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婷
摘 要:和諧的本質在于統一多種因素的差異與協調,并使各個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發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把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審美理想,它經歷了致用、目觀、比得、暢神的不斷發展與逐漸豐富的過程,并從這四個方面影響著中國古建筑的設計哲學,因此,中國古建筑設計理念擁有了一種道德上的和諧意識并具有了倫理的內容。
關鍵詞:和諧理念;中國古建筑;體現
引 言
和諧由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我的和諧三方面構成,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世間萬物的總體把握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作為一種從古到今主觀上都追求的一種傳統理念,和諧的內涵和外延都有著極其深刻的淵源和哲學根基。
1 基于和諧理念的中國古建筑的建筑美學特征
建筑理念的真諦,就是遵循自然本體規律,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建筑是和諧社會的一部分,它是以其崇高和永久給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身心達到某種和諧與平衡。民居,作為居住類建筑的一個重要門類,是為了滿足人的生活需要而建,是具有血緣聯系的家庭成員的居住環境。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民居者,“家”也,每個人都有或者應有一個這樣的“家”,民居是天下蕓蕓眾生的生活庇護所。
1.1 環境美的道法自然
道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深刻的認識,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在《莊子·秋水》中提出,“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這種無為思想并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反對過多的人為干涉,人處于自然中,就要本于天然,處于自得。
先哲們在《三元經》里有言:“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榮”,這道出建筑選址的精髓:適宜的環境關系著事業的興隆與屋住的舒適,中國古代建筑師們的宜居智慧就體現在其建筑能夠與四周的自然環境相得益彰,這反映在其建筑的選址、布局、整體構筑空間形態以及其中蘊涵的和諧觀念中。
1.2 布局美的孝敬孝老
儒家主張以和諧的家庭為藍本,建立和諧的國家。而家庭內部關系的和諧,則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夫妻之間的互敬互諒來維系。我國古代社會里個人正是以忠、孝為坐標,在血緣、家族和國家中尋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這種行為主張個體對群體的服從,把家庭的和諧與社會的安寧建立在人對人、人對社會的服從、順從、協調基礎之上,而非對立、對抗和斗爭之上。
1.3 結構美的中和為貴
建筑是文化的一個縮影,反映著不同的社會功能,中國建筑以人的尺度體現著中國人樂生、重生的現世情懷。中國古建筑利用點、線、面、體以及色彩、質感等這些基本的構成要素,中和與人的感情、心理、趣味,汲取傳統藝術精華,使人與建筑產生共鳴,達到更深層次的整合,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這是民間技術與精湛工藝的有機結合。譬如,封火山墻的美與律動,墻面的虛空,空間的反轉以及色彩的質樸,均給人以極強的美的感受,如圖1所示。
許多思想家對“和諧”的本質從不同側面進行了論述,揭示了“和諧”的價值與機理。《中庸》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的境界,便是天地各在其位,萬物生長發育之狀態,是事物存在與發展的根本規律。
1.4 裝飾美的樂群貴和
中國古建筑的裝飾是非常重要一個部分。裝飾的細節、建筑結構與材料特性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意義各有不同,不僅包含了細節所表現出來的美感,還體現了民俗文化的內涵,同時也起到弱化承重負荷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性情和向往,并深刻的體現出了樂群貴和的裝飾精神。
“樂群貴和”還強調要以人際間的親和性維護社會的安定,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既要善盡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奉獻自己愛心,又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記·顏淵》),并努力維系倫理間的和諧關系。古代的這一整套綱常倫理構成了調節社會生活各種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對有效地實現人際的和諧有重要指導意義。
1.5 材料美的天人合一
建筑是人類用于適應環境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建筑與自然有著難以分割的關系,這種關系,除了建筑整體與環境的融合,更有作為建筑構成的材料與自然來源的關系;中國古建筑尤其注重源于自然,就地取材,這樣就使得建筑本身與自然更增加了一層親密關系,幾千年來,中國古建筑以土木為材,一脈相承,自成體系,表現出強烈的中國建筑文化的親地傾向與戀木情結。
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觀的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的觀點,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這也是莊子的“萬物與我為一”的“天和”境界,即人效法天,模擬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盡量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自然和合共生,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求得生態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核心,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體驗自然與人契合無間的一種精神狀態。如圖2所示的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 從城市的建筑布局和設計看和諧理念
如今我們看到的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所有留下來的宮殿建筑群、城垣遺址,基本上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描繪了東方一個無與倫比的城市——大都城,在馬可波羅的筆下,大都城“其美善至極,未可宣言”。如今我們已經無法領略當年的輝煌,但是,現存的明清北京城的建筑遺存,足可以讓我們為600年前的城市建筑而感到自豪。在元大都的設計過程中,主要的設計者劉秉忠秉承了儒家的思想,按照《周禮·考工記》對都城的設計理念,“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同時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儒家思想在大都城的建設規劃中得以充分體現。元大都以城市中心的什剎海這片水域為中心,城市的建筑在對稱式的城池中建設,以后的明清北京城,基本上沿襲了這種建設格局。整個城市等級森嚴,分為內城、皇城、宮城,全城以中軸線為中心,形成北京城的脊柱,城市的中心是金碧輝煌的皇宮建筑,西側有三海組成的宮苑,以它的特有景觀和嫵媚調劑了中軸線的單一,宮殿四周是井然有序的街道和胡同,胡同的布局均在大街兩側,居民在胡同居住,安寧祥和(見圖3)。由于城市的大街多是南北走向,大街上的店鋪及酒樓、餐館東西排列,給人以井然有序的感覺。綠樹與流經城市的河流又帶來美妙的生機和活力。
3 結 語
在和諧建筑理念中,道法自然的環境美、天人合一的材料美道出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相輔相成,汲天地之氣,凝自然之華的氣魄。現代地域建筑創作,也應從自然與人文環境入手,遵從自然規律,以地域環境為依托,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地域建筑”。文化是需要傳承的,在和諧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的今天,當代建筑師應當秉承前人留下的精神與物質財富,學習傳統民居的設計精髓,對優秀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喆.建筑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52.
[2]白晨曦.天人合一:從哲學到建筑[D].2013.137~138,91.
[3]李玲.中國古建筑和諧理念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