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 要:本文從建筑形式的生成角度出發,以湘西吊腳樓為例,運用建構思想分析闡述了中國傳統木構民居中材料、結構、構造方式等方面的建造特征。同時,提出用建構的邏輯去理解木構民居的觀點并將其運用于現代建筑設計。
關鍵詞:木構民居;建構;湘西吊腳樓;材料;結構;構造
1 建構概念的運用
“建構”原意是指利用木材、石材、混凝土等各種材料,以一種符合理性邏輯的方式合理組合構造在一起。隨著現代建筑設計的深入,現如今建構理念已不僅是一種構造過程,更是將建筑師的感性與邏輯思維傾注于建造過程的詩意創造的方式。
“建構”的實質是強調以邏輯性出發,回歸到建筑建造的本體與原型,并且忽視過多的外在因素與人為附加意義,它所關注的更多的是對建造過程的思考,利用合乎自然規律的手段塑造功能空間。
我們回顧世界建筑的起源,無論是中國的木構民居還是西方的石構建筑,其建造的原型即是利用最適宜當地氣候自然條件的材料,用最為合理牢固的構造方式而搭建出適宜人居住的建筑空間,雖無可以裝飾與雕琢,但這種建構過程則是真正把構建空間的實用價值和表現力學的美學意義統一起來。在這里,我們脫離風格、流派、裝飾等設計思維,回歸到建筑原型來探討中國木構民居。
2 木構民居形態形式的建構思想
木構建筑是人類歷史上最早興建的建筑類型之一,而在中國傳統建筑工藝中,木構建筑更是憑借精湛的結構技術和構造的藝術特色而在世界建筑史中獨樹一幟。
建構的原始概念,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根據自身需求而逐漸形成的,因此,筆者試從中國傳統民居的發展中發掘其價值意義。根據中國各地居民的當地生活生產需求,中國傳統木構民居利用地域性很強的材料,創造出了適宜居住、因地制宜的居住建筑體系。在于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上,受降雨量、排水等影響而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在材料上,使用杉木作為結構材料,其搭建構造的形式傳達著材料的特性與結構的邏輯之美。
下面以湘西鳳凰古城的吊腳樓為例,從形態、材料、結構和構造方式等幾方面介紹建構原理的應用。
3 以湘西吊腳樓為例探究建構思想的運用
3.1 建構形態
我們從建構思想的角度探討木構民居的建筑形態時,注重建筑與當地地理環境及基地特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此形成的建筑形態及空間則是最適宜本地條件、空間利用率最大的形式,可以說是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為適應周圍環境,合理利用地形條件的結果。
湘西的自然條件比較特殊,氣候常年潮濕,地形也多為崎嶇的山地,而吊腳樓這種特殊的民居形式的出現也正是為了適應這種變化豐富的地形和潮濕的氣候。民間吊腳樓上層多為臥室等,底層則為谷倉柴房等,或者如鳳凰古城江畔的這種吊腳樓,其底層是下臨溪流的。這種功能布局也是為了適應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湘西吊腳樓為了防潮防獸,通常是只將房屋的一部分架空,而另一部分則擱置于坡地上,這種建筑形式也被成為“半邊樓”。這種半樓半地的民居建造方式更適應了湘西的地形,充分利用了坡地空間。而當房屋形式隨地形曲折變化時,不僅使得其外部形態參差錯落,也使得內部空間富于變化,構成兼具層次感和結構美,這對當代坡地建筑的設計也具有借鑒意義。
3.2 建構材料
建構原理要求對材料的選取應恰如其分,具有功能性、本體性、地域性、和創造性。合理的選用材料,不僅能達到結構上的穩定,還能帶來形體及空間上的創新,湘西吊腳樓就充分展現了建構思想的這一特點。
根據鳳凰古城的地理條件,其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因此木材則成為了當地的吊腳樓建筑中最多使用的建造材料。杉木,是一種具有非常好的結構荷載性能的材料,其能夠承擔軸向壓力、拉力或彎曲的荷載,因此被用作吊腳樓的梁、柱等主要框架材料。同時,其還具有自重輕的特點,進一步降低了吊腳樓的荷載。因此,選用杉木作為吊腳樓的框架材料,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
在建構的世界里,材料的選用十分重要,可以說是設計的基石。建構思想中就包含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進行結構及功能上的建構與重組,形成兼具藝術與功能的空間。建筑師賴特認為,必須根據材料的特性,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來處理每一種材料。而在各種建筑材料中,木材的縱向抗拉和抗壓強度最高,所以中國傳統建筑中都廣泛利用木材作為受壓構件。中國傳統民居即是充分利用了木材這種來源廣、易加工、抗拉抗壓性強等特點,對材料的力學結構性能進行展現,既能形成合乎當地環境的合理居住空間,又能展現出一種蘊含在材料背后的理性主義美學。
3.3 建構結構
無論是在建筑技術體系中還是對于特定的建筑形式來講,建筑結構都是最核心的部分,其對于限定建筑形態、空間及外觀都具有決定性作用。
鳳凰古城的吊腳樓,其在建構結構上屬于“廠”字形的穿斗式構造。吊腳樓的大部分建筑實體是建立于實地之上的,再利用梁、柱等木構件以“穿斗”形式的懸挑出主體建筑,這種利用坡地地形而選擇的建構結構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整個結構嚴謹合理牢固美觀,既不用一顆釘,也不需要基礎,整個結構框架符合力學邏輯,將構件的傳力過程清晰的表現出來。
這種構架方式所展現出的不僅是根據地形變化形成的結構形體,還展現了最終形成的空間形態與構架方式之間的關系。將建筑的構造過程真是地展現出來,使其結構體系一目了然,是中國傳統木構民居的一大特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通過日積月累,人們逐漸總結出最合理的建筑結構,包括瓜柱梁枋的搭接形式、開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復雜的力學邏輯。這樣形成的結構,不僅兼具結構性及穩定性,也將構造過程中的技藝美展現出來,成為木構民居的一大特色。
4 結 語
反思現代建筑界,與許多注重“形式炫”、“玩表皮”的建筑設計潮流相比,運用建構原理設計出的建筑往往更具有邏輯美及合理存在性。形式只是建構的結果,而非目標,秉承這一原則做出的設計,往往能兼具空間、形式與功能的最大合理性。這一點與吊腳樓這種民居形式的形成過程極為契合。
從吊腳樓居的建造角度來看,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及習慣,從而逐漸形成這種適應湘西氣候、地理、地形因素的民居形式。生活生產需求是建構的目標,而建成后的優美形式卻是偶然形成的。建造與功能是民居建筑所應解決的最基本問題,這也是我國木構民居的最主要關注點。
參考文獻
[1]于薇.湘西的風土民居[J].沈陽大學學報,2007.
[2]龍江.土家族吊腳樓結構解讀[J].華中建筑,2008.
[3]史立剛.形而下的真實——試論建筑創作中的材料建構[J].新建筑,2005.
[4]楊建華.桂北民居中的建構研究[J].華中建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