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期待刁亦男獲金熊獎的《白日焰火》上映。說實在的,這種期待自當年張藝謀的《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黃建新的《背靠背臉對臉》、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姜文的《鬼子來了》后,已經漸漸絕跡,原因當然是因為國產片帶來的失望太多。這種失望,即便后來的《三峽好人》《圖雅的婚事》也未能撫平。
我曾經想過為什么——究竟是我自己的原因,還是那些電影的原因?答案是:絕大多數的國產片名導,無論他們有意與否,都太愛復制、整合自己或者他人的成功經驗了。大家天生就是規則的仆人,一旦發現了一種可以導致成功的規則,便迫不及待地恪守它、遵循它,缺少對規則的超越或豐富的努力。風格與復制,在后現代和全球化環境下,是最難辨識的,尤其是自我辨識。這一點,不止內地名導,香港當下最紅的導演杜琪峰也在犯同一個毛病,但他產量大,自我風格里又細分了好幾個系列,足以藏拙——這方面,又是薄產的內地名導們所不及的。
等《白日焰火》前的日子,一不留神先看了賈樟柯的《天注定》。不知道是不是之前賈導微博里提到的“種子版”。片頭是常見的法國碟版的片頭,而且山西話沒字幕,有些吃力。不過因為吃力,看起來也就加倍留心。
就個人評價而言,《天注定》當排在賈樟柯所有作品的第二位,也就是《小武》之后最好的影片。如果說從《世界》《三峽好人》到《24城記》令我對賈樟柯失去了興趣,那么,《天注定》的出現,卻實在呈現出了一位“金獅獎”得主名符其實的實力。雖然影像技法老了一點,結尾弱了一些,不擅長進行長度敘事的“特色”還在,但我還是看到了某種改變,比如姜武和王寶強的表演,賦予了賈記風格前所未為的激情和戲劇性。賈樟柯在突破自己舊有的規則,這是令人高興的一件事。這樣一部影片,我愿意等它進入公映時,再走進影院重新欣賞一下(哪怕它被刪了某些橋段),以表對創作者的支持。
也看到有評論談到《天注定》取材于社會新聞,卻得了戛納的編劇獎,覺得有些牽強。但我倒覺得,能想到把四個在當代時尚話題中具有地標性的社會新聞,嵌入到一部影片里,這已經說明了賈樟柯作為優秀編劇的慧眼。戛納的評委歷來挑剔,也眼毒,獎沒有頒錯。惟一可惜的是影像在語匯上還有點吃虧,賈樟柯畢竟不是奧立弗·斯通。在同類題材的處理上,奧利弗選擇的技法是與題材最相得益彰的??磥恚谠鯓舆M一步超越自我規則束縛的話題上,可作的文章還很多。
一個導演從“新銳”到“著名”,風格上所面臨的挑戰,沒有他成名以后多。賈樟柯是這樣,王小帥是這樣,我估計未來的刁亦男也是這樣。《白日焰火》是《夜車》后第二部以警察為主人公獲得口碑的電影(如果我們不算《制服》中的那個假警察),如果不拍特殊職業,刁亦男的影片會是什么樣子?相信每個關注他的人都很期待。當然,我們現在說的還僅是對編、攝過程中規則的超越。而電影的面世是一個系統,還包括了劇本通過、放映和資金回收。后三個環節不早日改變,單靠編劇、導演和演員苦苦支撐,在國際舞臺上為國家贏得形像的“盛況”還是很難出現的。
中國元素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除了導演李安外,華人身影寥寥。華語文藝片在歐洲經常有獲獎消息,但什么時候中國能憑主流商業電影真正走上世界舞臺?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變大變強,“中美合拍”概念持續走熱已好幾年。不過,與市場節奏相悖,真正的合拍項目反而越來越少,合拍片的票房大部分不理想。一些電影公司以投資為名,要求一些好萊塢影片增加中國元素,但影片在海外的播出版本也大都把中國部分剪得片甲不留。《變形金剛4》的一大新聞便是“李冰冰的角色不是打醬油的”,可見大家對中國元素經常被剪的命運心知肚明。
記得《環形使者》有一場戲,男主角Joe和未來使者Abe隔桌對話——
Abe:Why the luck French?“為什么(學)法語?”
Joe:I'm going to France.我要去法國。
Abe:You should go to China.你應該去中國。
Joe:I'm going to France.我要去法國。
Abe:I'm from the future.You should go to China.我來自未來。你應該去中國。
男主角Joe一臉不樂意。我在看這場戲時暗自偷笑,這不正是導演和投資方的對話嗎?不禁讓人遐想,導演是否被中國投資方“綁架”將法國的戲轉到中國拍,在一陣郁悶和無奈之后,搞出了這場戲——一來解釋劇情為什么開頭讓主角學法語后來卻要去中國,二來借此出出氣。
有這樣一個規律:只要有大陸影星加盟的好萊塢大片,準是中國某公司投了資,好萊塢為了意思一下給個無關痛癢的角色,如《鋼鐵俠3》《環形使者》《敢死隊2》《×戰警》等等。殊不知,好萊塢市場上有中國元素的現成劇本鳳毛麟角,而好萊塢大片,尤其是吸金的系列電影并不缺錢。日本、中東、德國、印度都是多年來資助好萊塢的大戶。別忘了,全世界只有一個好萊塢,因此希望通過投資讓對方改劇本增加中國元素的做法并不好使。如果美方很樂意增加中國元素,那一定是在國外找不到投資的項目。
在很多中國土豪公司絞盡腦汁,拿著現金頻繁跑到好萊塢卻并不太受待見之時,美國的幾大制片公司卻靜悄悄地在中國建立或擴張辦公室,默默地參與中國本土片的投資,例如??怂乖鐜啄陣L試《全城熱戀》,今年索尼參與《一步之遙》。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有錢不代表就能迅速占領好萊塢,即便買下美國的院線或制作公司,也還是要靠實力、市場說話,放映或制作有票房的片子。雖然現在好萊塢的大制片廠制度頻頻出現危機,但其電影業畢竟經過百年歷練,不僅硬件上有序先進,軟件方面更是難以短期效仿,尤其是創意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洛杉磯南加大電影學院隨便一個合格的學生到中國都可以挑大梁,真不是開玩笑。
把自己的功課做好,有素質有水平有內涵,到國外才會受尊重。拿著錢跑過去的土豪最多買買名跑車、大房子,在中國人堆里高興,混進外國主流社會需要的是腦子和素養。
版權那點事兒
在網絡視聽行業,版權官司是家常便飯。
基本上,視頻網站之間的版權糾紛是“三天一小訴、五天一大打”,反正判決很溫和,拖上三個月、拿到幾萬賠償額,中間還可以借題發揮很多篇新聞稿,看上去訴訟雙方幾乎要把打官司當做市場推廣工作來考核KPI(關鍵績效)了。并且,沒有永恒的版權方,也沒有永恒的侵權方,今天我告你、明天你告他,后天我和你聯合再告他……
事實上呢?還是有很多“啞巴吃黃連”的故事。
案例一,筆者的一位朋友供職于某知名視頻網站,該網站引進的某知名美劇已經持續了兩年熱度,今年第二季引入再次引發追看熱潮。不過興奮之余,另一家視頻網站突然跳出來宣稱擁有“大屏獨播”權,并利用自己的互聯網電視終端覆蓋了不少用戶。情急之下,這位朋友急召版權部門同事詢問,仔細檢查才發現,與美國版權方簽署的采購合同中,確實不包括互聯網電視終端的相關權利。
案例二,某國內一線衛視,將自己麾下的系列知名綜藝節目打包賣給了某知名視頻網站A,后者于去年底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告獨播權。未幾,另—視頻網站B憤起質疑并起訴衛視,因為根據雙方協議,B已擁有該衛視旗下知名綜藝節目的非網絡獨播權并按期繳納版權費用,怎奈衛視一女多嫁,二婚時竟還配送“獨播”嫁妝,怎一個亂字了得……
上述兩個典型案例,折射出影響網絡視聽行業版權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復雜的版權矩陣疊加日新月異的技術因素,使權利人的正當權益很易受到侵害,無論是版權擁有方還是版權引進方,均是如此。做過內容版權采購的人士都知道,相關權利歸屬劃分之細、對應終端之嚴密、權利人利益分配之復雜,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系統。更關鍵的是,這個系統還不穩定,因為互聯網信息傳播與應用創新的技術迭代速度太快,新的分發平臺、新的承載終端、新的商業模式,都為版權矩陣增加著指數級的復雜度。誰跟不上技術創新,誰就會在版權交易中成為弱勢群體,因為信息盲區必然帶來利益受損。比如,在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互聯網電視之后,物聯網已在車聯網系統和智能家居環境中催化創新,新領域的內容傳播版權權利如何界定?其交易價格如何確立?是不是值得提前布局與思考呢?
其次,擁有優質內容版權的廣電機構,事實上享受著過去幾年網絡視頻大戰帶來的“競爭紅利”,獲益于精品內容的版權價格一路走高。但究其內部版權管理,是“精細的”還是“粗放的”?是“統一歸口的”還是“各自為政的”?是“版權部門一票否決制的”還是“長官意志隨心所欲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并應該仔細問一問,問清楚了只會對廣電機構有好處,畢竟“一女多嫁”短期會收獲更多彩禮,可受損則是品牌與誠信,這個就不是一兩筆短期交易獲利所能平衡的了。
年初,中央電視臺臺長胡占凡在臺內版權管理工作會議上做了一篇很好的講話,對很多現實問題和差距,追問、檢討、正視、展望了一下,提出版權經營要成為央視新的戰略增長點。確實,在廣告經營受制于宏觀經濟環境和新媒體顛覆的時代環境下,在發展用戶付費受制于國內消費習慣的約束條件下,版權經營已是電視臺壓力之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最優的戰略選擇。
節目的底線
最近,英國objective公司制作人納森給中國編導詳解競技游戲節目《立方體》(The Oube)的研發及制作流程(東方衛視的《夢立方》即源于該模式)。
一般競技游戲類節目,都是看誰智力更勝一籌,而《立方體》另辟蹊徑,強調體力的比拼。參與者要在由玻璃墻圍成的立方體內參與7個游戲,闖過一關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不過,每個選手只有9條“命”,失誤或失敗一次,即會失去一條命。納森特別強調,《立方體》節目擯棄作秀選手,尋找真正渴望獎金的普通人,保證選手的全力以赴和真情實感。
亮點在講座最后的互動環節,有年輕編導向制作人發問:如果某位選手中途失手“喪命”,可是,他的表現力很好,節目組會不會做些調整,讓他走得更遠,走到最后?中方翻譯可能并不完全理解這個業務問題,翻譯得斷斷續續,一直侃侃而談的納森,此時也有了片刻短路。翻譯小姐稍后給出的答復是:我們追求觀眾對節目可持續的信任,盡管我們會因為一個表現力很強的選手被提前淘汰、空手而歸而感到非常遺憾,但我們要尊重節目既定的規則,不會擅自改變結果。
提問的編導顯然不滿意制作人的回答,散場的時候還在繼續議論:他們肯定要考慮收視效果,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個表現好的選手,只是公開場合不愿意承認有暗箱操作。
英國電視制作公司到底是怎么操作的,不便妄加推測,但是,我們在節目制作過程中,確實不止一次有過這樣的糾結、權衡?!皬V播電視編導”專業,理科的表達就是“節目的設計與制造”嘛。不過,這種設計或制造應該有不可觸碰的底線,而這個看不見的底線到底在哪里?是在嘉賓的感受里、受眾感覺里,還是制作人的感應里?或者,是在多方訴求之間的一個“最大公約數”?
前些時,有電視臺推出一檔明星和模仿者同臺PK的綜藝節目。在此起彼伏的歌聲里,這一與眾不同的模式,倒是值得看看。每期節目中,一名音樂明星帶領5名與其演唱風格相似的草根歌手(一般是明星的超級粉絲)同場競技,評委們將在現場評判草根歌手與明星的聲音相似度,逐輪淘汰,留到最后一個環節的草根歌手,將贏得與明星共唱的機會。有網友參與過孟庭葦那一場的錄制,發現其中諸多貓膩:孟庭葦的聲音辨識度極高,而節目導演組卻刻意將明星本人放在每個環節PK結果的倒數名次,欄目組意圖制造懸疑,最后一輪甚至設計為孟庭葦PK輸給模仿她的選手。錄制現場,欄目組擔心眾多粉絲起疑并反對,便假稱燈光計算機出錯。
受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是以人為本,還是消費嘉賓或選手?你是專業設計,還是刻意作假?你是精心制作,還是惡意炒作?你是娛樂大眾,還是愚樂公眾?他們不是無知、無聊的看客,心里都有明白賬,手里更有遙控器。
電視人,是想冒險賭一把、瀟灑玩一回,還是要問心無愧地做一輩子的專業?你有什么樣的選擇,就會有什么樣的理由,當然,也要準備接受什么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