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巍
時間進入二、三月份,國際影壇的“頒獎季”又進入了每年的高潮時段——大洋東岸的北美,3月初揭曉的奧斯卡可謂是好萊塢過去年的年度總結,而在西面的歐洲,2月下旬舉辦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則揭開了歐洲新輪電影節的序幕。頒獎季每年承前啟后的這段時間,照例也是全球電影業界、媒體和廣大影迷的年度盛事。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行業媒體,對于2014年頒獎季的種種熱鬧,我們應該看什么?
首先,當然是華語電影在國際頒獎季中更多的存在感。過去一些年,無論是在歐洲三大電影節還是“Made in US”的金球獎、奧斯卡,中國基本都是事不關己的看客。不過在2014的春天,華語電影卻難得地迎未了一個小小的高潮——柏林電影節上歷史性地三片入圍競賽,《白日焰火》更是最終奪得金熊大獎;而在本屆奧斯卡頒獎中,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也力取兩項提名。
華語電影更多的參與感使得今年中國整體對頒獎季也寄予了更多的關注。畢竟,距離上次觸摸金熊,時間已過去了七年;而不算紀錄片的話,華語電影上次拿到奧斯卡提名,也已是八年之前了……應該說華語片在2014年頒獎季上的小爆發也是之前兩年持續努力的結果。實際上,過去的2013年中就有多部華語片在世界范圍贏得了廣泛的反響與好評,這也顯示了華語電影整體在市場、票房以外的進步。
另一方面,在國際頒獎季各種熱鬧的同時,國內的市場又是另番景象。2月份的全國總票房舉突破30億大關,再次刷新了內地電影市場的單月賣座紀錄,其中不乏大賣的國產片,本土3D《大鬧天宮》票房突破10億,《爸爸去哪兒》將近7億,《澳門風云》超過5億,《北京愛情故事》接近4億……與市場高歌猛進相對應的,照例卻是疲軟的口碑和蜂起的爭議。對于本地的觀眾來說,好電影似乎還是那么難覓。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對比毫無意義,因為市場和藝術本就格格不入,將二者強行拉到起純屬沒事找事。
但真是這樣嗎?
好,讓我們回頭再看看頒獎季,看看今年的奧斯卡和柏林節。
本屆奧斯卡獎剛剛于3月2日頒出。作為商業電影帝國好萊塢的年度盛會,奧斯卡素來以平衡商業與藝術、大眾與小眾的“太極拳”功夫聞名于世。就此而言,本屆的奧斯卡也做得不錯,之前群雄爭霸的局面最終以主要獎項被各家瓜分而收場,基本公平之中又不乏微妙的平衡。實際上,《地心引力》這樣群眾基礎深厚、工業性也確有其成就的大片代表,和《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她》這樣地地道道的文藝小片,在奧斯卡上平起平坐地坐在起,本身即顯示了一種平衡的價值觀,提醒著電影世界的邏輯永遠有兩條并存。
作為
地電影工業的最高獎項,奧斯卡從始至終都在以其自身引導這個工業。這個獎最鐘意的永遠是《為奴十二年》這樣能夠兼顧主流口味與個性表達的電影。《泰坦尼克號》這樣的票房巨無霸登頂倒是絕對的小概率事件。相比之下,奧斯卡倒向藝術的時候似乎還要更多些,比如2008年的王者《老無所依》,可說是近些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中最具藝術風格的,然而該片的創作卻又完全采用了類型片的既有框架……沒辦法,奧斯卡就是如此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平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引導工業與藝術的交流和融合。時下商業化已是電影的宿命,市場、投資、明星、營銷……哪個都不能不考慮。但是當這些要素都具備的時候,解決問題的關鍵卻又悄悄滑向了天平的另一邊。對此,本屆的最佳影片大獎得主《為奴十二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無疑是一個瞄著奧斯卡去的項目——選片眼光頗高的大明星布拉德·皮特親自監制并出演,題材則是近幾年熱力重燃的美國黑人歷史題材,主演陣容可謂群星云集。應該說要駕御這樣一個題材、班底都極度需要平衡的“主旋律”項目,首選自然當是經驗和圓滑。但是《為奴十二年》選擇的舵手卻是來自英國的藝術青年史蒂夫·麥奎因,后者之前執導的兩部電影都是獨立制作的影展片,以其藝術感的鋒芒在影壇聞名。《為奴十二年》最后的成功恰恰是源自這樣的搭配,影片在藝術表現方面的鋒芒正是其超過以往同類題材作品的特色所在。
就這樣,奧斯卡的光環也悄悄地為另一個故事定下了基調。于是,未來自然會有更多的影片琢磨試把個性和新人,而來自世界各地的麥奎因們也會更憧憬到好萊塢展身手。
引導融合同樣是歐洲電影節的主題之一。今年的柏林電影節,很多國內媒體對《白日焰火》的登頂感到意外,除了其事前的低調,更多還是因為該片“有很多商業元素。”然而事實上,歐洲電影節從未不排斥有新思維的類型片,例如2011年在戛納奪得最佳導演獎的《亡命駕駛》就是部不折不扣的類型片,而具有商業元素的電影在歐洲電影節中更是屢見不鮮,也不乏當年樸贊旭《老男孩》這樣啟發了全球一代影人的作品。
這正是奧斯卡和電影節對于電影產業的核心價值所在——市場和藝術固然是各自表述,但成熟電影行業的大標志是某種中間體系的存在,能夠促進兩邊的交流與融合,彼此輸出新鮮血液與活力,這也是地電影產業及文化能夠長期持續發展的關鍵。
回頭看看,中國如今欠缺的也正是這樣一套體系。在國內,商業與藝術的“交流”往往表現為互不相讓的爭吵,一邊永遠試圖徹底壓倒另外一邊。最近幾年,本地電影市場的迅猛發展一時掩蓋了藝術方面的日益貧瘠。對于中國電影來說,眼下光掙錢似乎就夠了。然而任何的不平衡局面都注定會向再平衡的方向悄悄移動,《白日焰火》在內地受到的熱烈關注就是一例。即便是在最近賣座電影的各類大片迭出的情況下,該片也仍然搶到了大量的曝光和宣傳機會,媒體也近乎自發地趨之若鶩。根據百度指數的統計,《白日焰火》在2月15日柏林獲獎后,其媒體綜合指數度竄升至35萬。相比之下,目前正在熱賣的好萊塢超級大片《霍比特人2》,綜合媒體指數的最高峰值還不到14萬。
這樣的情況似乎也不難理解,市場上永遠都是物以稀為貴。近些年來各式各樣的賣座奇跡實在是太多了,而在作為文化制高點的國際電影節上拿獎卻越未越鳳毛鱗角……另一方面,現在不同于以往的問題則是:從藝術上所得來的關注,是否能夠在市場上轉化為票房。
記者還記得華語片上一次搞得金熊時的情況,那是2008年的《圖雅的婚事》。當時其所獲得的關注遠不如現在,該片最后的票房也只有寥寥百萬,大家對此也并不關心,因為在那時,得獎的電影就是得獎的電影。然而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如果說在《白日焰火》柏林獲獎時。國內媒體們還在問“刁亦男是誰”的話,回到國內后,大家所關心的就迅速轉向了各自更“熟悉”的方向——之前在該片的首次發布會上,主持人給導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票房的期待”。隨后同樣的問題又被交給了上臺的4位主演。而在后續的媒體提問中,票房的問題又被不厭其煩地次次丟了出來。
隨著市場成為中心話題,商業的慣性也在《白日焰火》的宣傳、推廣中顯現無遺。這也引起了不少困惑——畢竟眾人已習慣于將影展折桂者奉為曲高和寡的藝術品,然而眼下這位最新的國際大獎得主,一回到國內卻變身為種種接地氣的本地特產,明星、懸疑、愛情……對此批評的有之,贊揚與時俱進的有之,褒貶勿論,這種錯位本身即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可能有人會說這正是當前中國電影業市場意志過于強大且無孔不入的明證。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白日焰火》在國內外的身份認同差異,也可視為以往兩種格格不入的電影體系彼此的滲透與融合。當然,這個過程絕對不會是一帆風順和一團和氣。然而不管怎么說,我們似乎還是應該更有耐心一點,因為畢竟現在的中國電影,要比以往更有意思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