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水腫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斷乳后仔豬的一種腸毒血癥。本病發病突然,頭部腫脹,運動失調,出現神經癥狀、驚厥和麻痹,胃壁、腸系膜和全身水腫。病程短,發病率低,死亡率高。
1.發病病原 本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主要血清型為O2、O8、O138、O139和O141等。本病病原菌形態、染色特性及培養特性和抵抗力等與前述大腸桿菌相似。
2.流行特點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不同品種和性別的仔豬均可發病,主要發生于斷奶仔豬,尤以斷乳后5~15天內發病較多,1~3周齡以內豬很少發病,成年豬發病極少,而且春秋季節多發。在一窩仔豬中肥胖的仔豬常首先發病。飼料單一,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腸蠕動紊亂,腸內容物pH的變化,飼料調配不當和蛋白含量高,均可誘發本病。
3.病理變化 組織水腫是特征性病理變化。眼瞼、顏面頭頂部皮下水腫,切開呈灰白色涼粉樣,胃壁顯著水腫,特別是胃大彎和賁門部,切面呈膠凍樣,切開后流淌出灰白色清亮液體。腸系膜、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全身淋巴結水腫、出血,胸腹腔積液。水腫明顯的病豬,其臟器多呈出血癥狀。
4.臨床癥狀 疾病暴發初期,常見不到臨床癥狀就突然死亡,發病稍慢的,早期病豬表現為精神沉郁,不食,眼瞼、頭部、頸部、肛門等部位水腫,有時全身水腫,指壓留痕。病初有神經癥狀,表現興奮、轉圈、心跳加快、震顫和共濟失調,叫聲嘶啞,后期逐漸發生后肢麻痹。急性病例4~5小時死亡,一般經1~2天死亡或耐過。年齡稍大的豬病期可長達5~7天。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例變化可進行初步診斷。
5.相似病征 ①豬瘟。發病仔豬可能有神經癥狀,但體溫明顯升高,不同年齡的豬都可發病。②營養不良性水腫。發病豬多為比較消瘦的豬。③偽狂犬病。病豬年齡不同,臨床癥狀也有差異,除斷乳豬發病外,哺乳仔豬也發病,同時出現發熱和神經癥狀,死亡率甚高,成年豬呈隱性感染,懷孕母豬易發生流產。
6.預防及治療 加強飼養管理,蛋白適量配比,補飼含硒和抗生素添加劑。斷奶仔豬在飼喂中加喂大蒜。斷奶時,適當減少飼喂量,1周后再逐漸添加到足量,均有預防效果。一般無特效療法,可對癥治療:①用鈣制劑和維生素治療,以及強心、補液劑等治療,但必須在發病的前期,后期治療一般無效,當一窩仔豬中有一頭發病時,立即對同窩中其他仔豬隔離治療。②用鏈霉素治療,也可用醋酸可的松50~100毫克,肌肉或皮下注射,配合抗生素和磺胺藥治療。③用硫酸鈉等鹽類瀉藥促進毒素排出。
(山東棗莊市山亭區畜牧獸醫局277200 李慶德)endprint