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宋丹丹關于《美麗的契約》改劇本的微博引發編劇爭議,該劇編劇宋方金、導演余淳參戰并各自放出長文后,論戰升級。其后不少業內知名人士加入,事件迅速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
網絡論戰不鮮見,但由于網絡圍觀的天然屬性,大多論戰往往演變成口舌秀場和相互攻伐,數個回合后,雙方一開始所持之觀點早已不被論者和圍觀者關心,“我們在談什么”需要多輪“倒帶”才能廓清。
但“二宋之爭”的劇情發發展有驚喜,“談什么”愈來愈清晰——影視產業鏈條上,編、導、演的合理運行機制如何建立。這讓這場論戰變得有價值起來。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思考正在發生。
首先,契約精神。年產15000多集的這個龐大市場上,有不少項目依然做不到這一點。論爭中,那些被曬出的霸王合同,讓這個行業傷疤格外刺眼。契約精神在電視劇創作中的另一個體現是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如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所言,話語權在影視創作活動中,出現交叉很正常,但要做到尊重知識產權。說直接點,—部電視劇雖然是編、導、演共同完成的,但電視劇本身的知識產權并不能“兼并”劇本的獨立知識產權,而修改權,正是其中的—項權利,除非有合同約定在先,修改權被讓渡。
其次,產品化運作模式的建立。編劇對劇本完整性和藝術性的保護是天性,而大牌演員“動本子”是行業積習,尤其是當大牌演員遇見非大牌編劇時。產品化思維,或可讓很多問題簡化:少點頤指氣使、多些緊密協作。編劇授權導演修改劇本,或編劇參與拍攝修改,均應寫入合約,不同項目根據具體情況匹配不同的編、導、演協作模式。產品化、流程化,可盡可能規避無序和紛爭。
再者,行業居間組織亟須配套。當從業人員自發發起涉及全行業的議題時,需要能提供有效溝通平臺的協會組織。產業鏈不同環節,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居間組織可在不同利益體之間尋求各方訴求的最大公約數,推動議題正向發展。
若上述幾點能在這次討論中得以廓清,可稱得上是宋丹丹對熒屏的又一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