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紅
2月18日—19日,中國電視劇全產業鏈金融交易會在北京舉行。在電視劇產業市場論壇板塊中,來自電視臺、制片方、央視索福瑞、視頻網站等各產業鏈方面的代表就“一劇幾星”“演員片酬”“收視承諾”等話題展開討論。
一劇幾星?
電視劇年產15000集,多還是少7在中國電視劇全產業鏈金融交易會開幕式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做“電視劇管理通報”時表示,與2012年的17000多集相比,2013年國產電視劇數量理性回落,減少到了15000多集。如果按照全國35家衛視每家每天播出2—3集計算,衛視黃金檔年播出的電視劇總集數應為25000—30000集,但目前15000集中還有不少庫存未能得到釋放,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李京盛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播出模式的限制,“不是每部劇都是獨播,不是每部劇都是新劇。”“如果能夠改變衛視黃金時段的播出形態,就能給生產提供出口。一劇一星是最理想的狀態。”
北京電視臺影視劇中心主任助理于金偉表示,電視臺特別歡迎“劇一星”模式,因為四家衛視同播同
部電視劇,協調播出的時間特別麻煩,電視臺為此事也特別苦惱。相比之下,“一劇一星”在編排上更靈活。但當前要實現“一劇一星”對大多數衛視來說仍有困難,主要囿于電視臺的資金能力。目前,國內電視劇動輒上百萬元集,如果每部都獨播,電視臺消費不起,“拼播才能把購劇成本分攤下來。”于金偉認為,當前劇兩星、一劇三星的播出模式對衛視來說比較理想。
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表示,“要做到獨播,電視臺年的收入需要在50億元以上”,但是這樣的臺沒有幾家。
愛奇藝CEO龔宇則認為,一劇幾星完全是市場行為,“交給市場慢慢去調節可能會更好”。隨著互聯網視頻和移動視頻崛起。新型渠道為電視劇提供了更多播出平臺,一部電視劇在電視上的收視率和網絡上的點擊率不完全是正比關系。龔宇表示,電視和網絡受眾群差異巨大,不贊同制片方做劇時同時兼顧電視和網絡受眾,“兩邊兼顧的劇可能會死。”龔宇預測,網劇的價格會呈兩極分化,“好的電視劇會漲價,但不會瘋漲,不好的電視劇可能徹底沒人買了。因為從全行業來看,電視劇的預算與去年相比沒有增加。”
“演員片酬高”誰之過?
近年來,電視劇價格屢曝天價,“演員片酬高”成為最重要的助推因素。有業內人士認為,電視臺在購劇時過于看重大牌演員,才會抬高片酬,進而導致電視劇成本上升,電視臺是自食其果。怎樣跳出此惡性循環成為產業鏈上各環節人士關注的焦點。
于金偉表示:“一個行業如果出了問題,一定是各個環節互相作用的結果,電視臺肯定有責任,但不能負全部責任。”她認為,演員片酬高“都是預購惹的禍。”在現行電視劇采購模式中,預購是主要方式。有些電視劇還沒開機就開始向電視臺征集訂單,電視臺在看不到成品就購買的情況下,只能根據劇本、創作團隊、演員等三方面陣容進行評估。但預購時有些劇連劇本都是缺失的,電視臺只能根據后兩項未考量,因此演員陣容才成為電視臺購劇的標尺,無形中抬高了演員身價。
同時,預購模式也讓電視臺承擔了很多風險。如果有電視劇播出效果不理想,購劇部門的壓力也非常大。于金偉表示,“等待劇播的過程非常煎熬,特別怕花了大價錢買來的作品播出末后跟你的心理預期形成巨大反差。那時候,你都不敢見人,你會受到大家對你專業能力的質疑,這是購劇人不能承受之重,我們這行很多人都有失眠癥,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淡定、從容一些,讓各個環節良性發展。”在此基礎上,于金偉建議片方在電視劇已經拍攝了幾集樣片后再向電視臺推銷,或者在有劇本的前提下售賣。這樣,電視臺多了其他考評指標,自然會淡化對演員陣容的重視。
據悉,由演員片酬引起的電視劇制作費用不斷攀升,但購買力卻沒有提升。從去年年底開始,預言影視行業崩盤的聲音便不斷響起。對此,馬中駿認為,成本上漲是市場化現象,主要原因“第一是通貨膨脹,第二是平臺起到一定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優秀的演員、導演、制作公司本就屬于稀缺資源”,他預測,演員荒依然會存在下去,而如果行業有崩盤現象、對其整體發展是有好處的。“就像視頻網站樣,經歷大面積死亡,經過淘汰與并購,現在只剩下四五家。電視劇制作機構也需要經歷這樣個優勝劣汰的大洗牌整合過程,才能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收視承諾:不能承受之重
質量參差不齊、作品魚目混雜,去年頻頻發生的電視臺“砍劇”事件值得行業深刻反思。有些電視臺和制作公司甚至收視造假,或要求對方簽收視承諾。
對此,馬中駿認為,用收視率作為購買或者付款依據目前并不可行,雖然制片方能夠保證部劇的品質進而保證該劇基本的收視水準,但其最終的收視結果還取決于播出的平臺和播出環境,“即便碰上了好的播出平臺,也得看同檔期撞上了哪些劇和節目,播出月份等因素。“制作公司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沒有資格說收視過多少”,貿然簽下“收視率承諾”,直接后果就是“逼良為娼”,一些不造假的電視臺也會受造假電視臺的影響,造成大面積收視數據造假。“這就回到收視率公信力的問題上了。”
央視索福瑞副總經理鄭維東坦承,“很多時候,制片方對電視臺做出的承諾沒法實現,他們總是過來問我有沒有辦法。我不給出招兒,他可能就自己去想辦法。”鄭維東同時表示,“不排除個別公司有做數據的嫌疑和空間,但目前來看,情況有了好轉,大的平臺和大的公司基本沒有造假,地面頻道反而是重災區。”
對于收視承諾,于金偉表示,電視臺面臨著收視率、收視份額、收視排名的巨大壓力,但要制作公司未簽收視率承諾確實不公平,“對于部優秀的電視劇,我們可以預測它的收視率在某個范圍,但最終的結果沒法預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