的朝向、形體以及彼此之間的間距和綠化配置等。整個規劃設計應以中小型化、智能化和花園化為一體,不斷提高綠色占地比例;建筑裝飾材料的選擇與應考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對空氣、能源消耗以及可能造成的水污染;同時還要對建筑綠化、樓間綠化、沿街綠化布設等進行全面的考慮,以減少多品種、立體感以及多層次的綠化環境,以便使人類能夠更加貼近自然,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在設計取景過程中,應當因地適宜,盡可能地選擇可以與建筑結構相一致、一體化的景觀模式。尤其要注意盡量解決新舊建筑結構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建筑結構一體化與全面化發展。
2.3 綠色建筑設計中的合理化選材
玻璃材料是當前建筑保溫技術生態化節能的重要表現。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市場上出現了吸熱、熱反射以及低輻射和電敏感等類型的玻璃。實際設計過程中,可將這些玻璃材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高效能復合型構造,達到生態保溫效果。從實踐中可以看到,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用太陽能電池進行發電(如圖1),既沒有污染,也不會產生噪音。
利用太陽能可將建筑結構的內部變暖,將太陽能集中在集熱器之中或者經光電池轉化為能量進行存儲。目前來看,太陽能光電材料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建筑生態建材,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廣泛應用。
2.4 綠色建筑單體設計中能源節約
外墻內保溫是綠色建筑設計的重點,即在建筑外墻結構中加設保溫層,在外墻內側用苯板、保溫砂漿填筑。建筑外墻內的保溫保護點只是存在于建筑內墻以及梁柱的內側,建筑內墻、板所對應的外墻部分則難以得到材料保護;同時,在露水浸漬、凍融條件下,可能會發生保溫隔熱墻面出現開裂和發霉現象。在建筑外墻內保溫施工過程中,使用比較廣泛的技術是增強石膏的聚苯保溫板,即在內墻上貼上適量的聚苯板、絕熱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它主要是以聚苯乙烯樹脂為原材料,在發泡劑作用下經加熱預發泡,在模具中成型的一層塑料板,內部有著大量的封閉微孔,俗稱EPS。
2.5 綠色建筑設計中的自然通風與天然采光
對于自然通風而言,它是建筑結構環境調節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實踐中,影響其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建筑結構平面布局、三維空間以及立體設計。通過室內自然通風效果模擬可對建筑布局進行調整和優化,全面掌握擬建地點的空氣流動、氣化變化情況。通過合理開窗、室內合理布局等方式,可以有效實現自然通風之目的。比如,可設置適量的低窗,使之與高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突出進出口位置的高度差。此時熱空氣會上升,經高窗有效地排出室內,而涼爽、新鮮的空氣則由低洞口進入,即煙囪效應。除自然通風設計外,還要注意光照應用設計。
3 結束語
隨著經濟,環境,健康等諸多因素的迫切要求,綠色建筑正在迅速發展,在建筑領域里,我們呼吁更多的設計師投入到綠色建筑設計中,提倡各種建筑生態技術的應用,發展綠色建筑。這不僅有助于推動全球環境質量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于春普.系統化、生態化、現代化──城市生態學與開拓城市規劃的新思路[J].北京規劃建設.1994(04).
[2]劉甦,亓育岱,趙繼龍.在無序中尋求環境共生——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圖書館創作[J].建筑學報.2003(10).
[3]劉煜,DeoPrasad.國際綠色生態建筑評價方法介紹與分析[J].建筑學報.2003(03).
[4]陳露.綠色生態建筑風起云涌節能節地房屋勢在必行[J].西北建筑與建材.2003(01).
[5]劉志霞.論綠色建筑與節能設計相結合[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